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颂疏

作者:周叔迦
普贤行愿品颂疏

一卷,周叔迦居士撰。将释此颂,略开四门:一、释名题;二、述缘起;三、叙传译;四、解文句。

猜你喜欢的书

墨庄漫录

墨庄漫录

笔记。南宋张邦基撰。十卷。邦基字子贤,高邮(今属江苏)人。邦基事迹不详,生活于宣和至绍兴年间,所居曰墨庄,因取为书名。内容多记杂事,士大夫轶闻,或评述诗文。书前有自序,称其性喜藏书,常榜其寓所名为“墨庄”,因而取作书名。书中多记士林轶事,间及考证与诗文评述。其中考证唐宋人诗的文字异同、典故出处,多有可取。《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杂家类。明高儒《百川书志》入小说家类。常见有《四部丛刊三编》本、《笔记小说大观》本。

玉箓资度宿启仪

玉箓资度宿启仪

玉箓资度宿启仪,不署撰人。据考应成书于北宋末至明初。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按玉箓斋乃道教「三箓七品」斋法之一,用于荐度亡灵。南北朝末至唐初成书之《玄门大义》已提及此斋法。然而今《正统道藏》所收玉箓斋仪八种,则是后人模仿金箓斋仪改编而成。其改编时代应在北宋末杨杰编修金箓斋仪之后,明洪武十六年(1383)张宇初奉敕建玉箓大醮之前。本篇所载宿启仪为玉箓斋仪之一,用于建斋之先。行此仪旨在为皇帝、太子、诸藩王公侯以及天下人民忏悔罪愆,启告三清、玉皇等神灵,申明修建玉箓大斋,荐度亡灵之意。其行仪节次主要有宣五方神咒、礼方忏悔、三启三礼、告符简等项。

笔札华梁

笔札华梁

诗论著作。唐上官仪撰。上官仪(约607—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幼出家为僧,尤精《三论》。工于文辞,博涉经史。贞观初登进士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太宗作诗,每命继和。永徽初,为高宗草诏得罪武后,坐事下狱死。《笔札华梁》二卷,见录于藤原佐世之《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未题撰人。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录有《笔九花梁》二卷;据中外学者研究,“九”当为“札”字形误,二者实为一本。上官仪时代,正处于律诗形成过程中,士大夫对于诗律知识之要求甚为迫切。该书内容,主要总结六朝以来有关对偶及声病理论,故有“六对”、“八对”、“八病”诸目。魏晋以来诗歌创作偶句之法渐为严密。《文心雕龙·丽辞篇》总结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四种,上官仪则增加至十种,元竞、崔融继续增补,至《文镜秘府论》东卷乃总结为二十九种对。“八病”原为沈约所创,上官仪又提出“龃龉”病,亦为声病。又有“六志”,论述言志之方法;“八阶”则与“六志”接近。其书久佚,部分内容见引于《文镜秘府论》、《小学绀珠》、《玉海》、《诗人玉屑》中。旧题《魏文帝诗格》亦据以改头换面而成。整理本有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校考》。

入出二门偈颂

入出二门偈颂

《入出二门偈颂》略称《二门偈》亦称《往还偈》;亲鸾大师八十四岁时,以汉文所撰述。收录于《大正藏》第八十三册。「入出二门」即是「入门」与「出门」。「入门」是自利――「往」,亦即依他力之信行,往生净土成佛。「出门」是利他――「还」,亦即从净土还来此世,摄化有缘众生。 此偈颂七言一句,共一百五十六句,赞叹信受他力救济之要义;

楞严经观心定解

楞严经观心定解

《楞严经观心定解》,简称《楞严经定解》、《楞严定解》、《观心定解》等。佛典注疏。清康熙二十年(1681)灵耀述。十卷。书前另撰有《科》及《大纲》各一卷,成十二卷。是唐般刺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分为四章:判总别、定境观、释题目、系凡例。释经文分为三分:序、正宗、流通。“正宗”又有二分:(1)正观总无明心以明修证;(2)约别能招报心以明修证。书首杜臻序批判了贤首宗僧人真鉴的《正脉疏》以及戒环的《要解》。见载于《嘉兴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横川行珙禅师语录

横川行珙禅师语录

横川行珙禅师语录,二卷,元行珙说,本光等编,前有自序。南岳下第二十世,嗣灭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