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录后集
作者:惠洪猜你喜欢的书
人类的由来
英国达尔文著。中译本由潘光旦、胡寿文据伦敦1887年第2版译出,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人类的由来》又译《人类起源及性选择》,是达尔文把自然选择理论推广到人类起源领域,通过人与动物的比较研究,揭示人类起源奥秘的学术经典名著。初版于1871年。全书3篇21章。第1篇,人类的由来或起源。附录赫胥黎《论人与猿猴的脑在结构与发育上的异同》。第2篇,性选择。第3篇,性选择与人类的关系、并结论。补论,《性选择与猿猴的关系》。全书第一次以科学的证据论证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指出不仅人的生物体是从某些结构上比较低级的形态演进来的,而且人类的智力、人类社会道德和感情的心理基础等精神文明特性也是像人体结构的起源那样,可追溯到较低等动物的阶段,为把人类归入科学研究的领域奠定了基础。达尔文通过系统缜密的比较论证,得出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科学结论。但是,他简单地把人只看作是一种动物,强调自然选择和性选择在人类起源中的主导作用;而看不出人类的意识作用已经在本质上不同于动物的心理活动。5年后,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人”这一光辉的论断,最终科学地解决了人类的起源问题。而达尔文完全应用动物进化规律套用于人类进化的观点和做法,后来被错误地推向极端,逐渐演变为反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曹沧洲医案
本书为光绪丁未年间江南吴门名医曹沧州所撰临证记录医案真本,卷首为帝案,其后分录风温、湿热、咳嗽、咳血、痢疾等21类临证医案。各医案病情记载翔实完整,处方灵巧,不拘一格。是书为目前不可多得的临床经验医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学习的借鉴。
鸣鹤余音
鸣鹤余音,元朝仙游山全真道道士彭致中编集,约成书于至正七年(1347)。九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前有元代学者虞集序文,叙述此书编集始末。正文中广泛采集唐、宋、金、元道士所撰诗词歌赋及杂文,总计约四百七十篇。入选作者约四十人,其中多为全真道道士。如祖师钟离权、吕洞宾、王重阳、马丹阳、丘长春、郝太古、宋披云、冯尊师等。另有朗然子、虚靖天师、徐神翁、白玉蟾等宋代道士诗词,以及宋仁宗、辛天君、八仙等帝王仙真之诗。虞集词十二首亦编入书中。所收诗词歌赋,皆阐述全真教旨,或感叹人生无常,世间如火坑,劝人出家修道;或抒写避世出尘,逍遥林泉之闲情逸趣;或剖析玄理,发明心性,咏述修心悟性之旨要,而尤以阐发内丹之作品最多。书末有数篇宣扬玄风教规之杂文。
地之子
短篇小说集,台静农作,收入《地之子》 中的小说有14篇,正如鲁迅所说:“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作者从民间取材,以朴实而略带粗犷的笔触,描画出人间的酸辛和凄楚。《蚯蚓们》展现的是典卖亲人的尘世惨剧,《负伤者》 中反映的是富豪霸妻,自己也被陷入狱的人间不平,《烛焰》描画的是旧社会习见的所谓“冲喜”,揭露了那种封建婚姻的残酷面貌,《天二哥》里把那种以欺凌弱者为荣的天二哥的愚昧自负刻画得生动逼真,《新坟》里的四太太,女儿被大兵奸死,儿子被大兵打死,家产被吞没,她被折磨得发疯,而这一切,却成为茶客们取乐的谈资,茶客们冷酷和麻木的面貌,跃然纸上。《拜堂》描写了穷人汪二和自己寡嫂成婚,细腻地刻画了他们那种追求、羞愧、委屈的复杂心理,写出了下层人民暗淡的生活和顽强的生存意志。作为未名社的一员,台静农明显地受到了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他执著地反映着现实人生,用他的心血描画着耳闻目睹的种种人间不幸,因而这些作品尽管主要还只是素描式的勾勒,它毕竟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某一方面。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杨乃武与小白菜,是清末四大疑案之一。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十月,浙江省余杭县所在地余杭镇发生一起命案,豆腐店伙计葛品连暴病身亡。知县刘锡彤怀疑本县举人杨乃武诱奸葛品连之妻毕秀姑,毒毙葛品连,对杨乃武与毕秀姑重刑逼供,断结为“谋夫夺妇”罪,上报杭州府衙和浙江省署。杭州府与浙江省也照原拟断结,上报刑部。后经杨乃武之姐杨淑英二次京控,惊动朝廷中一批主持正义的官员,联名上诉。朝廷下旨,由刑部开棺验尸,才真相大白,冤案昭雪。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中国一向所流行的佛法,不但是大乘佛法,而且是最上一乘,一般佛法行者,照理都是菩萨,而且是发过菩提心的。但如去问许多学佛的人士,你是不是发了菩提心,那我敢说,大多数的佛徒,不知如何答覆。 像这样的大乘佛法行者,实在不够资格称为菩萨,因而表现于行为的活动,自然也就不是菩萨风格。所以太虚大师于从巴利语系说到今菩萨行一文中说:‘中国佛教教理是大乘,而行为是小乘’,意在于此。 正因一般学佛人士,不知如何发菩提心,不去实践菩萨大行,致使佛教现状,显得暮气沉沉,而为社会大多数的人群,认为佛教不是今日所需,甚至讥为消极厌世,试问这对我们佛教,是多么大的一大损失! 有心于佛教的我人,不能看著佛教这样沉没下去而无动于衷,故有本著佛陀的根本精神,高树为法为人的佛教特质,以使佛教在今日世界中活跃起来的必要。然应怎样?这唯有发菩提心,实践菩萨大行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