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论自释
作者:法尊猜你喜欢的书
永嘉郡记
又作永嘉记、永嘉志、永嘉地记。南朝宋郑缉之撰。已佚,今有清陶珽辑本,刊于《说郛》,王谟《汉唐地理书钞》辑本,清末孙诒让辑本。所记永嘉郡(今浙江温州、丽水)山川、乡亭最为详悉,旁及物产、佚闻、传说。其辑本是研究六朝浙江南部经济的重要原始资料。
余师录
四卷。宋王正德撰。王正德其字号、籍贯、仕履及生卒年已均不可考。著有《余师集》共四卷。书前有王正德自序,称成书于绍熙四年 (1193)。书中辑前人评论诗文之语,上自北齐下迄于宋,然编次体例并不以时代为序。内容以常见者居多,也包括当时的遗籍。宋人论文,多区分门户,务为溢美、溢恶之辞。此书采集众说,不参论断,去取之间,颇为不苟。据序称:“是书《宋志》不著录。《文渊阁书目》载王正德《余师录》一部,一册,亦久无传本。惟载于《永乐大典》中,首尾虽完备,却不分卷数。今约略篇页,定为四卷。”有《永乐大典》本。
永乐百问
永乐百问,是古代相书之一。该书是明朝永乐皇帝因喜好相学,与相学名家袁柳庄先生所作问答,上自王公贵胄,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尽及。此书为相学珍品,世上少传,乃相学爱好者必备之宝。
雅述
明王廷相的哲学代表作。分上下篇,约四万 言。王氏自称:“余不自量,每于读书之暇,其于天道人 事,变化几宜,诸所拟议有不符于圣者,时置一论,以求 合道真。积久成卷,分为上下二篇,名曰《雅述》,谓述其 中正经常足以治世者云尔。”书成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四月。全书以批判宋以来的理学思想为宗旨,阐述了“理在气中”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元气是物质世界的根源,提出“元气之上无物、天道、无理”的观点,反对老庄的“道生天地”、宋儒的“天地之先只有此理”
大乘义章
凡二十卷。隋代净影寺慧远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书系一部佛教类书,类聚佛书要目并详释之,以诠显大乘深义。要目分:教法聚、义法聚、染法聚、净法聚、杂法聚等五聚。各聚概依增数法立义门,总揭二百二十二门(缺杂法聚),更设细段而详释之。本书引证赅博,义旨明晰,相当于佛教百科辞书之性质,故历来佛教术语之说明大多引用本书。依续高僧传卷八慧远条载,本书原为十四卷,二四九科。现行本有二十卷本与二十八卷本(义天录)两种。本书对染法聚中烦恼义之阐释,从二障义至八万四千烦恼义共分为三十门。又各篇之法数多从小数逐渐增至大数,每篇分为四门以至八门来解说。此种将佛教术语以法之数别排列说明而成为辞典体裁之作法,不知起自何时。然慧远之师法上即曾著有大乘义章六卷及增数法门(内法数林)四十卷,此事载于续高僧传卷十。此外,天台智顗亦撰有法界次第初门一书,由修禅之立场而建立六十科之法数。上列所述大多与大乘义章之项目相符,准此观之,此种类书颇流行于六世纪前后之佛教界。本书五聚之分类或系根据成实论之发聚、苦谛聚、集谛聚、灭谛聚、道谛聚等观念而来者。
金刚三昧经
西藏名Rdo-rjeh!i tin%-n%e-h!dsin-gyi chos-kyi yi-ge 。全一卷(或二卷)。北凉时代(397~439)译。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九册。其内容系阐释诸法空、真如、如来藏等,计分八品:第一序品、第二无相法品、第三无生行品、第四本觉利品、第五入实际品、第六真性空品、第七如来藏品、第八总持品。本经虽仅一卷,然已赅摄诸大乘思想,堪为菩萨出世度人之法宝。本经之西藏本乃译自汉本。又本经之注释书有明代圆澄之金刚三昧经注解四卷、新罗元晓之金刚三昧经论三卷、清代诛震之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