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毗卢遮那经广大仪轨

作者:善无畏
大毗卢遮那经广大仪轨

简称《广大仪轨》、《广仪轨》等。密教仪轨经典。唐善无畏译。三卷。属密宗胎藏法仪轨,广说《大日经》之供养仪轨。其内容是在善无畏译《大日经供养法》基础上增广而成,与《摄大仪轨》相当。此书见于宗睿《求法录》。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猜你喜欢的书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英国19世纪上半叶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游记体长篇抒情诗。全诗共分四章,写于1809~1811年诗人游历西班牙、希腊等地期间。游历过程中,诗人目睹了人民不甘忍受“神圣同盟”实行的专制统治,为寻求自由和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诗中通过贵族青年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游历反映了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政治见解。第三章和第四章是诗人与英国统治者彻底决裂后被迫流亡时写的,借哈洛尔德这一形象,抒发了诗人孤寂苦闷的情怀。 诗的基调是忧郁的,在抒情的总情绪中,揉进了现实的内容,把叙事和抒情结合起来,时而高歌为自由而战的英雄们,时而愤怒地揭露各国统治者的残暴,时而流露出对祖国的怀念,时而又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时而又悲叹前途的渺茫。诗人似乎有着倾吐不尽的炽热的情感之泉,那泉水喷涌而出,滔滔不绝,气势磅礴。那优美的语言,绮丽的意境,深刻的思想,都蕴含着迷人的魅力。 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诗意更加明朗。西班牙、莱茵河、阿尔卑斯山等地的自然风光在诗人的笔下变得格外美好,以大自然的美,反衬出现实的丑恶;以人在自然天地中的自由感,反衬出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不幸;以古希腊和意大利历史的荣耀,衬托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耻辱;以塞维拉城中的奢华欢乐的场面,衬托出农村人民惨遭战争蹂躏的情景。 在形式上,诗人严格地采用了斯宾塞诗体的格律,每节九行,前八行每行十步,第九行十二步,韵脚为“ababbcbcc”。这种韵律的采用给长诗增添了一种形式的美。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残卷

《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综合性类书。因是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敕令大臣解缙、姚广孝等组织3000名文臣儒士,历时5年编纂而成,故名《永乐大典》。《永乐大典》辑入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图书8000余种,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戏剧、地理、医卜、农工技术及道教、佛教等各方面的著作。《永乐大典》全书共22937卷,凡例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书面硬裱,以黄绢连脑包过。封面左上首签题《永乐大典》4字。其篇幅之大,搜罗之广,缮写之工整,装潢之精湛,为当时世界上所罕见的珍品,可惜书成后没有刻版付印。《永乐大典》是按韵目编纂的,辑入古籍时不许任意删节涂改,必须是按原书一字不差地整部、整篇或整段抄录。因此,保留了古书的原来面目,使宋元以前许多佚文秘典赖以保存流传。《永乐大典》有永乐正本一部,嘉靖副本一部,都是缮写本。正本藏于文渊阁,副本原存北京皇史宬,原本藏于南京,明亡时原本与副本皆毁。仅存的正本在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进入北京时焚烧劫掠,大部分被毁掉,一部分流散到国外。至今国内外仅存300余册,在国内的约有200余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该书进行多方搜集整理。1986年,中华书局将已征集到的显存《永乐大典》近800卷,缩印精装出版。

西南联大国学课

西南联大国学课

本书主题是“国学课”。书中收录了罗庸、汤用彤、冯友兰、闻一多、蒋梦麟等五位先生的文章。内容以“儒、释、道、法、名”五个方向,梳理国学的重要精神;第六章为蒋梦麟先生在昆明期间,有感于中西方文化碰撞,国家前途飘摇,写下的对国学和中华民族的思考。本书通过对国学知识的讲解及对国学的思考,来展现西南联大兼容并包、影响深远的通识教育。

徐氏笔精

徐氏笔精

明代笔记。8卷。徐火勃撰。今存有明崇祯年间刻本,前有邵捷春、黄居中序,全书分为38类。另有《四库全书》本,题为《笔精》,前面无序,全书分5大类。两种版本的编排不同,《四库全书》本恐是据抄本收录。《碧琳琅馆丛书》本、《芋园丛书》本均据崇祯本翻印。黄居中序说明了该笔记的内容及特点:“异闻必识,秘简必搜,当其意所赏会,或胸有独照,往往札记掌录,纷纷纶纶,积久成帙”。“是编出经入史,而独详于诗。诗自三百篇以迨我明,亡不品题而栉次之”。其中谈诗部分,崇祯本分为“诗原”、“诗诂”、“诗订”、“诗砭”、“诗评”、“诗话”、“词品”7类。其中关于明诗的议论,如对王行、蓝智、沈愚、何其渔、唐寅、沈周等诗作的评述,对研究明代诗歌颇有助益。此外,该笔记敢呈己见,《四库全书总目》指责其“好为异说,援儒入墨”之处,如以乾象“阳在下”为《老子》之“犹龙”,从卦坤“黄中”、艮卦“行其庭”,为皆指道家之“黄庭”,以《系辞》“游魂为变”为释氏之“四生六道”等,虽然不尽妥当,但均表现出明末较为自由的学风。

四十二章经译注

四十二章经译注

相传是现存的最早的一部汉译佛经。因由四十二段短小的佛经组成,故名。实际上就是《阿含经》的节要译本。据有关传译的文献记载,汉明帝派人西去访佛,从西域请回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到洛阳,带来了佛像和佛经,并由他们把带来的佛经翻译成汉文,从此中国有了第一部直接从梵文翻译成汉文的佛经,并完整地保存至今。《四十二章经》文字虽然很短,但叙述却很生动活泼,尤其运用了大量比喻手法,增强了经文的说服力。如仰面唾人、迎风扬尘,最后倒霉的只能是自己,等等。流传下来的《四十二章经》有三个版本,流行比较广的是宋朝守遂的注释本。

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

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

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九卷,宋宗镜述,明觉连重集并序,道灯跋,原十卷,第十卷会入注解,有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