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菩萨戒本私记

作者:元晓
梵网经菩萨戒本私记

梵网经菩萨戒本私记,卷上,新罗元晓造,日本静照题记。

猜你喜欢的书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著。本书的副标题为“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作者在“美国版序言”中,开宗明义道出本书的目的和特色;“我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在本书中,作者正是从社会的整体联系和现实的意义出发,对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哲学家和学派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评述。作者认为哲学家既是果,又是因,他们既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的产物,又是后来政治制度信仰的起因。本书上册第1卷主要论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涉及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雅典文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犬儒学派、斯多葛主义等学派和人物。在这卷中,作者着墨比较多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因为他们是“古代、中古和近代的一切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作者认为柏拉图哲学中最重要的东西有:乌托邦思想、理念论、灵魂不朽的论证、宇宙起源论和知识与知觉关系学说,由此作者对柏拉图的思想来源、生活环境和各种学说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对于亚里士多德,作者认为从他前人和后人的角度看,他的优点缺点都是巨大的。本书第2卷用2篇讲述教文和经院哲学家。这时期的哲学是“完全受天主教会支配着的”,“以种种混乱而告结束”。这个时期最有名的哲学家是圣奥古斯丁、司各脱和阿奎那。本书第3卷从文艺复兴时期写到现代逻辑分析哲学。作者认为近代哲学始于笛卡尔,经过贝克莱、康德到费希特的发展时期后,哲学上的主观主义开始与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携手共进。在本卷里,作者谈论了近30余位有名的哲学家和学派,并对马克思给予了较高的但又不确切的评价,他说:“他是大体系缔造者当中最后一人,是黑格尔的后继者,而且也像黑格尔一样,是相信有一个合理的公式概括了人类进化的人。”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本身难以脱出阶级意识和思维意识的局限性,但是作者也承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他个人关于哲学发展的见解有影响。

集玉山房稿

集玉山房稿

诗文集。明人葛昕撰。十卷。昕字幼明,号龙池,德平(今山东德县)人。以荫起家,曾官都督府都事、工部屯田司郎中、尚宝司卿。是集为其子如龙等所编。近十一万字。含疏、赞语、诗、序各一卷,志、状一卷,记、铭、跋一卷,启、祭文各一卷,书二卷。昕为官刚直,常力排众议而争疏。其文疎爽骏快,无龌龊之气,肖其为人。有《四库全书》本。

渊鉴类函

渊鉴类函

此书为清圣祖敕撰,张英、王士禛等编纂。凡450卷,计分45部,有2500余小类。其扩充明人俞安期《唐类函》,博采《太平御览》、《玉海》、《山堂考索》、《天中记》等书,广收宋、元、明各代的文章事迹,远有所稽,近有所考,源流本末,一一灿然,以供文人驱遣故实词藻之用。45部顺序为:天、岁时、地、帝王、后妃、储宫、帝戚、设官、封爵、政术、礼仪、乐、文学、武功、边塞、人、释教、道、灵异、方术、巧艺、京邑、州郡、居处、产业、火、珍宝、布帛、仪饰、服饰、器物、舟、车、食物、王谷、药、菜蔬、果、花、草、木、鸟、兽、鳞介、虫豸。每部又分若干子目,每项子目著录5类内容:释名、总论、沿革、缘起;典故;对偶;摘句;诗文。如子目不具备这5项内容,则付阙如。每一类内容都分为“原”、“增”两部分,分别表示《唐类函》所辑唐人类书与清人编此书时所续增。《渊鉴类函》集搜采、分部、序类、剪裁之功。”计其所载,实倍于《御览》。……与《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皆亘古所无之巨制,不输宋三四大书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但因成书于众手,也有不少引文上的讹误疏漏。《渊鉴类函》成书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有内府刊本、1887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1985年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同文书局本等。

澎湖厅志

澎湖厅志

台湾地方志。清林豪修纂,薛绍元删补。十四卷,首一卷。豪修另有《淡水厅志》已著录。绍元,苏江人。光绪举人。约于光绪五年林氏撰有《澎湖厅志》稿本,由台南海东书院收藏。十八年(1892),豪修重新补缺删冗,厘为十六卷。最后薛氏删补成今本。十八年,通判潘文凤以台湾通志局征访志稿,乃追寻原稿及副本,复聘豪与当地人士互为采订,阙者补之、冗者删之,成十六卷。嗣经巡抚唐景崧再命江苏举人薛绍元删补之,厘为定本。除卷首《皇言录》外,分十二门,曰封域(规制、经政、文事、武备、职官、人物、列女、风俗、物产、旧事、艺文;析艺文为三卷,余各一卷。

潜山集

潜山集

宋诗别集。12卷。释文珦著。作者身入空门,其诗歌创作固然有一股禅气,如《真乐》:“人皆有所乐,此乐独吾真。一静灭万虑,空房无点尘。”但世俗情韵,亦甚强烈。既有如《采莲曲》中的思妇的哀伤:“荡桨入平湖,湖波渺无极。红白芙蓉花,何如妾颜色。采莲莫伤根,伤根不成藕。因思藕不成,悔作征人妇。”又有《母子吟》里骨肉分离的悲吟:“游子行远方,慈母在高堂。砌有忘忧草,对之还断肠。”更有如《世情》中旷达思想的表露:“世情多反复,衰荣难预卜。本是昔时笑,翻成今日哭”。“得失何足论,长歌倚修竹”。题材多样,佛家教义与世俗观念并存,为其作品的显著特色。《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多山林闲适之作,比兴未深,而即事讽喻,义存劝戒,持论率能中理”。本书除有《四库全书》本,还曾影印收入《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梵名Upa^saka -s/i^=la-su^tra 。凡七卷,或五卷、六卷、十卷。又称善生经、优婆塞戒本。北凉昙无谶译(426)。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现唯存汉译本。系善生长者为大乘在家信者(优婆塞)说三归五戒等。乃由长阿含及中阿含中之善生?经(六方礼经),敷演成为一部大乘经典。本经分二十八品,说明菩萨之发心、立愿、修学、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等。特别在受持品中,除说明在家菩萨应受五戒之外,更提出六重、二十八失意等,通于梵网经所说十重四十八轻戒之大乘独有之戒法。六重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虚说、不邪?淫、不说四众过、不酤酒。二十八失意即包含有关不供养师长、饮酒、不看护病患等条文。经中除引用法华、大城、智印、鹿子等经外,并述及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六所说之生因了因说,更举出昙无德、弥沙塞、萨婆多等部派之名,故在经典成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以本经阐说大乘戒,因此特别受我国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