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宗通

作者:曾凤仪
金刚经宗通

金刚经宗通,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宗通》,七卷,明曾凤仪宗通并序。后二卷为偈释,原另编一目,今合并。佛典注疏。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的注释书。释经如遇经文残略处,则“僭录唐译,用备周观”。全书分“正答”与“蹑迹断疑”两部分。释文取功德施菩萨造、梁傅大士颂的《金刚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并参考宋长水子璿的《金刚刊定记》,间采其他尊宿机缘语句合之,故题名“宗通”。后附《金刚经偈释》二卷,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曾凤仪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爱弥儿

爱弥儿

全名《爱弥儿,或论教育》。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之一。半论文体的教育小说。写于1757年,1762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全书共五篇,书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的教育制度,系统地阐发了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作者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唯物主义感觉论作为认识论基础的,同时与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紧密联系着。他反对经院式的教学方法,反对束缚儿童个性发展的宗教信条,鄙视抽象的死啃书本,指责这种教学使“那些华而不实的学科在这个不幸的孩子周围造成了许多的陷阱” 。他在本书中探求一种造就生活在社会状态中的 “自然人” 的教育制度。指出,在自然状态中,人的唯一情感是自爱。这种情感是双重的:作为弧独的个人,这种情感使人爱护自己的肉体,害怕痛苦,厌恶死亡,力争幸福; 作为社会性动物,它又使人珍爱善良,热爱同胞,为大众谋利益,甚至为公共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后一方面是发展的、自动的,是人天生的公平和正义原则,卢梭称之为良心,指出人应该毫不犹豫地服从良心,甚至不惜违背理智。人生来是善良的,但文明的发展败坏了道德,使人们日益忘却良心的召唤。人人热心公共利益,只是为了确定个人私利。作者认为,消灭私有制,返于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造就生活在社会状态中的自然人却是可能的。这必须从教育特别是儿童教育做起。这必然给儿童以 “自然教育” ,让儿童身心自然发展,养成“不染任何习惯” 的习惯。其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是在生活和实践中用启发式,通过感官感受,促使儿童的感觉和理解能力,以及良心发现,以清楚动人的经验在儿童心灵上造成永久的印象。书中还讨论了对少年进行智育教育,对青年进行德育教育,和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等问题,提出了按年龄特征对受教者分期施教的思想。《爱弥儿》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贵族和僧侣大为僧恨,当众将它烧毁,但无法阻止其广泛流传。

天府广记

天府广记

明末孙承泽著。孙承泽,字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祖籍山东益都,本人是北京人。为崇祯进士,又在清朝作官,后以老病还乡。晚于《春明梦余录》而成,全书共44卷,分建置、形胜、险隘、分野、风习、府县治、城坊、学宫、武学、书院、国学、城池、宫殿、后市、鼓院、郊坛、祈谷坛、斋宫、神乐观、牺牲所、山川坛、神祗坛、地祗坛、太岁坛、先农坛、旗纛庙、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蚕坛、高禖台、帝王庙、文庙、庙祀、内阁、六科、尚宝司、中书科、光禄寺、宗人府、吏部、户部、仓场、礼部、贡院、兵部、戎政府、刑部、工部、宝源局、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詹事府、翰林院、太常寺、四译馆、太仆寺、钦天监、观象台、鸿胪寺、太医院、行人司、上林苑、衍圣公府、王军都督府、锦衣卫、京卫外卫、人物、麓、川渠、漕渠、水利、名迹、寺庙、石刻、陵园、赋、诗等门类。是一部明代北京各方面情况的资料汇编,其中不但有对明代宫廷建置、机构运行以及帝王生活起居、祭祀典礼场所的介绍,而且涉及了北京城市历史、地理沿革、文物古迹、人物掌故等广泛内容,是前承其《春明梦余录》、后启朱彝尊《日下旧闻》的具有方志性质的重要著作。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将是书收入《史部·地理类》,但由于一直未见刊本问世,故而仅在存目中著录。1962年,北京出版社根据多种抄本整理校改,出版是书。1982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又再版此书

