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讲话 第叁辑

—念佛法门与大势至菩萨念佛Moa中华典藏网

圆通章—净土宗道源上人讲述Moa中华典藏网

比丘弟子净朗 记录Moa中华典藏网

一、常随佛学发心念佛Moa中华典藏网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我们打念佛七应当一心念佛,不应当讲话。但我们都是凡夫,平日被事务纠缠,免不了发生懈怠不能精通。现在听听开示,就能振奋精神变懈怠为精进了!所以要讲讲说说。还有初发心的人,不明白佛教的教义和念佛的道理,跟随著念几天,白白的消耗时间,得不到念佛的利益,更要讲讲说说,使之明白佛理,然后打起精神念佛,庶可事半功倍。学佛要行解并重,就是这个道理。有这两种原因,还是要把应机的话,简要的讲讲。Moa中华典藏网

本寺自从落成那年(四十一年)起,每年打一个念佛七。我们学净土的人本来天天念佛,为什么还要打念佛七呢?这有两个意义:一为纪念阿弥陀佛诞辰。一为加行精进,要在这七天里克期取证。所以定在农历十一月十一日起七,至十七日──弥陀诞辰圆满。去年因我到屏东讲经去了,将念佛七停止一次,今年仍照旧规按期举行。Moa中华典藏网

谈到阿弥陀佛诞辰,大家不免要发生疑问:像释迦牟尼佛生在我们娑婆世界,他的生灭日期,是有考据的。阿弥陀佛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受生,而且成佛已有十劫了,怎么知道他老人家十一月十七日诞生的呢?这是有段公案的,十一月十七日原是永明延寿禅师的生日,为什么把寿禅师的生日当作弥陀的生日呢?现在把这段公案讲给大家听听:Moa中华典藏网

寿禅师生当五代末叶,深受吴越王钱俶的礼敬。一日,王欲设斋供僧,问师现代有无高僧?师答:“高僧太多了,惜无人识得,长耳和尚即是定光佛再来,你若能供养他,必得大福报。”原来长耳和尚不修边幅,韬光同尘,衲衣敝垢,踯躅街头,因两耳甚长,大家都叫他长耳和尚。王闻言,生大欢喜,即备盛筵,延长耳和尚居最上座,长耳和尚询悉原委,即说:“弥陀饶舌”,就座后即圆寂了!钱王,忆长耳和尚言,悟知寿师即弥陀再来,迅即赶往寿师道场──永明寺,比至,寿师亦已坐化去了!佛教规矩,必至化缘届满,方可说出来历,说明后应即离去。因此,确知寿师即弥陀化身,所以后人就以寿禅师的生日当作弥陀诞辰了!Moa中华典藏网

以上讲的是打佛七的因缘和弥陀诞辰的公案。Moa中华典藏网

前年念佛七的开示,是依照《普贤菩萨行愿品》讲的。今年要按照《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来讲。我们念佛法门有五部经,即:《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和《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本章既为五经之一,应当讲讲。又本章文字简短,容易念诵记忆。文字虽短而意思周详,教、行、理具备。大家能把它背熟了,再了解它的意思,然后行解相应,必能获得大利益。今天讲题是:常随佛学发心念佛。经文:Moa中华典藏网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叁昧。”Moa中华典藏网

再分叁段来讲:Moa中华典藏网

㈠既为佛子即应学佛Moa中华典藏网

大势至菩萨,最初也是博地凡夫,因发心学佛,才能与佛──无量光乃至超日月光──相遇,得到念佛叁昧。我们也是佛弟子,要以同学伴侣作榜样,学佛念佛,发心要得到念佛叁昧,才不愧作一个佛弟子。Moa中华典藏网

前年讲十大行愿的第八愿:“常随佛学”,就是说常跟著佛走,佛怎么走我们怎么走,走到尽头,就到了佛地。要知道佛也是修习成功的,古人云:“无天生的释迦,无自然的弥陀。”释尊成就佛果,是经过多少难行苦行才证得来的,并不是什么天、神给他的。Moa中华典藏网

