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集
作者:玄觉
全称《禅宗永嘉集》,又称《永嘉禅集》、《永嘉禅宗集》、《玄觉永嘉集》。唐代永嘉玄觉撰,庆州刺史魏靖辑。玄觉早年学天台,参拜六祖慧能后改入禅门。本书即以天台止观之旨解释禅宗之禅,揭示禅定的用意及修行历程。全书共分十篇:慕道志仪、戒憍奢意、净修三业、奢摩他颂、毗婆舍那颂、优毕叉颂、三乘渐次、理事不二、劝友人书、发愿文。前三门为序分,次五门为正宗分、后二门为流通分,卷首有魏靖序。此书为融合天台宗、禅宗的最早文献,颇受后世重视。收入《龙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大藏经》。注释书有宋行靖的《永嘉集注》二卷,明传灯的《永嘉禅宗集注》二卷、高丽僧己和的《永嘉集说谊》二卷。
章节列表
升序↑玄觉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意大利遗事
本书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所收的《瓦尼娜·瓦尼尼》等八篇中短篇小说是司汤达根据在意大利发现的一些手写本故事编写的。 故事内容或是社会地位悬殊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或是宫廷贵族之间因男女私情而引发的阴谋与伊杀。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强烈的感情冲动,压倒一切的情欲与由此产生的暴烈行动。司汤达企图以此表现他所喜爱的“意大利的热情性格”和他对“力”的崇拜,用来对照十九世纪法国社会中利益关系窒息了人身上自然的感情这个现实。
跨鳌集
宋代诗文别集。李新撰。《郡斋读书志》卷4下著录此集为50卷。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原本已失传,故由《永乐大典》搜采其诗文,重编为30卷。前11卷为赋3篇、各体诗及词5首,其余19卷辑录表、札子、状、论、记、跋、序、说、书、启、小简、祭文、哀词、碑文、墓志、诔、略、杂文等各体文章,其中论2卷,记2卷,书、启、小简9卷。《四库全书总目》评李新诗文:“其诗气格开朗,无南渡后啁哳之音。其文序记诸篇忽俳忽散,虽似不合格,而他作亦多俊迈可诵,在北宋末年可以称一作者。”其散文作品中虽有《三瑞堂记》那种称颂蔡京的文章,但象《更生阁记》记述政和七年(1117)征讨茂州羌人反抗,生动记录了宋兵的怯弱之状,沉痛之中也显露出讽刺文学的意趣,读之颇有新意。
编珠
现存最早的古类书。隋杜公瞻奉隋炀帝之命编录。此书原有四卷,现存一、二两卷。一度失传,至清康熙时,史学家高士奇偶然在废纸堆内发现,但仅存一、二两卷。后来高士奇把《编珠》按原目补为四卷,又续编了两卷,于是成为《编珠》四卷、《续编珠》二卷。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经徐乾学作序,三十七年高士奇重加增删、作序刊行于世,至今所见就是这个刊本。六卷中只有前二卷是杜氏原书,而前二卷每一门类的后面,都有高氏的补充,注以“以下补入”的字样。《编珠》原目分十四个部类,现存者一二卷的五个部类,引书据统计为194种。由于此书出现较晚而引起真伪问题的争议,被屡遭怀疑,认为不是先唐著作,其所引的古籍,清代辑佚、校勘学者几乎没有利用。但经学者专家考证,认为伪造之说是错误的。清代大内确有此书残本前二卷,且确为杜公瞻原作,卷帙虽少,而征引古籍文字,还多出于现存隋、唐、北宋类书之外。因此,它在校勘、辑佚工作中是较有价值的。
秦修然竹坞听琴
元杂剧剧本。简名《竹坞听琴》。石子章作。剧述郑礼部之女郑彩鸾,自幼与秦工部之子秦修然指腹为婚。后因父母双亡,长久不通音信。因官府榜示民间女子限嫁,彩鸾急迫无计,只好投奔姑母郑道姑落发为尼。秦修然亦因父母双亡,投奔郑州府尹梁公弼。一日,修然出城踏青路过尼庵,听到郑彩鸾抚琴,2人相见并相认。梁公弼察知秦修然经常淹留尼庵,颇为不满,乃令嬷嬷假告秦修然庵中尼姑为女鬼,修然大惊。急忙整装赴京应考。梁公弼往视尼庵,甚喜彩鸾聪慧,移彩鸾为白云观主,以为照应。秦修然赴考,高中状元,命为郑州府通判。梁公弼携其赴白云观与彩鸾相会,2人喜偕婚配。郑道姑赴白云观,责彩鸾轻易还俗成婚,与赶来调解的失散丈夫梁公弼重逢,老少夫妻遂双双团聚。本剧为《录鬼簿》、《太和正音谱》著录。现存版本有顾曲斋刊本,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柳枝集》本。
御选明臣奏议
清蔡新等奉敕辑。四十卷,无序。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敕辑,乾隆年间朱丝栏抄本。清乾隆年间奉勅选编的明代奏议集。约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不仅是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文献,而且可以从侧面反映清朝统治者乾隆皇帝对前朝的认识与评价,因此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张兆裕进行过点校,但未对该书具体内容进行研究。文章拟从文献学角度对该书作初步研究,拟采用文献整理法、分析综合法进行研究。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选题的目的、意义,明代奏议研究的现状及文章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御选明臣奏议》杂糅着明清两代人的思想,可以挖掘出更为丰富的时代信息,反映清人对明朝的复杂感情。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全译
凡八卷。唐代般若译。略称本生心地观经、心地观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册。乃释迦如来于耆阇崛山,为文殊师利、弥勒等诸大菩萨叙述出家住阿兰若者,如何观心地、灭妄想,而成佛道。计分序品、报恩品、厌舍品、无垢性品、阿兰若品、离世间品、厌身品、波罗蜜多品、功德庄严品、观心品、发菩提心品、成佛品、嘱累品等十三品。关于本经之传译,据卷首御制序载,此经梵本系唐高宗时代之师子国王所献,逮元和年间,始由般若三藏等八人奉诏译之,复由谏议大夫孟兰等四人修饰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