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

作者:彦悰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

凡六卷。唐代彦悰撰。又称沙门不敬俗录、集沙门不拜俗议、沙门不应拜俗事、不拜俗仪等事。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本书集录由东晋咸康六年(340)至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关于沙门应否拜俗之奏、诏、敕、启、表、状、事、书、难、答等。总分三篇,即故事篇、圣朝议不拜篇、圣朝议拜篇。其中,故事篇录隋代以前沙门致敬等事,圣朝议不拜篇记唐高宗时代沙门不应拜俗之事,圣朝议拜篇集同代沙门应致拜之事。卷首有太原王隐客(字少微)之序,卷末附撰者沙门不应拜俗总论一篇。

猜你喜欢的书

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

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

德国旧历史学派的基础著作。罗雪尔·威廉著。第1版1843年出版。中译本第1版198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朱绍文译。威廉·罗雪尔(WilhelmRoscher 1817—1894),德国经济学家,旧历史学派的创始者。出生于德国汉诺威的高级法官家庭,曾在哥廷根和柏林大学学习历史学和政治学。担任过哥廷根和莱比锡大学的教授。主要著作还有《十六七世纪英国经济学说史论》、《德国经济学说史》、《国民经济学体系》等。本书由序论和4编构成。第1编总论;第2编国民经济;第3编国家财政;第4编经济学说史。在本书中,罗雪尔把历史方法第1次运用到政治经济学中来,为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但本书结构不严密,各编之间基本上是毫无联系地论述了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国民经济生活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幼年、青年、成年和老年时期);决定历史阶段发展的要素(主要是自然、劳动和资本);国家财政以及经济学说史等一系列国民经济学体系的问题。作者主要在历史方法上作文章。根据罗雪尔的解释,他的目的在于建立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体系,他要求读者“翻阅本书,将不致忽略贯串全书并成为它的基础的独特而严密的方法——历史的方法”。他认为历史方法“任何时候都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他的所谓历史方法就是认为政治经济学不应当限于研究现代的经济制度,而必须搜集大量的“历史材料”,认为可以从认识现代国民经济与历史的“类比关系中得到极为宝贵的启示”。对历史经济发展过程仅仅作纯经验主义的观察和描述,否定任何理论探讨的必要性。马克思称这种方法为“教授式的折衷主义空谈”。(《资本论》第1卷第110页)

洗冤集录

洗冤集录

简称《洗冤录》又称《宋提刑洗冤集录》。5卷。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中国宋代宋慈著。最早版本是宋淳祐七年(1247)宋慈的自刻本。后经多次印版发行,后人对之进行了补充,注释,现有最古本是元刻本。宋慈(1186—1249),字惠文,福建建阳人,曾任广东、湖南等省提点刑狱官。本书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宋代以前的法医学著作成就。内容有检复总说、验尸、四季的尸体变化、自缢、溺死、杀伤、火死、汤泼死、服毒以及其他各种伤死共53项。对犯罪、犯罪侦查和伤害赔偿、论述也较详尽。是世界最早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医学专著。本站也有《洗冤集录译注》,可以搜索查找!

李太白匹配金钱记

李太白匹配金钱记

全名《李太白匹配金钱记》。一作《唐明皇匹配金钱记》。简名《金钱记》。杂剧剧本。元乔吉著。清梁廷楠《曲话》说:“以白引起曲文,曲所未尽,以白补之,此作曲圆密处,元人百种多未见及。《金钱记》第三折韩飞卿占封白中,连篇累牍,接下[红绣鞋]一曲,并未照应一字。后人每事胜前人,即此一节已然矣。”清《曲海总目提要》说:“缘唐人许尧佐《章台柳传》。柳归韩翃,翃大历才子,故剧以翃名;翃字君平,此曰飞卿,唐温飞卿亦才子,合以寓意也。王辅之女,小字柳眉,亦借韩妾章台柳之意。又添入贺知章,又因有李生,故借李白点染。”日本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说:“韩翃等人虽有历史上的人物,但剧中事迹,皆出虚构,这一定是把韩寿偷香的故事翻案而成的。”“曲辞极流丽,结构紧张,情节的移动亦近自然,确为佳剧。”此剧写唐代诗人韩翃与王柳眉的爱情故事,又以李白、贺知章穿插其间,促成好事,内容落入才子佳人恋爱剧的俗套。作品情节曲折,但缺乏紧张的戏剧冲突;曲文则以清丽见长。