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要了生死。了生死的法门很多,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都能了生死,而在这么多的法门中,要以念佛法门为最容易、最稳当。其他法门,修起来都很难,且人的寿命有限,还没有修好,已到寿尽命终了。来生如何,殊难预料。所以还是选择最简单、最稳当的法门为妙。大势至菩萨给我们作证明人,他生到极乐净土,位居西方叁圣之一,就是念佛的成果。Moa中华典藏网

为什么要求生西方?因娑婆世界打闲岔的事情太多,很难达到了生死的目的。你们在家居士们,固然有许许多多的事务纠缠;就是出家人也得为他的衣、食、住等等来打闲岔。西方极乐世界,是依弥陀的愿力成就的,衣食现成,不要我们操心,要了生死容易得很,所以要求生西方。Moa中华典藏网

以上讲的要常随佛学,学念佛求生西方。大势至菩萨就是遵照超日月光佛教他的念佛法门,由念佛而生西方的。有人说:念佛法门是接引下根的!好啦!算你根基高,还高过大势至菩萨吗?菩萨还遵从佛的教诲念佛,我们怎可不遵佛的教训呢?Moa中华典藏网

我们随著佛学,不是死后才得到利益,只要你学佛,马上就得到利益。那些不学佛的人,终日忙碌,请问他们忙些什么?为谁忙?都是为别人忙啊!并没有忙到自己的事情。几十年辛苦为别人,到头是凄凉而死,死后还是茫茫无所。像你们来参加佛七,坐下来静心念佛,这才是为自己,将来念佛功成,生到西方,那是你的真正收获,真正归宿,也是真正为你自己。Moa中华典藏网

你们有几位年轻的居士,都是有大善根的人。应当珍重你的善根,好好学佛,勿以年华可待因循犹豫。你们问问年长的,忙碌了几十年,结果是什么?千万不要等到老年再修。要发道心念佛,念一声佛,功德无量,法乐无量。Moa中华典藏网

㈡不修净土莫谤净土Moa中华典藏网

上节讲的大势至菩萨遵奉超日月光佛的教诲,一心一意的念佛,就成功了。我们应当照样学,听了就信,信了就念。Moa中华典藏网

不知道念佛的人不念佛,不能怪他。有些学佛的人,对于理论好像他很明白,但不信念佛法门,不念佛还毁谤念佛。因念佛在各种法中是最简最易的法门,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即得。唉!就因太简易的缘故,反而招人怀疑。至于繁难的法门固然很多,可是你修好修不好呢?中国佛教都是大乘佛法,所谓大乘者,以利他为主。凡是一个修行法门,不但自己修,还要教他人修。倘若自己尚修不好,怎能教好他人?结果糊涂一世,辜负自己,辜负众生,亦辜负佛恩,念佛法门即无此种顾虑。Moa中华典藏网

前面讲过,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能入道,皆能了生死。但能应乎根机才是妙法,所以说:“法无高下,应机者妙。”譬如医师用乐治病,药有贵有贱,不对症者,虽珍品不能愈疾,甚且有害。古人云:“药无贵贱,对症者良。”学佛选择法门,亦复如是。Moa中华典藏网

释尊预言,一万二千年后,经典被魔毁尽,那时无人信佛,亦无人印经了,独有《无量寿经》多存一百年。可知到了末法时代,唯有念佛法门尚能应机。佛预计如此,再看看我国佛教兴衰情形如何?当盛唐时代,乃佛教鼎盛时期,大乘八宗次第兴起,这八宗修行的方法各有不同,而其目的则无二致。譬如我们要到台北总统府去,四面八方道路很多,任走哪条路,都能到达总统府,路尽管多,而总统府只有一个。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即是此意。任何宗派,都有了生死的方法,但佛教不是光谈理论,最贵实践。晚唐以后,名义虽有八宗,而除禅净两宗尚能勉维门庭外,其余各宗,皆已逐渐消沈了!到了今日,禅宗亦仅存名义,且在继续衰落中,实际只有净土一宗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那些宗派,理论高深,修法繁难,一般根器不易领纳的缘故。Moa中华典藏网