全真清规

全真清规

全真清规,元朝全真道通玄子陆道和编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辑录全真道部分戒规、礼仪和杂文,分作十二篇:〈指蒙规式〉、〈簪披次序》二篇,言童蒙出家规矩和初出家者簪冠披衣仪式。 〈游方礼师〉、〈堂门戒腊〉二篇,言游方道人礼师、住庵之礼仪规矩。 〈坐钵规式〉、《钵室赋》二篇,言道士静坐习定之义理和规式。 〈三不起身〉、〈全真体用〉二篇,言修道理论和教法,规定打坐、诵经、赴斋时须专心致志,不得起身。 〈教皇重阳帝君责罚榜〉,列举祖师王重阳所订十条教规,违者责罚。 〈了真子升堂文〉简述全真教开创及教门兴旺始未,劝诫同门道人共修道果,俱列仙班。 〈长春真人规榜〉列举丘处机所订教规,规定住庵者应清虚寂寥,见性为体,养命为用,柔弱谦和,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不可贪求,不起嗔心,不泥于声色等等。 〈朗然子家书〉,言出家者当断贪嗔,绝爱欲。此为北宋朗然子弃家修道时遗留妻儿之家书。

庐江冯媪传

庐江冯媪传

唐代传奇小说。1卷。李公佐撰。《太平广记》卷343采入,题《庐江冯媪》,注“出《异闻录》”(当是《异闻集》之误)。《唐宋传奇集》和《唐人小说》都据《太平广记》校录,只是据篇末文字在标题上加了“传”字。故事叙庐江冯媪夜至一家求宿,主人梁氏诉说自己被丈夫董江抛弃,故携3岁女在此居住,董江明日另娶,因此悲泣。次日冯媪至桐城,正逢县丞董江娶妻。冯媪询问里中人,方知昨夜所遇是鬼,结果董江以妖妄罪名驱逐了冯媪。本篇借女鬼诉冤的故事,曲折地反映出董江有钱有势,抛弃妻女别娶的负心行为。驱逐冯媪是仗势欺人。董的父母也对儿媳极苛刻,使梁氏形象更引人同情。

肯綮录

肯綮录

一卷。北宋赵叔向撰。赵叔向号西隐野人,一作西隐老人,籍贯及生平事迹不详。仅知其为魏王赵廷美玄孙。金人攻破北宋首都汴京,潜出至京西。金人退,引众屯青城,入至都堂,叱王时雍等速归政,置救驾义兵。因部将密告将谋不轨,被刘光世奉诏捕杀。赵叔向平时“闲居多暇,饮酒读书,足以自娱,有疑误随即记之”,以成此书。自谓“昔蒯生自名其书曰《隽永》,取肉肥而味长,我则异于是,殆是眉山先生羊骨帖中语,终日摘剔仅铢两于肯綮之间者,因以名录”(《肯綮录》小引),特定书名为《肯綮录》。全书共记俚俗字义、签美误、梅雨、伯夷叔齐名字、筠为竹、圣节香钱、万俟音墨其、九方皋、孟子字、晋宋前南方鹅贵、震灵丹、涕洟、伊蒲塞非素馔、钟馗小妹、㕲漱书、燕脂、客作、紫姑伸狱、 火骨成灰、长物、元二、井干、絃当作弦、抨棋、九拜、三老五更、香薷、玉龙膏、赵清真高士入冥、东坡易箦、衡字从角、撰与择通、就馆等三十三事。《四库全书总目》谓“是书首辨俚俗字义,于陆法言唐韵注中摘录以备考证。然唐韵为孙愐作,法言隋时人,所著乃切韵,非唐韵,开卷先误。又谓孟子名 ‘轲’应读口个切,不知韩愈石鼓歌正押平声。其他辩证亦多说部习见之文,无可采录。”其实,书中所记多为赵叔向耳闻目睹之事,皆有根据,非为臆造,亦可参考,不能全废。今传本主要有《学海类编》、《艺海珠尘》、《函海》、《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商务印书馆 《说郛》节本不分卷。

太子慕魄经

太子慕魄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太子沐魄经同本。慕魂、沐魄皆梵语,太子之名,说佛昔为慕魄太子,十三岁之间为无言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