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名僧辑略

作者:祩宏
皇明名僧辑略

一卷。明代云栖比丘释袾宏(1535—1616)辑。袾宏,俗姓沈,字佛慧,号莲池,仁和 (今浙江省杭州)人。为明代 “四大高僧”之一。出身名族,其父人称 “明齐先生”。袾宏生而颖异,幼习帖括,十七岁入县学,学冠名扬,后因子亡妻死父丧母亡的打击而看破世缘。约三十岁出家,拜昭庆寺无尘律师受具足戒。晚居云栖寺,世称莲池大师或云栖大师。被推为莲宗第八祖。他作偈云:“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从此专心佛学,潜心著述,阐发义理,弘扬佛法,竭尽全力。尤注重净土佛学研究。著阿弥陀经疏钞十余万言,总持圆顿,融会诸经,指归一心,在明代享有很高声望。《皇明名僧辑略》一书,辑名僧事略汇成一书,旨在弘扬教界名僧,劝戒教界学人。此书对了解明代佛教高僧事迹及佛教高僧法学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现见载版本有明崇祯年间刻本。

猜你喜欢的书

艾轩集

艾轩集

宋代诗文别集。林光朝著。九卷,附录一卷。陈宓为本集写的序说:“初,先生从子成季裒其稿,不轻以示人。近族孙同叔搜罗略备,得诗文若干首为十卷”。刘克庄序称:“陈公宓所序者才十之二三,外孙方之泰访求裒拾汇为二十卷。”至明代,宋刊诸本已佚,仅存抄本。正德十六年(1521)郑岳重编为9卷,并附作者遗事1卷,成《艾轩先生文集》4册,北京图书馆今藏有其书。《四库全书总目》称郑岳刊本题为《艾轩文选》。此书卷1为诗,卷2为奏状札子及表状,卷3、卷4为策问,卷5为记、序、策、杂著,卷6为启、书简、卷7为祭文、祝文,卷8为行状,卷9为墓志铭。卷首载林俊、陈宓、刘克庄、林希逸序,卷末附雷应龙、郑岳跋。陈宓序称:“其文森严奥美、精深简古”,“他人数百言不能道者,先生直数语雍容有余。”林俊说:“艾翁不但道学倡莆,诗亦莆之祖,用字命意无及者。后村虽工,其深厚未至也。”

三秦记

三秦记

区域志。东汉辛氏撰。存一卷。辛氏本汉代陇西大姓。此书记事不及魏晋, 自《三辅黄图》、 《水经注》至《齐民要术》、 《荆楚岁时记》等多引用其书。至隋唐已佚。王谟从上述四书并《后汉书》注、 《史记》正义、 《文选》注、《艺文类聚》、 《初学记》、 《路史》注等十六部古籍中辑为1卷。内容包括秦汉时期关中山川、都邑、宫室故事,不及魏晋,当为汉人所作,多述灵怪之事,是研究汉代长安地理环境、风俗人情、迷信怪异的第一手资料。魏晋六朝的著述多所征引。原书于唐以后佚亡。

脉贯

脉贯

脉学著作。九卷。清·王贤撰。刊于1711年。王氏论述脉法。采摭《难经》要旨以为提纲,并广引诸家学说以阐脉理。删繁纂要,附述己见以求脉理贯通。现存清刻本。 本书以论脉诊为主,兼及望、闻、问三诊。卷一为脉论19则;卷二脉旨论,就脉诊之理论伋据、诊脉部位、方法、时间等作了论述;卷三论五脏脉、四时五脏脉图以及脉与运气关系等;卷四为十四经,以及《内经》分配脏腑诊脉图等;卷五论生死脉;卷六论27脉;卷七为奇经八脉等;卷八论妇人脉法;卷九论望、闻、问三依。上自《内》、《难》,下逮明清诸大学脉学,苦王叔和《脉经》、崔嘉彦《脉诀》、载同父《脉诀刊误》、滑樱宁《诊家枢要》、李时珍《脉学》、李中梓《诊家正眼》、王惠源《四诊脉鉴》等等不下六址余家,可谓贯古今脉学之论于一帙,集众家之长于一炉。其间作者且能驳误纠讹,分明泾渭,发前人所未发,故颜曰《脉贯》。

中国通史(第二册)

中国通史(第二册)

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二册收入了秦汉至隋统一时期。共为六章,分别叙述了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十六国、东晋和南朝、北朝时期各王朝的兴亡、经济概况、文化概况和各族间的交往与融化。

十七史百将传

十七史百将传

又名《张氏集注百将传》,简称《百将传》。古代军事家与将领传集。宋张预撰,翟安道注,其书采历代军事家与名将百人,始于西周姜太公,终于五代刘。各于正史及别史中搜集有关事迹,进行综合论述,特别注重其军事战例,凡与《孙子兵法》合者,皆一一表出,或别以《孙子兵法》题其后。其他生平,如地理诸方面考述也颇琐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说:“然其分配多未确当,立说亦未免近迂。仍为宋人之谈兵而已矣。”《郡斋读书附志》:《百将传》十卷,东光张预公立所进也。由太公而下,至于五代之刘词,凡史辞泛漫而不切于兵者,一删去之。或非兵略而可以资人之智虑者,间亦存焉。各以《孙子兵法》题其后,次以行事合之。

佛古闻禅师语录

佛古闻禅师语录

三卷,清行闻说,超质等编,胡周鼒序,徐元文序,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五世,嗣林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