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启发心智的四个步骤

【原文】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mnd中华典藏网

【今译】接着,在大众当中的普贤菩萨,就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恭敬地稽首礼拜佛陀,从佛陀的右边绕了三圈,双膝跪在地上,合掌,然后禀告佛陀说:mnd中华典藏网

【原文】“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mnd中华典藏网

【今译】“慈悲心广大而且受世人尊敬的导师啊!希望您告诉这法会的菩萨,以及末世的众生,当他们听到完美圣者圆满而没有负担的心智情况时,他们应如何修行才能达到这目标呢?mnd中华典藏网

【原文】“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mnd中华典藏网

【今译】“慈悲心广大而受世人尊敬的导师啊!假如众生知道色身和妄念都是虚幻的,应如何本着虚幻的身心来修治虚幻不实的无明呢?譬如以水洗水,水不是越来越多吗?用虚幻的身心来修治虚幻的无明,无明岂不越来越多?mnd中华典藏网

【原文】“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mnd中华典藏网

【今译】“如果所有空幻的事物都没有实体而且会消失,并无身心可言,那么谁在修行呢?色身和妄念都因无明而产生的,如果无明和身心虚幻,那么修行这件事岂不也是虚幻的吗?为什么您又说修行如幻,又说必须逐步修行,净治如幻的无明,才能启发圆满的心智呢?mnd中华典藏网

【原文】“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mnd中华典藏网

【今译】“假如众生听说无明如幻,就知道无明不实,本来用不着修行。因此,长久在生老病死中打转受苦,常处在虚幻的境界中,而不曾确实明白虚幻的境界。那么,应如何解脱虚妄的身心呢?不明察道理,无从顿悟。不经逐步修行,无法除去无明。无明不除,怎么启发圆满的心智而解脱烦恼呢?mnd中华典藏网

【原文】“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mnd中华典藏网

【今译】“希望您为将来末世所有的众生,告诉我们如何藉着简易方便的方法,逐步修行,而永远解脱各种虚幻的烦恼和无明!”mnd中华典藏网

【原文】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mnd中华典藏网

【今译】普贤菩萨说完了这段话,便五体投地,对佛陀行最敬礼。这样周而复始,连续请求了三次,礼拜了三回。mnd中华典藏网

【原文】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mnd中华典藏网

【今译】当时佛陀告诉普贤菩萨说:“问得好!很好!热心真理的弟子啊!你能够为其他菩萨和末世的众生,向我问及如何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修行启发心智的方法,以解脱一切虚幻的无明和烦恼。你现在注意听,我应当为你解说!”mnd中华典藏网

【原文】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mnd中华典藏网

【今译】普贤菩萨听到佛陀这么说,心里非常高兴,和其余大众安静地等待佛陀的教诲。mnd中华典藏网

【原文】“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mnd中华典藏网

【今译】佛陀接着就说:“爱好真理的弟子们!世间种种虚幻的现象,都不离圆满的心智。这圆满的心智不独完美的圣者所有,一切众生无不具足。众生的色身、妄念、无明等幻相,都包含在无限的心智中。mnd中华典藏网

【原文】“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mnd中华典藏网

【今译】“宛如幻觉的花朵,生在空中,依赖虚空而出现。当眼病好了以后,就不会再幻觉空中有花了。幻觉的花虽然没有了,可是虚空的本体依然如故而丝毫不变坏。mnd中华典藏网

【原文】“众生幻生,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mnd中华典藏网

【今译】“同样的道理,众生还是要依藉着如幻的身心逐步修行,才能除去虚幻的无明。而当众生的一切无明除尽时,清净的心智仍然没有任何变更。mnd中华典藏网

【原文】“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mnd中华典藏网

【今译】“假如所说的‘觉’(指具有觉知的心智)是和‘幻’(虚幻的事物)对立,这种‘觉’仍然还是一种幻。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说有‘觉’这回事,仍然未脱离‘幻’。由于‘觉’和‘幻’是相对待的两件事。然而,却也不能说无觉。因为无觉也是一种妄。有和无也是相对待的两件事。由于上面这些缘故,所以只说:虚妄的无明灭了,才是永不变动的圆满心智。mnd中华典藏网

【原文】“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mnd中华典藏网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们!所有菩萨和末世的众生一定要修行才能远离所有无明的虚妄境界。断除无明的心志必须要坚固而且不可丝毫松懈才行。这就是启发心智的第一阶段‘以心遣境’。然而再远离虚幻的心,而进入了第二阶段‘以离遣心’。然而,心既是虚幻的,‘远离虚幻的心’本身也是一种虚妄。因此‘远离’的名相也必须除去,而进入第三阶段‘以离遣离’。修到最后,连要‘除去虚妄’、‘除去远离’的名相也消失了,达到离无所离的境界。这便是所谓的第四阶段——‘以极远离遣远离’。在这时候,一切虚幻无明才彻底的消除,圆满的心智才完全显现。mnd中华典藏网