有人批评:中国佛教只有戒杀、放生、吃素、念佛八个字而已,此外已无佛法了。这个批评,是慨叹中国佛教没落的现象,想把各宗都宏扬起来。是的!我们虽学净土,绝不反对,而且希望其他各宗都兴盛起来。人的根机不同,如八宗能同时宏扬,同时摄受多种根机的人,那多好呢!但是我们不同意先来毁灭净土宗。Moa中华典藏网

现在我们来研究研究“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这八个字的价值。这八个字的确是佛法,而且是佛教的成绩,也是佛教的精华。大家都知道,佛法最重修行,什么叫修行?就是修正罪恶的行为。杀生即是最大的罪恶行为!众生皆有求生欲,被杀是何等痛苦!而竟忍心杀之,是身、口、意叁业俱恶,与佛的慈悲本怀恰好相反。造此恶业,必堕地狱,焉能成佛!我们奉劝佛弟子,第一步便要消极的“戒杀”,进一步就要积极的“放生”。自己既能不杀,则见众生被杀而起悲心,用种种方便免其被杀之苦。再进一步讲到“吃素”,家庭状况不同,吃素或不易普遍做到,自己不杀生,到市场去买所谓叁净肉,固然可以,但是不究竟。自己不造杀业,叫别人造杀业而自己吃肉,合理吗?所以不吃众生肉才是彻底的戒杀。戒杀、放生、吃素叁善业是前方便,还不能了生死,断业才能了生死。末法时代,众生业重难断,唯有“念佛”一法,不待断业,可以带业往生。前叁善都是助行,念佛才是正行。或问:只是念佛即可了生死,又何必戒杀、放生、吃素呢?须知带业往生,只许带旧业,不准带新业。你一面念佛,一面造恶业,那你一定不能生西,这要请大家特别警惕!怎么说这八个字是佛教的成绩呢?佛教传入中国历时近两千年,经若干祖师大善知识宏扬的结果,就是这八个字普遍社Moa中华典藏网

娑婆众生──人,终日被衣食住行四大问题缠缚著,不得自在。极乐世界,乃弥陀大愿成就的,任运自然,衣食随念即至;七宝楼阁,黄金为地;神通具足,任意所至,衣食住行,都无须罣心,多好修行啊!Moa中华典藏网

有人怀疑:《阿弥陀经》说的那么多的功德庄严,是真的吗?这不必怀疑,实际上比经上说的还要好些!第一、佛是不说妄语的。第二、阿弥陀佛愿大功深,积劫累行才成就的,并非无因的凭空冒出一个极乐世界来!以海会寺作比喻来讲,今天大家看海会寺是一座庄严道场,到这里来念佛。大家该记得十年前还是一片荒山吧!在这十年间,费了许多人的心力、体力、财力、物力,才有今天的成果。若继续增进,再过十年,一定比今天还要好得多。假使你来这里出家,衣食住不用你自己操心;如遇佛事外出,常住自然供你交通旅杂等费用,衣食住行生活四大要素,都不用你自己烦心筹措,比起在家修行,真有天渊之别!试想我们博地凡夫,尚能建设一座供大家修行的道场,何况阿弥陀佛那么无量无边的福德智慧,又经过无量阿僧祇劫的培养,成就了庄严的极乐世界,是应无疑义的。又如你到寺里来修行,有法师说法开导,有道侣陪伴用功,决没人拉你去吃喝玩乐,道心自然增长,何况极乐世界呢!你若生到极乐世界去,所见的都是“不退转”的净侣,或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并且天天见佛闻法,那你还会堕落吗?总之,此土浊恶不易修行,西方清净才好用功,弥陀势至都在那里等著接引我们哩!但是须要我们至心念佛,否则,即使佛菩萨来接你,你也不会去呀!Moa中华典藏网

