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释

作者:世亲
摄大乘论释

无著所造摄大乘论之注释书。(一)梵名Maha^ya^na -sam!graha-bha^s!ya 。世亲造。汉译本有三:(一)陈代真谛译,凡十五卷。天嘉四年(563)于广州制旨寺译出,慧恺笔录。又称梁译摄大乘论释,略作摄论释、梁释论。(二) 隋开皇十年(590),沙门达摩笈多暨行矩等合译,凡十卷。题名摄大乘论释论,又称隋译世亲摄论。(三)唐代玄奘译。贞观二十一至二十三年(647~649)译出,凡十卷。世称唐译世亲摄论。以上三译均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其中,真谛译本阐示八识体一、种现一体及阿陀那七识异名说等,为隋唐二译所无,余相异处亦颇多。盖因世亲门下产生相异之见解,遂就其释论增添删削,故新旧译本之原本即有不同,而真谛于翻译之际,为使义理更明了,亦曾加以补充。本书主要为摄论宗所用,又唐代慈恩家专用玄奘译本,华严宗法藏等则依真谛之旧本,而配于五教中始终二教之说。现存注疏有摄论章、摄大乘论抄(假题)、摄大乘论疏、摄大乘论义记(以上真谛译注疏,为敦煌出土之断简)、摄大乘论天亲释略疏五卷(日僧普寂)等。

猜你喜欢的书

类编长安志

类编长安志

城镇志。元骆天骧纂,薛延年校正。十卷。天骧别号藏斋,长安(今属陕西)人。官京兆路儒学教授。骆氏在宋敏求《长安志》基础上,分门别类改编,故名“类编”。纂成于元贞二年(1296),十万余字。该书收集各种有关长安的传记方志,并搜录秦中历代碑刻、诗文及鸿儒故老记述,分类汇集,首创方志类书体例。全书共分34类,包括杂著、管治郡县、京城、宫殿室庭、圜丘郊社、明堂辟雍、苑囿池台、馆阁楼观、堂宅亭园、街市里第、寺观、庙祠、山水、川谷等。

平江记事

平江记事

名胜志。元高德基撰。一卷。德基,平江(今苏州)人。尝官建德路总管。此书约成于元至正中。凡六千五百余字。所记皆吴郡古迹:虎丘、真娘(唐名妓)墓、太伯庙、 吴城平门、胥山、嘉定州、洞庭山、吴江鲈乡亭、吴城玄妙观、井泉、阊门、许市、支硎山、昆山州、吴俗等共三十八条。序次详赡,条理井然,于研究苏州文物,名胜供采撷者甚多。然涉神仙鬼怪,不免疏谬。有《稽古堂丛刻》本, 《四库全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阴符发秘

阴符发秘

张清夜《阴符发秘》,旧无刻本,且几近湮没失传。我们今天所见者,乃是著名学者蒙文通先生于1946年,根据手抄本和罗氏观妙斋聚珍本加以校订而成之《新校张清夜<阴符发秘>》。蒙文通先生校竟写有清本及《校后记》,并请谢无量为之撰《序》,杨润六为张清夜撰《自牧道人别传》。(校后记》、谢序、杨传,发表在1948年6月《图书集刊》第8期。2001年8月,巴蜀书社出版的《蒙文通文集(第六卷)道书辑校十种》,将经蒙默教授据清本整理的《新校张清夜<阴符发秘>》编人,并附录张清夜所撰《玄门戒白》、《青羊宫<阴符经碑>跋》,以及杨润六《自牧道人别传》。蒙默《整理后记》曰:“今兹整理一据清本,唯清本仅载谢序,今补人校后记及杨传。原抄本附有《胎息经》,清本未载,当以胎经传自古昔,或人误为子还作而附于子还书后,写校记之初拟`仍旧存之’,而写定清本时仍予剔去,今依清本不附。《阴符发秘》前有沈裕云序及张清夜自序。沈序认为,《阴符经》之博大精深,直可与《易》齐肩,二者都具有高度的理论及抽象思维之特色,谓:“古圣贤书多据事以明理,惟《易》则空悬其象,而万事万理皆包孕其中。后世兴亡治乱,即《易》之占验也;古来经史子集,即《易》之注脚也。《阴符经》殆与《易》为表里者软 ! 是经也,不过四百余言,而九天九地、无始无终、一本万殊、大含细入, 其旨归所在, 与《易经》贞下起元、 静中含动, 无二理也。 特其造语多奇, 用字多险, 后人遂于奇险处求之, 致滋歧论而反晦其意。 试平心静气、反诸吾身而通诸载籍, 则释氏之非空非色,老子之常清常静,与儒者 之无极太极, 皆一以贯之矣。 ”

