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梵刹志
作者:葛寅亮
寺观志。明葛寅亮撰。五十三卷。寅亮,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万历进士。历官湖广提学副使,南京礼部郎中。著有《四书湖南考》。明天启年间,赐租修南京禅宇。葛氏时任南京尚宝司卿,因虑庙宇虽修而载籍无存,无以征信将来,遂搜之荒碑故牒,恭录御制诗文,于天启七年(1627)撰成是书。约五十九万字。志首为明太祖朱元璋诗文以及明代南京寺庙建置之案牍。次以灵谷(附图)、天界(附图)、报恩(附图)、三大刹为统领,记栖霞、鸡笼、 静海、能仁(附图)、弘觉(附图)五大刹、三十二中刹(附图二幅)和一百二十小刹。其余废寺别为一编,末附以南藏目录及诸经、租额、公费、僧规、公产诸条。是书为我国现存第一部最详细记述南京寺庙建筑的志书。志以辑录古人碑铭题记、诗词歌咏为主,收载了明代尚存的大小寺庙一百六十座。凡有关寺庙建筑始末,毁、修时间,地理位置,高僧贤人均有记述。附录部分记经卷目录及有关佛教理论专书二千余种,另对借取经卷,寺僧管理,寺庙田亩及费用地租等均有详记,是了解明代南京佛教的重要史料。有万历年间刻本,后佚。光绪末,济南僧人领众于金陵得之,藏于镇江金山汪天寺。民国二十五年(1926)据金山本影印行世。
章节列表
升序↑- 金陵梵刹志序
- 金陵梵刹志凡十九则
- 金陵梵刹志目录
- 金陵梵刹志卷一
- 金陵梵刹志卷二
- 金陵梵刹志卷三
- 金陵梵刹志卷四
- 金陵梵刹志卷五
- 金陵梵刹志卷六
- 金陵梵刹志卷七
- 金陵梵刹志卷八
- 金陵梵刹志卷九
- 金陵梵刹志卷十
- 金陵梵刹志卷十一
- 金陵梵刹志卷十二
- 金陵梵刹志卷十三
- 金陵梵刹志卷十四
- 金陵梵刹志卷十五
- 金陵梵刹志卷十六
- 金陵梵刹志卷十七
- 金陵梵刹志卷十八
- 金陵梵刹志卷十九
- 金陵梵刹志卷二十
- 金陵梵刹志卷二十一
- 金陵梵刹志卷二十二
- 金陵梵刹志卷二十三
- 金陵梵刹志卷二十四
- 金陵梵刹志卷二十五
- 金陵梵刹志卷二十六
- 金陵梵刹志卷二十七
- 金陵梵刹志卷二十八
- 金陵梵刹志卷二十九
- 金陵梵刹志卷三十
- 金陵梵刹志卷三十一
- 金陵梵刹志卷三十二
- 金陵梵刹志卷三十三
- 金陵梵刹志卷三十四
- 金陵梵刹志卷三十五
- 金陵梵刹志卷三十六
- 金陵梵刹志卷三十七
- 金陵梵刹志卷三十八
- 金陵梵刹志卷三十九
- 金陵梵刹志卷四十
- 金陵梵刹志卷四十一
- 金陵梵刹志卷四十二
- 金陵梵刹志卷四十三
- 金陵梵刹志卷四十四
- 金陵梵刹志卷四十五
- 金陵梵刹志卷四十六
- 金陵梵刹志卷四十七
- 金陵梵刹志卷四十八
- 金陵梵刹志卷四十九
- 金陵梵刹志卷五十
- 金陵梵刹志卷五十一
- 金陵梵刹志卷五十二
- 金陵梵刹志卷五十三
葛寅亮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实宾录
十四卷。北宋马永易撰。马永易字明叟,维杨 (今江苏扬州)人。宋徽宗时曾任池州石埭县尉。其事迹不可详考。只在 《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里有记载: 马水易曾著有 《唐职林》、《元和朋党录》、《寿春杂志》等书。《实宾录》见于晁公武 《读书志》称为 《异号录》二十卷。陈振孙的 《书录解题》作《实宾录》,谓永易所撰。《宋史·艺文志》又分 《实宾录》、《异号录》各三十卷,皆题永易所撰。关于本书,诸家记载,颇有舛错不合。据各本之说,互相参证。《宋史》误分为两书。而晁公武所见可能是较早的未经增广之本,所以名曰《异号录》。自元代以来,此书已长久散佚。被陶宗仪收入《说郛》的仅仅是很少的数条。清代修 《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搜辑六百余条。都是 《说郛》里所未见的。但因原书散佚,其体例亦无法考证。马永易的原本与后人文彪增广的内容也无法辨别。所以只能除去重复,订正舛误,以类相从,整理编为十四卷,仍沿用陈振孙《书录解题》之名为《实宾录》。本书广泛收集古人的殊名别号编辑而成,内容颇丰。但亦有明显舛讹之处.或与称谓无关的也收录其中。但此书仍不失其价值。有《四库全书》本。清顺治三年 (1646)宛委山堂刊 《说郛》一卷本、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 《说郛》一卷本、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仪礼图
十七卷。《仪礼旁通图》一卷。宋杨复撰。杨复(生卒年不详),字志仁,茂才,号信斋,福建福州人。受业于朱熹,颇有才智,考索最精,真德秀督闽,为其修建贵德堂,以供其着述讲学。除着有《仪礼图》、《仪礼旁通图》,还有《祭礼》、《家礼杂说附注》。严陵赵彦肃作《特牲》、《少牢》二礼图,问学于朱熹,朱熹认为应进一步作《冠》、《婚》图与堂室制度一并考证为好,杨复遂本师意,成此《仪礼图》、《仪礼旁通图》二书。《仪礼图》、《仪礼旁通图》,录十七篇经文,节取旧说,疏通其意,各详其仪节陈设的方位,系之以图。读《仪礼》者必明于古人宫室之制,然后所位所陈,揖让进退,不失其方,故李如圭的《仪礼集释》与朱熹《仪礼经传统解》,均特出《释宫》一篇,以总挈大纲。杨复《仪礼图》、《仪礼旁通图》不用此方法,是随事立图,或纵或横,既无定向,或左或右,仅例一隅。与李如圭、朱熹《释宫》比,不免有无序及杂乱之感。个别图有与古制经的诠释不符,有例图少、颇显漏略者。然整体而言,《仪礼图》、《仪礼旁通图》除个别外,大部图皆依经绘象,可粗见古礼之梗概,于初学者多有裨益。此另辟治《仪礼》之新径,足资后代学者之借鉴。版本有:宋建安余民勤有堂刊本、日本宽政十一年刊本、明正德刊本、明嘉靖中吕楠刊本,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东阳卢氏等刻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元刻明印本、通志堂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成唯识论义蕴
凡五卷,或十卷。唐代道邑述。又作成唯识论蕴、成唯识论述记义蕴记、成唯识论述记义蕴、成唯识论疏义蕴、唯识义蕴。收于卍续藏第七十八册。本书为窥基所着成唯识论述记之注释书,摘出述记卷一至卷九之重要文句,加以注释。
圆觉经佚文
日本松本文三郎序。
天宁法舟济禅师剩语
一卷,明道济撰,如渊等编,圆信跋,有行状。南岳下第二十九世,嗣吉庵祚。
十二天供仪轨
一卷,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