㈢广度众生满菩提愿Moa中华典藏网

前两节就大势至菩萨,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一段经文,说明此土浊恶,难修难证,西方清净,易行易成的道理。现在再讲大势至菩萨为何要来此土摄化众生?弥陀净土是大乘佛法,佛菩萨是以普度众生为怀。大势至因发菩提心念佛,才证等觉菩萨位,来娑婆度生,是他的根本心愿。Moa中华典藏网

念佛人必须发菩提心,才能往生西方速证无生法忍,求得度生的智力,回入娑婆,“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大势至菩萨也是这样,证入无生法忍以后,正好来娑婆世界,广度众生以满其菩提之愿。讲到这里,再会归自心:我们念佛,已发菩提心了,即在此土度生如何?可以的,并且是很理想的。本来随时随地随缘随分度化众生,是每一个佛弟子的责任,但是所度不广,这有两种障难:Moa中华典藏网

1.身不自在──我们凡夫,既不能分身,又不能变化。比丘是佛弟子中第一众,说法度生,是他的基本任务。但有部分信徒,不敢或不愿亲近比丘,而比丘则不能现居士身或妇女身而度化之。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必须证无生法忍的大菩萨才行。Moa中华典藏网

2.心不自在──我们凡夫,智慧辩才都有限,更谈不到神通妙用了。以我道源来讲,学法说法数十年,大体上只能与一般人结结普通法缘,对于福报大而惑障深,才智高而我慢重的众生,即不能应机折摄。这和医师治病一样,大菩萨譬如名医,一望一闻,即知病根所在;一药一方,沈疴立愈。我们是普通医生,如遇疑难大症,即无起死回生的把握,此即能见机不能见机的分别。我在台湾各地讲经,大家还都称说不错,使我更加惭愧!即以台湾为例,现有一千万人口,我们究竟度了几个人呢?我们空有广度之愿,苦无广度之资,真是焦急万分!然而身不能变化,智不能观机,急有甚么用?以上讲的因智慧不够,致使身心不得自在。还有福报不够,亦使身心不得自在。海会寺成立之初,即打算办一所佛学院,但以经费无著,至今不能满愿,这是福报不够,身心不得自在的又一事实。道源个人如此,在座各位还不都是这样吗?所以要赶快念佛,生西、见佛、闻法,证入无生法忍后,再来行化,才能满愿哩!Moa中华典藏网

或问:西方证无生法忍的菩萨,一定很多,何以不见他们在此世界度济众生呢?菩萨天天在此度生,我们障眼看不见罢了!前几天不是讲过:“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吗?就是这个道理。Moa中华典藏网

有人说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缘某居士梦中得知大势至菩萨在上海说法,他认为非同常梦,于是急忙赴沪,比至则印师正在主佛七讲开示哩!虽然印师否认他是菩萨再来,但是佛菩萨化身度众之史实,则屡见不鲜,是无容置疑的。又有人说:佛菩萨既然天天在度众生,为甚么众生还是这样多呢?这也不必怀疑,实在佛比众生多,只是我们凡夫的眼,但看见众生,却看不见佛而已。我先前也有这种疑问,某年在北平拜万佛忏时,拜至中间,疑团忽释,深信佛比众生为多。这是我的一点经验,提供大家参考。Moa中华典藏网

大势至菩萨自述从发心、修行、证果,以至自利利他的经过,至此已和盘托出了,我们要照他老人家的样子学,发心、念佛、生西、证果,再来广度众生,满菩提愿。Moa中华典藏网

话说多了打闲岔,好好念佛吧!Moa中华典藏网

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Moa中华典藏网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时光快得很!转眼之间,念佛七今天圆满了,大势至圆通章,今天也就讲完了。现在讲最后一段经文:Moa中华典藏网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叁摩地,斯为第一。Moa中华典藏网

这段是总结本章全文。本章出自《楞严经》,佛问诸大菩萨各人证得圆通的法门。大势至菩萨答说:我对各种法门,无所选择。惟把六根统统收摄起来,深心念佛,使净念现前,而相继不断。入叁摩地(此云正定),以这个法门最为第一。Moa中华典藏网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二句,是全章宗要。前文从学念佛的本源说起,中间修行的过程,乃至因果双圆,以及游化度生,都已说明,惟未及修行的方法。最后这两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才是修行的方法。都摄六根是因,净念相继是果。为能都摄六根,才能净念现前,而相继不断。希望大家深深体会,信受奉行。以下分叁段来讲:Moa中华典藏网