庐山远公话

庐山远公话

敦煌文学作品。作者佚名,今存敦煌写本S2073,原卷首题“庐山远公话”,末段有残佚,卷后题记“开宝五年(972)张长继书记”(原卷抄至此止)。该卷的发现对研究唐代“说话”与话本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所述雁门惠远和尚 俗出家,远行庐山,修道念佛,感动山神造寺,潭龙听经,远契佛心,其后为偿还宿债,离开庐山,与白庄、崔相公当奴作仆,了结前缘,以及化名善庆与道安讲经说法,终成高僧等情节,虽属怪异,但与元释优昙在《庐山莲宗宝鉴》卷4《辩远祖成道事》所记暗合。刘铭恕著录本卷时指出“此为远公古传,说者谓如《庐山莲宗宝鉴》所指《庐山成道记》伪纂惠远神变等事,向来以其必非出自古记,但今以本卷证之,知远公七狂中所谓:出庐放浪白庄三十年,不应晋帝之召,为崔相公家奴,臂有肉钏等神变故事,并早已脍炙人口,宁得谓为晚出。抑考此远公传,以体近小说,命名为话,亦犹李娃小说之命名为《一枝花话》,此亦考证小说史者之宝贵资料”(《敦煌遗书总目索引》第150页)。这篇以佛徒言行为中心的话本,充满轮回报应,前世宿缘等宗教迷信思想,内容多不足取,然情节跌宕多变,语言通俗流畅,通篇以散叙为主,具有话本小说特点。该卷最早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卷85,题名为《惠远外传》,整理本见《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敦煌讲唱文学作品选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

断鸿零雁记

断鸿零雁记

言情小说,二十七章。苏曼殊著。1912年5月12日至8月7日刊于《太平洋报》。1919年4月,上海广益书局出版单行本。192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梁社乾译的《英译本断鸿零雁记》。主人公三郎幼年倍受欺凌,孤苦伶仃,长大以后又经历了种种坎坷。他东渡日本寻找生母,母子重逢之后,三郎的日本表姐静子爱上了他。静子对三郎一片痴情。母亲和姨母也赞成这门亲事,但三郎犹豫不决。虽然他对静子也有感情,但他不敢再次面对爱情,对静子避而远之。原来,三郎在中国有未婚妻雪梅,雪梅对爱情坚贞不渝,因为三郎之父破产,雪梅之父嫌贫爱富而悔婚。三郎深深地爱着雪梅,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一气之下出家了。虽然身在佛门,他仍然无法斩断世俗的烦恼:不明身世的困惑、儿女之情的纠缠,于是他下山寻找答案。雪梅因痴恋三郎,资助他东渡寻母,最后,父母逼她改嫁时,绝食身亡以殉情。故事的最后,三郎无法寻找到雪梅的墓地,只有在她故宅凭吊。全书在一片悲痛的气氛中结束,笼罩着一种末世的凄凉、窒息,以及对人的心灵的压抑。

中国佛教仪轨制度

中国佛教仪轨制度

中国佛教仪轨制度,由中国佛教协会编注,其主要内容分为一、丛林,二、殿堂,三、传戒,四、度牒,五、清规,六、课诵,七、国师,八、俗讲,九、浴佛,一○、行像,一一、赞呗,一二、水陆法会,一三、忏法,一四、盂兰盆会,一五、焰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