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英朝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敦煌变文集新书
变文总集。潘重规编著。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敦煌学研究会敦煌学丛书第6种。1983、1984年印行。分上、下两册。本书是在《敦煌变文集》基础上重新进行勘校的新校本,首先在编排次序上有所不同。编者根据变文的发展过程和变文的形式与内容编排的,共分8卷。卷1押座文9篇,卷2讲经变文23篇,卷3—4讲佛教故事变文24篇,卷5—6讲历史故事变文19篇,卷7对话体变文9篇,卷8附录变文,《搜神记》、《孝子传》2篇,凡86篇,比《敦煌变文集》增录8篇。书末还附有《敦煌变文论文目录》、《敦煌变文新论》以及敦煌原卷的部分影本。本书针对《敦煌变文集》的录文,进行详细的勘校,凡订正处皆加“规案”,以示区别。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校正《敦煌变文集》大量转录失真和书写体例上的错误,考辨一批俗字,显示出编者深厚的功力。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勘成果,以及误校、漏校之处仍多。总的说来该书仍不失为《敦煌变文集》的新校本。
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记
浙江有“方志之乡”之称,在方志发展史上地位突出。以宋元流传于世的方志为例,全国现存完整和较为完整的约有40余种,其中今浙江境域占了 19种之多。在这些方志之中,徐时栋所校勘发行的庆元府的六本方志,也就是烟屿楼本《宋元四明六志》(六志即乾道《四明图经》、宝庆《四明志》、开庆《四明续志》、延祐《四明志》、至正《四明续志》、大德《昌国州图志》),系统而完备,是极为重要的一笔。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图书目录。又名《四库全书总目》。编纂的正总裁是乾隆第六子永瑢,实际编纂则以纪昀为主。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图书目录。是于编纂《四库全书》时,将著录的图书撰写出提要另行汇编而成。共收录图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每种书写一篇提要,卷首有圣谕,有表文、职名、凡例,载有全书的撰写过程及编写体例;下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编排。其中经部分十类,附子目九个;史部分十五类,附子目二十六个;子部分十四类,附子目二十六个;集部分五类,附子目五个,共六十二个子目。每部有总叙,各类有小序,子目间有按语,可以说明各种学术思想的渊源、流派、相互关系及划分类目的理由。由于每种书目下都有提要、作者生平、著述渊源、著录卷数、版本、内容评论,比较完整地介绍了乾隆以前历代的经籍,对后世学者了解我国古代学术文化有重要帮助,因而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清代有多种版本。现通用有1936年上海大东书局影印的武英殿本,附有《四库全书未收书目》及《四库书目索引》,另有193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附有《四角号码人名、书名索引》;1965年中华书局影印了浙江翻刻武英殿本,改名《四库全书总目》,是目前的最佳本。
龙兴慈记
书前有作者嘉靖辛亥(1551)小引,称其自幼闻其母言明初遗事,盖其外祖陆源生授其母,母授文禄,乃为追述幼闻,纪念其母。又均记明太祖事,故曰《龙兴慈记》。该书经口传,其于史已愈远,而其传说色彩却愈重。所记故事并不留心史事真伪,而好于人物言行中见其性格及精神面貌。现有《广百川学海》、《百陵学山》、《盐邑志林》、《经录汇编》等本。今据《续说郛》本整理。
于湖词
又称《张孝祥词》、《于湖先生长短句》、《于湖居士乐府》、《于湖长短句》、《紫微雅词》。词别集。宋张孝祥(学者称于湖先生)著。《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同。宋本今尚存二种,一为宋刊《于湖文集》四十卷,此集为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其弟张孝伯尽以家藏及诸家所刊属王大成校刊付梓,卷前有其门人谢尧仁及张孝伯序,其中卷三一至卷三四载词四卷,存词一百八十二首。今藏台北中央图书馆。《四部丛刊》本据之影印。另一宋本为影抄宋本《于湖先生长短句》五卷拾遗一卷,存词一百七十四首,与全集本互有得失,且目录下各注宫调。此本底本旧藏铁琴铜剑楼,陶湘将其影印,刊入《景刊宋金元明本词》中,卷前有宋乾道辛卯(1171)汤衡、陈应行两序。陈序称其长短句“凡数百篇”,因原稿散亡,已非其旧。该本次为目录,题“状元张孝祥撰”,目中各调下侧注宫调,五卷后为拾遗,一卷,其目录之页亦题作“状元张孝祥”,各目下并侧注宫调与全集本颇多异文,且题序详尽,然有妄改及误出之字句。《唐宋名贤百家词》本《于湖词》存词一百五十四首。毛晋汲古阁刊《宋六十名家词》本存词三卷,一百八十一首,《四库全书》即用毛刻本。《全宋词》则据《于湖居士文集》录入,又据《于湖先生长短句》及拾遗、《全芳备祖》、《永乐大典》等增补,存词二百二十三首,且多有考订,然未增补其侧注宫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徐鹏校点本《于湖居士文集》,此本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慈溪李氏藏宋刊本为底本,参校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宋名家词》本《于湖词》、《百家词》本《于湖词》,双照楼校写本《全芳备祖词钞》、《永乐大典》等,有校记,其卷三一至卷三四载词四卷,另有《补遗》载词四十五首,并附有多种参考资料。
中国史叙论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著作。梁启超著。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梁氏拟著中国通史,先成此叙论,共分《史之界说》、 《中国史之范围》、《中国史之命名》、 《地势》、 《人种》、《纪年》、《有史以前之时代》、《时代之区分》八节。本著认为历史就是记述人间过去的事实,而过去的史家只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实是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则必须说明事实之关系及其原因结果,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关系。这种新史应包括智力、产业、美术、宗教、政治五个方面。本著还认为中国史所辖地域应包括中国本部、新疆、青海西藏、蒙古、满洲五大部分,中国史上最主要的人种是苗、汉、图伯特、匈奴、蒙古,通古斯族。又认为人类进化经过三个时期,一是各人独立,有事则举酋长的时期;二是豪族执政,上则选置君主,下则指挥人民的时期;三是中央集权,君主专政时期。中国史上有石器、铜器、铁器时代,黄帝尧舜时为豪族执政时期,此后是中国的有史时代,分上世史(黄帝至秦)、中世史(秦至清乾隆末年)、近世史(乾隆末年至当时)。本著初在《清议报》发表,后收入《饮冰室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