涌幢小品

涌幢小品

三十二卷,明朱国桢撰。此书作于万历三十七年到天启元年(1609—1621),历时十三年。共一千四百五十二条,约四十万字。所记多为作者耳闻目睹的明代朝野典故、遗闻逸事,也有一些考证方面的内容。其中有关明代掌故和人物的记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上自朝章典制、政治、经济、徭役、清军勾补等军国大事,下及社会风俗、人物传记、琐事遗闻,都有所涉及。尤其是对明代中叶的人物,如戴冠、王守仁、沈周、吴昂等人事迹的记载,相当生动详备,可以与史传互相参证。此外还记载了东南倭寇骚扰情况,以及隆庆、万历以来农民起义和市民抗税暴动的史实。其他如关于均田定役、关于遵化冶铁炉的记载、关于延安石油的记载,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经济、矿产及提炼技术已相当发达。书中还有关于明代官修书籍的情况的记载以及对一些习见名词的解释等,可以据此考证文献流传、名物制度。该书深受学者重视。版本主要有明万历本、天启本、《笔记小说大观》本等。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标点本。

律宗问答

律宗问答

两卷,是宋代临安不空教院了然律师、会稽极乐院智瑞律师和芝嵓净怀净梵妙音律师应日本僧人俊芿所问,而对同一个问题分别作出的回答。卷上主要是回答俊芿关于南山三观的问题,如南山的唯识妙观与天台一心三观的关系、事理二忏并与天台仪范的异同、第八识的体性等共30个问题。三位律师分别回答,互为补充。卷下主要是回答日僧俊芿的关于南山律学的十个困惑,由极乐寺瑞律师回答:一是对于道宣所说的本宗“五义分通”之疑;二是关于增受菩萨戒时,如何依南山律学而得受具缘发圆体疑;三是白四发圆体疑;四是对南山所言的圆宗所依疑;五是一心三观疑;六是唯识通四位疑;七是唯识修相疑;八是相空分别空疑;九是南山立宗违师疑;十是钞十门摄属诸篇疑。《律宗问答》的一个最大特点即是表达出对元照《资持记》观点的不认同或反对,如批评元照“谬以三观对三宗”;“今家所谓大菩萨者,盖指乎修唯识者,对前相空属小,故称大尔,资持及谓,特举深位,以彰理妙者,未免将错就错也”;“荆溪讹之在前,资持谬之于后,屈抑祖宗唯识妙观,扶持荆溪谬破之义,无过资持记主”;“资持记主正乖祖师止观双游、真俗并运之旨,其谬甚矣”;“资持以愿乐收加行,十信济缘,又以愿乐收三贤,进退俱失,无定涉言”。从内容上说,《律宗问答》所言的内容较为抽象,也是俊芿所不能理解之处。即使今天读来,其内容也是显得十分艰深的。

中阿含经

中阿含经

佛教经典。汉译四阿含之一。东晋僧伽提婆译。六十卷。共收阿含部经典十八品二百二十二部。因每部经的篇幅适中,故名;一说因其所述义理合乎中道,故称之为“中”。主要论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论”、“涅槃”及“生死轮回”等早期佛教基本教理。关于汉译本的传承,传统有属大众部、说一切有部等说法。现学术界一般认为属于说一切有部。本经与南传上座部《中部》大体相应,但多出七十经,属南传《增支部》。本经有汉译别生经六十八种,与本经均为历代大藏经所收。符秦昙摩难提亦曾译《中阿含经》五十九卷,已佚。本经有藏译本,近代有梵文残卷出土。敦煌遗书中亦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