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罪福因缘集

作者:永明延寿
心性罪福因缘集

心性罪福因缘集,三卷,宋智觉注。

猜你喜欢的书

上海鳞爪

上海鳞爪

《上海鳞爪》所述旧上海滩奇闻轶事约 600 余篇,每篇文字均在五六百字 不等,涉及面极广,轻松好读。

太上说通真高皇解冤经

太上说通真高皇解冤经

太上说通真高皇解冤经,撰人不详。似出于明代。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经仅三百余字,乃太上道君演说。谓地狱受苦之人,皆因在世时作恶悖道,杀生害命所致。如能专志持斋,转诵此经,即可解冤拔罪。篇末附广信真人颂五言八句。

悼离赠妹诗

悼离赠妹诗

晋代左思作。左思出身寒门,不喜交游,虽博学多才,但不得重用,仕途不得意,晚年退居在家,专意典籍,不问世事。现存诗仅14首,多感慨时事及生平,表达建功立业的抱负,揭露讽刺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显示出蔑视权贵的英雄气概。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其妹左芬被召入宫,后为贵嫔。左思与妹分别两年,思之而不能相见,作此诗赠左芬。其妹后作《感离诗》酬答。封建社会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女进宫为后妃,其亲族亦皆因之富贵荣华。但左思不是趋炎附势之徒,他不以妹妹的入宫作为自己进身腾达的阶梯。他在本诗中抒写了兄妹间真挚的同胞亲情,妹妹一旦入宫平时即很难相见,因而于离别时,他“衔杯不饮,涕洟纵横”。惟嘱善自珍重,爱惜光阴。原诗如下:“将离将别,置酒中堂。衔杯不饮,涕渍纵横。会日何短,隔日何长。仰瞻曜灵,爱此寸光。”

经幄管见

经幄管见

四卷,宋曹彦约 (1157—1228)撰。曹彦约字简甫,号昌谷。南宋南康军都昌 (今属江西)人,淳熙八年 (1181)举进士,曾从朱熹讲学,后受人之召,负责汉阳军事,因部署抗金有方,改知汉阳军。后累官宝谟阁待制、知成都府。嘉定初,为湖南转运判官,镇压郴州 (今湖南郴县) 瑶民起义,后任利州路(今属陕西) 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发漕司储粮减价粜与饥民、通商蠲税,并论兵柄财权并列之弊。宝庆元年(1225),擢为兵部侍郎,迁礼部侍郎,不久又授为兵部尚书,力辞不拜,后以华文阁学士致仕。《经幄管见》这本书,是曹彦约在负责讲筵时所辑,其中材料都取《三朝宝训》,作者反复阐明,以示效法。因此书是作为侍讲官向皇帝进讲之词的总结,所以此书于进读、符瑞各篇,大抵是当时侍臣进讲之词,而其余各篇也主要是旁征经史,并归之于法,对这些进讲之词略作评论,提出自己的意见,以法效尤。只可惜,这本书旧刻散佚,只有永乐大典尚载录全文,今存豫章丛书本、钞本。

中庸译注

中庸译注

《中庸》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由孔子的孙子、战国初期的子思所作。《史记·孔子世家》:“子思……尝困于宋……作《中庸》。”《中庸》重点阐发孔子的“中庸”思想。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义;庸,含有平常、常道、用等义。中庸合称首见于孔子:“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东汉郑玄在《礼记·中庸注》中认为:“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中庸》要求人们遵循“和而不流”,“中立不倚”的处世原则。《中庸》的核心是“诚”,提出了以“诚”为本体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诚”原本指一种完美至善的道德境界,《中庸》从世界本源的意义上进行引伸发挥,提出一个人若能达到“至诚”,就会与“天道”合一,就能成为“圣人”。而要达到“至诚”,则必须“尊德性”,“道问学”。即重视保持自身天赋德性,认真学习知识。《中庸》还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行为目标。“诚”在人们行为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中庸”(亦称“中道”、“中和”)。认为“中庸”是“天道”在社会关系中的体现,要求“君子”以“中庸”处世,提出“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作者力图让人们按“中庸”原则行事,以谐调人际关系,缓和阶级矛盾,有其消极的方面。但《中庸》反对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中言行过激,提倡“中和”,也有其合理因素。《中庸》所阐发的观点,对后世的哲学思想有深远的影响。

成唯识论演秘

成唯识论演秘

凡七卷,或十四卷。唐代智周撰。略称唯识演秘、演秘。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乃注解成唯识论及成唯识论述记之书。系唯识三疏之一。撰者为我国法相宗第三祖,书中宣扬法相深义,发挥论、述记之幽旨,字句易解,为初学者所不可或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