㈠托根缘尘广造诸业Moa中华典藏网

念佛为何要都摄六根呢?因“根”与“尘”接,即起诸“识”,造诸业,自心不得清净,永在生灭道中流转。必须把六根收摄起来,即关闭六根之门,不令向外攀缘,不与外面六尘境界相接触,使六识不生,渐渐降伏妄心,才能显露真心而净念现前。凡夫一直在妄法中流转,本具真心被妄法掩盖而不自知,所以念佛亦很难相应。必须了达真心本有,妄心本空的道理,才能把妄心空掉,而显露真心。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任何宗派,都得明白这种道理。Moa中华典藏网

叁界诸法,森罗万象,多如尘沙,释尊把它归纳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凡夫的一切活动,不出十八界的范围。十八界,即是六根、六尘、六识。六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妄想心)。外界虽然千差万别,综合起来,不出六尘:眼之对境为色尘,耳之对境为声尘,鼻之对境为香尘,舌之对境为味尘,身之对境为触尘,意之对境为法尘。“识”性本空,在根尘相接时才生“识”。“识”以分别为义,六根对境,不起分别作用。有了“识”才起分别,故“识”能广造诸业(在欲界为善业、恶业,在色界、无色界为不动业,是谓叁业。)既造业──因,必受报──果。受报后再造业,如是循环无端,受永无止休的生死轮回。为甚么说造业由于“识”的分别呢?譬如造杀业:杀人为报怨,杀畜生为吃肉。若不起分别,怨亲平等,自然不会杀人了。若不起分别,不觉得肉好吃,自然不会杀畜生了,如是也就不造杀业了。造盗业,亦由知道衣物财宝的珍贵可爱而起。造淫业,更是由于男女互相爱悦而起。若不起分别,一视平等,当然也就不造盗业淫业了。这说明了果报由于造业,造业由于六识分别,六识分别起于根尘相接,病根就在这根尘相接上面,此即“托根缘尘,广造诸业”的始末因果关系。所以大势至菩萨要都摄六根,使根尘不相接触。根尘不接,六识即无由生起。六识不生,才能除妄显真,净念现前,进而相继不断。Moa中华典藏网

㈡摄根归性念佛即心Moa中华典藏网

上节讲念佛方法,要都摄六根,不使缘尘生识,而免造业轮回。现在讲六根怎样摄法?上面讲都摄六根,就是关闭六根之门,但不是说把眼睛闭上,把耳朵塞住,摄根最妙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须知念佛是妙有法门,一心念佛,即是都摄六根了。现在解释给大家听听:念佛,用舌根,舌不攀缘味尘,即是收摄舌根。眼观佛像,不分别凡夫境界,即是收摄眼根。耳听自念之佛声,不分别其他声尘,即是收摄耳根。鼻嗅佛香,即是收摄鼻根。身体绕佛拜佛,即是收摄身根。意根发出念佛心,一心一意的忆佛念佛,即是收摄意根,这是初下手用功的方法。在最初下手时,佛是佛,尘是尘,日久功深,则六尘境界,无非佛的境界,即是净念现前了。比方说:孔子闻韶,叁月不知肉味,就仿佛这种境界。因为他专心一志在玩味韶乐,虽在吃肉,而舌不起识的作用,等于味尘不现前了。我们念佛念到纯熟时,六根自然收摄,对六境亦不起识的分别作用,则风声鸟鸣,无非佛号了。从前有一老修行,每晚必定念佛若干声。某日,他觉得刚念不久,即闻打“四板”(起床板号),他以为“夜巡师”看错了时间,可是大家都起床,上殿了,他亦随众上殿,但听见全部早课,都是念的“阿弥陀佛”。早课既毕,天也亮了,接著就过堂吃早粥了。他甚觉奇怪,大惑不解!于是请方丈和尚开示。方丈说:“那是你念佛的功力一时降伏粗尘,杂念暂停,得到一心不乱,亦即一时的净念现前。所以长夜化为短时,睡眠化为清醒。到此境界,凡有所闻皆是佛声,所以在做早课时,经文咒语皆化为弥陀佛号了。”凡夫在初下手时,大都离不开六尘境界,这就要用佛境来转,久之,即能将尘境转成佛境了。Moa中华典藏网

