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释疏
作者:圆晖
凡二十九卷或三十卷。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颂疏论本。又作俱舍论颂疏论本、俱舍颂疏、俱舍论颂疏、俱舍论颂释。略称颂疏。系解释俱舍论六百行颂之作。唐代圆晖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一册。撰者圆晖受晋州刺史贾曾之请,就俱舍论之颂,去其繁杂,针对要点,加以注释,故行文简易,颇尽其要,为研究俱舍论之重要入门书。自序(大四一·八一三中):‘课以庸虚,聊为颂释,删其枝叶,采以精华。文于广本有繁,略叙关节;义于经律有要,必尽根源。’由此以见其志。此书出于普光、法宝二疏之后,可谓俱舍论释诸家中之后来居上者,当时即盛行于两河、两京、江表、燕、齐、楚、蜀等地。本书原依据俱舍论本颂之形态,不含破我品;后由后人对破我品所引之颂作注释,追补而成第三十卷。
章节列表
升序↑-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一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三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四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五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六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七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八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九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一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二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三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四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五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六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七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八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九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一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二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三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四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五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六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七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八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九
- 俱舍论颂疏论本卷第三十
圆晖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古穰杂录摘抄
一名 《莘野纂闻》,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明李贤撰。 《国史经籍志》、 《千项堂书目》、 《明志》著录为二卷。 《钦定续通考》、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三卷。现存历代小史本、古今名贤汇语本、续说郛本、五朝小说本均为一卷。记录汇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题《古穰杂录摘抄》,一卷本。本书系作者在任时耳闻目睹及亲历之事,编缀成帙,对研究明初及正统至成化初年宫廷政治与经济、军事、文化诸问题,颇具价值,尤其对文武大臣的言行轶事,多有记述,可补正史之缺。其中多有不满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之语。其谓李时勉自仁宗谴怒之后,不复直言;自王振诬抅以后,即乞归,有明哲保身之义。也颇著微词。《古穰杂录摘抄》是明代小说家元明善所著,由沈节甫编辑成书。主要是元明善对《古穰杂录》中重要的知识进行摘录,为后人了解《古穰杂录》提供了参考资料。
大还丹照鉴
大还丹照鉴。一卷,出於五代宋初。底本出处:《正统道藏》 洞神部众术类。原名《照鉴登仙集》,《宋志》、《通志》皆有《大还丹照鉴登仙集》。作者佚名。卷前自序,撰于五代后蜀孟昶广政二十五年(962年)。“匡”字缺笔,乃宋本。述房中术。
东城老父传
唐代传奇小说。1卷。陈鸿撰;一说系陈鸿祖撰。《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误录“陈鸿《开元升平源》一卷”,却未著录本篇。《宋史·艺文志》传记类著录“陈鸿《东城父老传》一卷。”陈寅恪据本篇中作者4处自称“鸿祖”,定为陈鸿祖撰(见《金明馆丛稿初编》)。《虞初志》卷7、《全唐文》卷720所收本篇也都题撰者为陈鸿祖。《合刻三志》、《说郛》、《五朝小说》、《唐人说荟》、《唐宋传奇集》、《唐人小说》等所收本篇皆据《太平广记》卷485所载转录,题作者为陈鸿。陈鸿祖生平无考,《全唐文》小传所说是颍川人,也是据本篇而言。小说中的东城老父,即唐玄宗时在宫中驯养斗鸡的“神鸡童”贾昌。他因为善于养斗鸡受玄宗赏识,在父死归葬和娶妻两件事上备受官府照应,荣耀一时。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逃难,贾昌也与家人失散,后皈依佛门。98岁时应陈鸿祖的访问,历述其生平经历。谈起开元时的治乱情况,贾昌虽然也涉及到压迫剥削较重的事,但仍有一定怀旧的感慨,暗示今不如昔,使“鸿祖不敢应而去”。全篇所述基本上是实录,略有夸饰。
偶然草
现代散文集。石评梅著。北平华严书店1929年4月初版。内分上、下两部,收1926—1928年间所作散文20篇。其中有《墓畔哀歌》之类深情悼念爱人的文章,作者经历诸多不幸之后,涉世较深,视野渐广,心怀也渐渐开阔起来,终于写下:“我只好振作起来向前摸索,看着荆棘山石刺破了自己的皮肤,血淋淋下滴时虽然痛苦,不过也有一种新经验能令我兴奋”(《花神殿的一夜》)。遗憾的是,她来不及写出振作之后的新作,就不幸病逝,与她所爱的高君宇长眠于陶然亭湖畔的“春风青冢”里了。
四书集编
宋真德秀辑录朱熹四书注语而成。《大学》1卷,《中庸》1卷,《论语》10卷,《孟子》14卷,凡26卷。德秀早年从游于朱熹弟子詹体仁,对朱熹推崇备 至,谓 “巍巍紫阳,百代宗师”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定而为《四书集注》后,四书地位日显。然 “《集注》虽多参取旧文,而亦与诸儒异。其所以去取之意,散见《或问》、《语类》、《文集》中,不能一一载也。而 《或问》 、《语类》、《文集》又多一时未定之说,与门人记录失真之处,故先后异同重复颠舛,读者往往病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德秀此书即博采朱熹之说,条列而分附于四书各章之后,以发明四书之意。间或附以自己心得创见以折衷讹异。自谓 “《大学》、《中庸》之书,至于朱子而理尽明,至予所编而说始备。虽从《或问》、《辑略》、《语录》中出,然铨择刊润之功亦多,间或附以己见。学者倘能潜心焉,则有余师矣。然又须先熟乎诸书,然后知予用功深,采取精”(自序) 。有《通志堂经解》本、《四库全书》本。
六祖坛经白话解
中国人唯一被尊为经的佛教著作。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据佛教传统,释迦牟尼所说才是经,那么将中国人所说尊为经,就难免有“僭越”之嫌。六祖是禅宗第六代传人慧能。慧能是一字不识的文盲,主张“不立文字”、“见性成佛”,这部禅宗的经典当然不可能出自慧能之手。据《坛经·序品》称,慧能在曹溪东林寺传教,韶州刺史(当地最高长官)韦据特意请他在城内大梵寺的法坛宣讲“以般若智慧到达涅槃彼岸”的妙义,听众包括官员、儒士、道士及百姓,多达万人,门人法海记录其说,故称《六祖坛经》。《坛经》以慧能自报家门开始,详细叙述了他皈依五祖弘忍的因缘及获得法衣的前后经过,然后就是慧能宣讲阐发“顿悟成佛”的法门。《坛经》传世的版本有多种,一般分为十篇:行由第一、般若第二、疑问第三、定慧第四、坐禅第五、忏悔第六、机缘第七、顿渐第八、宣诏第九、付嘱第十。据《坛经·付嘱》,慧能弥留之际,法海问:“衣法应该传给谁?”慧能回答:“我在大梵寺说法,现在抄录流行,叫作《法宝坛经》,你们守护,递相传受,超度芸芸众生,只要依照此说,就是正法。”其实,《坛经》并非一时一地的说教,而是慧能生平言行的记录,包括他平时与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等弟子的答问,类似孔门的《论语》。《坛经》全文仅一万二千余字(后增至两万余字),却给后人留下无穷的启迪,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真心是净土”、“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