【原文】“譬如钻木,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①。mnd中华典藏网

【今译】“譬如,钻木取火这回事。两根木头不断摩擦生热以后,才能生出火来。当火产生时,木头便被不断燃烧。等到木头烧完了以后,余灰也被风吹散了,烟也熄灭了。到了这时候,才是究竟的烧尽。以虚妄的身心修治虚幻的无明也是如此,当一切妄相和无明都消失了以后,圆满的心智就立即显现出来。而不是妄相消失以后,就变成什么都没有。mnd中华典藏网

【注一】断灭:“完全消灭”和“什么都不存在了”。这种独断的见解是一种偏见。它和“有见”相对,都是错误的。mnd中华典藏网

【原文】“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mnd中华典藏网

【今译】“热心真理的弟子们!你们知道色身、妄念和无明都是虚幻的,只要不去执著它,就是远离了。不必再故意造作各种方法来远离虚幻。既然离开了虚幻,圆满理智的心便会产生灵知的作用,这就是觉悟真理。又何必一步一步才能了解呢?所有的菩萨和末法的众生,必须按此要领修行学习,顿悟道理以后,逐步事修,才能永远扫除心智的障碍。”mnd中华典藏网

【原文】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mnd中华典藏网

【今译】当时佛陀为了重新阐述这道理,所以说了下面这首诗偈:mnd中华典藏网

普贤汝当知: 普贤菩萨你应知:mnd中华典藏网

一切诸众生, 各地所有的众生,mnd中华典藏网

无始幻无明, 无始以来的无明,mnd中华典藏网

皆从诸如来, 都包含在心智中,mnd中华典藏网

圆觉心建立。 心智昏暗而生幻。mnd中华典藏网

犹如虚空花, 宛如幻觉的花朵,mnd中华典藏网

依空而有相。 生在广大的空中,mnd中华典藏网

空花若复灭, 假如幻花消失了,mnd中华典藏网

虚空本不动。 广大长空仍不变。mnd中华典藏网

幻从诸觉生, 无明幻化依心生,mnd中华典藏网

幻灭觉圆满, 幻灭觉性立即显,mnd中华典藏网

觉心不动故, 心智本来不曾变。mnd中华典藏网

若彼诸菩萨, 慈悲众生的菩萨,mnd中华典藏网

及末世众生, 以及末世的众生,mnd中华典藏网

常应远离幻, 经常远离诸妄想,mnd中华典藏网

诸幻悉皆离。 直到无明都消灭。mnd中华典藏网

如木中生火, 宛如钻木而生火,mnd中华典藏网

木尽火还灭。 木头烧完火灭了。mnd中华典藏网

觉则无渐次, 离幻即觉无渐次,mnd中华典藏网

方便亦如是。 知幻即离真方便。mnd中华典藏网

(本章大意):mnd中华典藏网

在这一章里,普贤菩萨向佛陀提出了四个问题。mnd中华典藏网

一、如何以虚幻的身心来修治虚幻的无明呢?mnd中华典藏网

二、假如所有虚幻的事物都没有实体而且会消失,并无身心可言,那么谁在修行呢?mnd中华典藏网

三、如果无明和身心都虚幻,那么修行这件事不也是虚幻的吗?mnd中华典藏网

四、如何去除妄想?mnd中华典藏网

(佛陀的解答):mnd中华典藏网

一、身心和无明都是幻化的,可是我们不妨籍着幻化的身心来除去虚幻的无明。mnd中华典藏网

二、虚幻的无明和自我分别的身心消失了以后,就会产生真正的圆满心智。好比波浪平静了以后,海水的本体就显现了。mnd中华典藏网

三、启发心智有四个步骤:mnd中华典藏网

(甲)以心遣境(离妄)-用心不执著一切虚幻的事物。mnd中华典藏网

(乙)以离遣心(离觉)-远离执著心。mnd中华典藏网

(丙)以离遣离(遣离)-除去远离执著的心。mnd中华典藏网

(丁)以极远离遣远离(遣遣)-连除去远离执著的心也彻底除去,而达一无所离、离无所离的境界。圆满的心智才会显现。mnd中华典藏网

四、知道色身、妄念和无明都是虚幻的,只要不去执著它,就是远离了,何必再故意造作种种方法来远离虚幻呢!这种概念是属于理智的全盘了解或顿悟式的,而不是按部就班的。mnd中华典藏网

从这一章里,我们可以体会到:爱护身体只有在为了追求无上的智慧或帮助别人离苦得乐的情况下,才有高尚的意义!因为连身体都是虚幻的,为了追求虚幻的名利而珍惜虚幻的身体,那又可能产生什么实在的益处呢!mnd中华典藏网

学习佛法,最要紧的就是克服私心,去关怀别人。而逐渐达到行善(帮助别人)而不执著名利,甚至内心也不计较自己和别人的名相。因为心中一有了名相,心里就会产生负担。mnd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