大势至菩萨,修证圆通,是用“根”修的,但他用的是“根性”而不是“六根”。都摄六根,归于一性,即是妙有法门。只见佛境,不见凡境,妄念不起,净念现前,到此方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了。Moa中华典藏网

㈢心佛一如净念相继Moa中华典藏网

上节说到都摄六根,净念现前,但不能持久,妄念又生,这是念佛的功夫尚未精深之故。再念再念,念到不见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能所双亡,心佛一如。”即能净念相继了。但是说来很简单,做起来并不太容易,因为我们凡夫,从无始以来,打妄想的路子太熟了,不知不觉,妄想就来了。倘若勉强克制,还会发生毛病哩!菩萨深明这种道理,所以用念佛方法,使六根渐离六尘,而达到一心不乱。古德教人念佛有八字诀:即“熟处转生,生处转熟。”心意攀缘尘境,原是熟路,现在系心佛境,不使向外攀缘,久而久之,就把驰向尘缘之路淡忘而生疏了,这就是熟处转生。念佛,最初念不惯,本是生路,勉强的念,用心的念,念习惯了,不知不觉就要念了,这就是生处转熟。熟处转生,自能都摄六根;生处转熟,自能净念相继了。Moa中华典藏网

上来所讲的话,是对修行用功的人说的,现在我再劝一劝初发心的人:诸位在社会上,已经过了半辈子了,是不是感觉人生空虚,认为人生不过如此呢?倘能感觉人生空虚,已与佛法接近了。人们年轻的时候,总是迷执著一切真实,如结婚、生子、名利、权势等等。到了几十岁以后,才知道那些都不是真正快乐,都非实在,真如做梦一样,所以感到人生空虚了。此时正好走入佛门,填补其空虚。否则,即会走入歧途,甚至流于“断灭空”,以为死了就好了。其实这更错误,死了哪能好呢?倘或落到叁恶道去,其苦更甚了。死后的事,虽然不能见个明白,但我可以举出那些顽劣的冒失鬼,作个比喻:比如大家都要讲求卫生,他说他不怕害病,乱吃东西,一旦真害了病,还不是痛苦呻吟呼爹唤娘吗?又如那些好勇斗狠的人,拿刀弄枪,不怕吃官司,一旦真的吃了官司,杻械枷锁,关入牢狱,那苦头不是很厉害吗?等到吃了官司,后悔就来不及了。何况沦入叁途,后悔还来得及吗?趁著现在没死,赶快念佛!千万不可心粗胆大,硬说:“我不怕地狱!”Moa中华典藏网

念佛的具体方法,就是上边说的都摄六根,把凡夫的熟处转生,把弥陀的生处转熟,进一步将六境转成佛境,转入转深,即转到本性了。本性即是本具真心,本具真心即是佛性。念到这个境界,就是“即佛即心,即心即佛”了。懂得这个道理更好,不懂也没关系,只要你深信切愿,念来念去,自然会念到这个境界的,但是这个境界还有心与佛的影子存在。再进一步,念到心佛合一,心佛一如,即是净念相继,纯归中道了。最初下手时,当然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念到能所双亡,杂念不生,即是净念现前。再进到心佛一如,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一片佛心,无有间断时,即是净念相继,入于叁摩地了,亦即证入“无生法忍”了。《楞严经》谓之“圆通”,此即“知真本有,达妄本空”的究竟功夫。我们要本著这个要领,好好念佛就对了。Moa中华典藏网

佛七真快,这是最后一支香,打起精神,好好念佛求证圆通吧!Moa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