辟邪集

作者:智旭
辟邪集

唐元时期天主教在中国的短暂传播,仅与中国社会发生肤浅短暂的关系。明朝后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采取接近儒学、以儒释耶、著书传教的策略,促进了天主教的传播和影响的扩大。但利氏的附儒被一些士人视为窃儒而害儒之举,他在附儒的同时对佛教进行的严厉抨击,又遭致了佛僧争取反天主教儒士的支持去共同反对天主教。晚明思想界讲求儒释道三教合一,认为三教“一犹三,三犹一,如宝鼎之三足”,因此佛教附和儒家更有优势。随着利玛窦《天主实义》影响的增大及利玛窦之后艾儒略在闽浙一带传教卓有成果,反天主教思潮也在相应地发展,一些反天主教的文章或著作也陆续出现。在“迩来利艾实繁有徒,邪风益炽”的背景下,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藕益智旭,也以儒生钟始声的名义,撰写了《辟邪集》,包括《天学初征》、《天学再征》两篇正文,几篇书信和序、跋。

猜你喜欢的书

四书释地

四书释地

一卷。四书释地续一卷。四书释地又续二卷。四书释地三续二卷。总称《四书释地》。清阎若璩撰。阎若璩事详《古文尚书疏证》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疏于地理人物考据,亦间有训释经义不当之处,阎氏遂作此书以补其缺、正其失。初作《四书释地》一卷,共五十七条;又作《四书释地续》十七卷,释地兼及人物,共八十条;又作《四书释地又续》二卷,因地理人名而及训诂典制,共一百六十二条;又解释经义得一百二十二条,称《四书释地三续》,计三卷。四书合为一书,总称《四书释地》。全书计释地一百五十五条,人物六十三条,训诂典制二百零三条,专疏名物考据;至于义理,则宗归朱熹,未有异议。阎氏精于考证,言必有据,旁参互证,融会贯通。补其缺失者,有樊廷枚《四书释地补》四卷,宋翔风《四书释地辨证》二卷。有学海堂刊本传世,收入《清经解》,此外还有《通志堂经解》本。

画史会要

画史会要

五卷。明朱谋垔撰。朱谋垔曾续陶宗仪《书史会要》,于是联想及画,便采上古至明能画之人姓名及事迹,而作《画史会要》。书仿陶宗仪之体例,所以名也仿其而起。《书史会要》是止于元代,《画史会要》也于元代止,所录明代画人则另为一卷,列之外域,就连明太祖朱元璋、明宣宗朱瞻基也列于外域,实甚于拘泥。又目录中以宋为第二卷,金、元及外域为第三卷,而书中实以北宋为第二卷,南宋、金、元及外域为第三卷。又削去南宋之号,只以“都钱塘”三字为卷端标目。错迂更甚。究其原因,为明之末年,士大夫多喜著书而又竞尚狂禅,以潦草脱落为高尚,不再以精审为事。所以顾炎武《日知录》 中说万历以后所著之书皆以 “壮月朔” 为“牡丹朔”之类。此书材料前四卷明以前多采自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夏文彦《图绘宝鉴》等著作。至明代则全为自行搜辑。第五卷录前人论画之作,多杂芜而不知所从来。此书虽采集不甚丰富,又多疏漏,但宋、元、金、明诸画家颇赖以知其始末。所以《佩文斋书画谱》之画家传中多引此书为据。后世论画者也不可轻看此书。此书成于崇祯四年(1631)。其主要版本有明刊本、八千卷楼抄本。

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

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

本书是宋代林希逸的《列子》注本,凡八卷。又名《列子鬳斋口义》,宋代君主多尊道教,故《列子》常以《冲虚至德真经》的别名见称。本书是历代不多的《列子》注释著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被认为语言深入浅出,解说发挥道家旨意直白易辨。

艺圃撷余

艺圃撷余

诗论。明王世懋撰。一卷。世懋有《窥天外乘》已著录。此编三十四则,为论诗专著。所论多为辨析诗之流变,以正时人作诗弊病。取例多选唐人诗作,推崇盛唐诗人,尤重杜甫。主张作诗“须真才实学,本性求情,且莫理论格调”。于作诗方法,讨论尤细,然亦多偏激,于王世贞、李梦阳、李攀龙等人极为推重,以为真能追配古人;但不满于“格调派”末流之失,主张“今之作者,但须真才实学,本性求情,且莫理论格调”。对具体作诗方法如用典等问题亦有讨论。有《学海类编》本、《历代诗话》本等。

宗宝道独禅师语录

宗宝道独禅师语录

宗宝道独禅师语录,六卷,明道独说并序,今释重编,函昰序,附行状、塔铭。

圆觉经略疏钞

圆觉经略疏钞

圆觉经略疏之钞十二卷,唐宗密于大疏略出,宋思齐序,明范必用刊行跋,首卷内题大方广圆觉经略钞。圆觉经略疏,二卷。唐代宗密撰。又作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圆觉经略疏注、圆觉略疏、大方广圆觉经略疏注。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宗密曾作圆觉经大疏及圆觉经大疏钞,然因二书博引旁证,过于广泛,令人不易受持,乃节略其精要而作‘略疏’。又宗密另著有圆觉经略疏科,以科判本书;并作圆觉经略疏钞,以注释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