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论

作者:熊十力
唯识论

《唯识论》是熊十力在北京大学讲授唯识论的第三种讲义印本,一九三〇年由公孚印刷所印制。基本思想仍沿一九二六年印本而来,对佛学的批评则更为尖锐。这是一九二六年印本与一九三二年《新唯识论》文言文本之间的过渡环节。

猜你喜欢的书

李公案奇闻

李公案奇闻

《李公案奇闻》又名《李公案》,是清代惜红居士创作的中篇小说,共三十四回。主要讲述了李公断案故事,情节新颖,加深了对案件侦察过程的叙述,打破了以往公案小说或严刑逼讯、或托梦示兆等熟套,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色彩。

天台前集

天台前集

三卷。《前集别编》一卷。《续集》三卷。《续集别编》六卷。宋李庚原本,林师蒧等增修。此集皆录唐以前作家题咏天台山的诗文,计赋三篇,诗二百首。成于宁宗嘉定元年 (1208)。前有郡守宣城李兼序。《前集别编》一卷,则师蒧子表民所辑补。又附拾遗诗十二首,有陈耆卿跋及表民自记,“题癸未小至”,乃嘉定十六年 (1223)。《续集》前二卷亦李庚原本,后一卷则师蒧、林登、李次谟等所汇录,皆宋初迄宣、政间人之诗,亦成于嘉定元年。后附《拾遗诗》七首,跋称得此于会稽(今浙江绍兴)鬻书者十年,今刻之续集后。似亦为表民所题。《续集别编》则表民以所得南渡后诸人之诗及续集内阙载者,次第裒次而成。前五卷末有表民自跋,“题戊申中秋”,乃理宗淳祐八年(1248)。后一卷末题“庚戌夏五”,则淳祐十年 (1250)。盖父子相继甄辑,历四十年而后成书。李庚字子长,其爵里无考。惟李兼序有李棨出其先公御史所裒文集语,又有寓公李公语,则尝官御史而流寓天台者。师蒧字咏道,浙江临海人。尝官州学学谕。表民字逢吉,与林登、李次谟仕履均不可考。表民别有 《赤城集》,诗文兼载。此集则有诗而无文。虽仅方隅之赋咏,而遗集沦亡者每藉此以幸存百一,足为考古者采摭之所资,固当与《会稽掇英总集》诸书并传不废。此为明初刊本,而 《前集》后题“台州州学教授姚宜中校勘”一行。《前集别编》后题“台州州学教授姜一容点检一行”。盖原从宋刻翻雕,故仍尚旧式。惟每集不以元亨利贞四字分编。案贞乃宋仁宗嫌名,宋代诸书,例皆改避,师蒧等不应于标目之中显触庙讳。殆重刻者所妄加。有 《四库全书》本。

人镜阳秋

人镜阳秋

首刊时间不早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共二十二卷,记述历代足为楷模的人物事迹。此书刊印后又经过修订、再版,现存万历二十八年初刻本、明末修订本和天启五年(1625)后的二十三卷增补本三类版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等处。《人镜阳秋》卷首为时贤名流所作序文,序后为“人镜阳秋总目”“就正姓氏”“采用考索书目”等内容。第一至五卷为“忠部”,记述历代圣贤、勋臣、名将等90人;第六至十一卷为“孝部”,记述孝子、孝妇楷模等93人;第十二至十七卷为“节部”,记述隐士、节女等98人;第十三至二十二卷为“义部”,记述贤人、义士等93人。各卷卷首均题“明新都无无居士汪廷讷昌朝父编”,并有简短赞语。每一故事即有一图;图为双面连式,共计358幅,由汪耕绘稿,黄应组镌刻;图后并附有汪氏所做的传、赞文字。《人镜阳秋》不仅存留多个版本,装订的册数也不尽相同。全书共收入自上古时期至晚明的374个人物,自帝王、官员以至村妇、仆役、商贾无不备览。

鲁春秋

鲁春秋

一卷。清查继佐(1601—1676)撰。继佐字伊璜,一字敬修,号舆斋、东山钓史,浙江海宁人。人称东山先生、朴园先生。崇祯举人。工文史,擅书画。曾任鲁王政府兵部职方主事。明亡后从事编撰明史。因庄廷“明史案”发生,牵连入狱,获释后改名左尹,号非人。著有《罪惟录》、《鲁春秋》、《东山国语》、《国寿录》等。书记鲁监国事,始于郑遵谦等拥立鲁王于台州张阁部,止于张煌言北征失利,为清军所执殉国止。于鲁监国事首尾完备,而隆武、永历两朝史事,亦间涉及,并详载大江南北各地义兵情况。继佐据事直书,极为翔实。有些史事,他书罕见记载,颇可补史传之缺。书前有自序及门人沈起后序。有张氏《适园丛书》本。

仪礼章句

仪礼章句

十七卷。清吴廷华(1682-1755)撰。廷华字中林,号东壁,初名兰芳,浙江钱塘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举人,由中书舍人历官福建海防同治。乾隆初年被举荐修编《三礼》。杭世骏《榕城诗话》称廷华去官后,寄居萧寺,钻研汉贾逵、唐孔颖达《仪礼》之说,而着《二礼疑义》数十卷(其中《周礼疑义》今已不见),博览精研,尤精于治丧礼。主要着述除《仪礼章句》外,还有《三礼疑义》、《曲台小录》、《东壁书庄集》等。《仪礼章句》以张尔歧《仪礼章句》过于墨守郑(玄)注句读,而王文清《仪礼分解句读》以句读为主,且笺注失之太略,故参考折衷了先儒旧说,以补二书所未及。每篇之中分其节次,每节之内,析其句读,然其训释大旨仍以郑玄、贾逵之注疏为本,亦兼采他说,附自案以发明之,尤以表礼为精细详核。其间亦多有穿凿附会处,然其分句释义,笺疏明简,确为经学之补益。是书成于乾隆初年,有乾隆丁丑刻本、嘉庆刊本、阮刻经解本。

善夜经

善夜经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此经系因三十三天中之栴檀天子为利益众生,遂教比丘至佛处请说,使闻者咸断烦恼,速证菩提。‘善夜’之名,谓此经之功德能令恶梦、险难等不祥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