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作者:安慧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梵名Maha^ya^na^bhidharma -samuccaya-vya^khya^ 。凡十六卷。安慧菩萨杂糅,唐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又称阿毗达磨杂集论、杂集论、对法论。乃随文注释无著菩萨之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而成。本书原系无著弟子觉师子所作,安慧加以合糅集论而成,为法相宗所依用重要论典之一,乃瑜伽十支论之一。其注释书较重要者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十卷(窥基)、述记贯练编二十八卷(信培)。

猜你喜欢的书

非古复古与科学精神

非古复古与科学精神

梁宗岱作,选自:《北碚文史资料》第4辑第424页。本文最先发表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学术季刊》一九四二年一卷一期(创刊号),经作者改动后,同年八月由广西华胥社出版。现据单行本校正及重排。本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试去认识我们民族性一个基本弱点。其中所论列,没有一点不是一个稍微关心我国学术界和浅尝科学理论的人所能见到的,作者不过想加以比较系统和透彻的分析,使自己得到一个清楚的概念而已。

太上洞玄灵宝中和经

太上洞玄灵宝中和经

《太上洞玄灵宝中和经》,撰人不详。内容与《升玄内教经》卷七《中和品》类同,而文字更为简古,盖系南北朝道士所造。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经文以劝人奉道守戒,行善去恶为主旨。谓道以中和为德,人当以戒制情,使德行合道,摄护心口耳目意,守五道戒。五戒者,一不得淫佚不止;二不得纵情喜怒,骂詈诅咒;三不得妄含毒害,嫉妒于人;四不得秽身长浊,饮酒迷乱;五不得贪求财货。又当忠孝仁义,恤贫济危,如此则自然与大道合一,上得神仙,中得倍寿,下得延年而不横夭。

洞冥宝记

洞冥宝记

民国扶乩著作之游冥类善书,撰写于1920~1921年,正式出版于1925年,题关圣帝君鉴定,三丰祖师批评,洱源惟一子编辑。共三十八回,十卷,有三十二万字,除了开头和结尾的情节交代之外,主体是各乩生“游冥”的经历和见闻。是关圣帝君为三期末劫,人心险恶,无术化导而颁也。每一晚都有两位神仙降临,一位镇坛,一位则带领游生前往各处游历。从第五回开始周游冥界,一夜一处,用了超过五卷的篇幅来铺陈地狱的恐怖,警醒愚顽。其后的四卷则游历天界,参访各路神圣仙佛,功成后关帝大开“万仙会”。玉皇感念他劳苦功高,遂退位让贤。当时的善书虽多,但《洞冥宝记》一问世,便引起了轰动。

注华严法界观科文

注华严法界观科文

注华严法界观科文,一卷,唐宗密述。唐宗豫述。

无准师范禅师语录

无准师范禅师语录

凡六卷。又作佛鉴禅师语录、佛鉴录、无准和尚语录、无准禅师语录。宋代僧无准师范撰,宗会、智折等编,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一册。卷一至卷二辑录清凉寺、普济寺、资圣寺等五会之语录;卷三至卷六辑录小参、法语、普说、拈古、偈颂、自赞、小佛事、祭佛鉴禅师文、入内引对升座语录(奏对录)、行状等、其门人中之兀庵普宁、无学祖元、日僧东福圆尔等,对日本之禅宗有极大之影响。

尼乾子问无我义经

尼乾子问无我义经

一卷,马鸣菩萨集。宋日称等译。尼犍外道诣大乘学者所,问无我之义,大乘学者为说无我之义,有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