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

作者:梦参
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

梦参长老对《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浅释,以 “地藏愿力” 与 “众生因果” 为核心,避开学术考据,侧重实用性与心性引导,很适合佛学基础薄弱者。​ 其讲解贴近生活,把 “地狱”“业力” 转化为 “行为与后果”,“造业” 就是 “起心动念的善恶选择”,破除了经文晦涩感。同时聚焦 “本愿” 与 “孝亲”,阐释地藏菩萨因救母发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的愿力,指出 “孝是修行根基”。还强调 “当下践行”,引导读者通过 “称念地藏名号”“行善积德”“忏悔过错” 改变境遇,体现 “佛法在生活中” 的理念。​ 义理方面,地藏愿力是多生多世因缘深化而成,长老说这是 “示现”,意在告诉众生 “发心就能成佛,关键在断恶修善”。对于 “业力与因果”,“地狱”“恶报” 不是恐吓,是提醒 “行为有惯性”,且 “业力可改”,临终称地藏名号能离恶道,但生前更要修正行为。普通人修持,基础是 “称名” 收摄心念,核心是 “行善 + 孝亲”,践行善业与地藏 “孝愿” 相应。​ 这类浅释适合初次接触《地藏经》者、关注 “孝亲”“改命” 者,以及想借经典调心性的人,能为他们提供清晰的修持方向。

猜你喜欢的书

大名鼎鼎的戈迪萨尔

大名鼎鼎的戈迪萨尔

一八三三年末,贝歇夫人即将出版巴尔扎克的《外省生活场景》第二卷。由于篇幅不够,巴尔扎克于十一月某日用了“一夜时间”(见致韩斯卡夫人函)赶写了《大名鼎鼎的戈迪萨尔》,刊印在该书的三〇五至三八九页。小小的一篇作品,竟反映了一八三〇年七月革命后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给法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新观念的巨大威力,大企业的出现、广告的诞生、商品经济的发展、巴黎人到外省去开辟新的市场以及外省对这种“进步”的抵制,葡萄农从前的对手是游手好闲的贵族和波旁王朝政府,现在的对手是银行家和投机商。戈迪萨尔形象滑稽可笑,却是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化身:生机勃勃,充满力量。这是《人间喜剧》中刻画得最生动的人物之一,象莫里哀的阿尔巴贡、答尔丢夫一样已成为法兰西文学人物画廊中著名的一员。此人后来又在《赛查·皮罗托盛衰记》、《邦斯舅舅》、《烟花女荣辱记》等作品中出现,并成为大富翁、银行总裁,当了部长。

罪与罚

罪与罚

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它揭露了酗酒、卖淫、杀人、犯罪等资本主义的社会病态,探讨了贫穷与犯罪等社会哲学问题。尽管作者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唯心的”、“空想的”,但是却发人深思。主人公拉斯科尔尼可夫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的典型。他原是个聪明、正直、诚实、才华出众的大学生。但他非常高傲、自命不凡,性情孤僻。他总是单枪匹马与生活搏斗,结果屡遭失败。现实生活教育了拉斯科尔尼可夫。在这个社会上,靠诚实的劳动是很难维持生活的。经过思考,他确信,人有平庸和非凡的差别,非凡的人完全可以否定法律和道德,有权为所欲为,成为统治者。这样既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又可获得普遍的尊敬。为了证实自己这一理论的正确性,检验自己是不是一个非凡的人,他杀死了一个放印子钱的老太婆,想用她的钱来周济社会上的穷人。他把杀人犯罪当作反抗社会的手段和摆脱现状的出路,实质上这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的反映。但是,这种个人反抗的手段并不能替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打开一条出路。拉斯科尔尼可夫在杀死老太婆之后,曾企图逃避惩罚,但他又感到杀了人就等于毁灭了人性,于是便陷入极端的痛苦和矛盾之中。拉斯科尔尼可夫所受到的真正惩罚既不是来自警察的追捕,也不是来自政府的惩治,而是来自良心的谴责。灵魂深处展开了“善”与“恶”的激烈斗争。他要清洗自己的罪过,就得顺从妥协,忍受苦难。最后终于在索尼亚的感召下自动投案自守。对社会问题的哲理探索、对人物犯罪前后心理过程的细腻描绘,构成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陶学士集

陶学士集

二十卷。明陶安 (1315—1371)撰。陶安,字主散,安徽当涂人。元至正四年 (1344)举乡试,授明道书院山长。朱元璋置翰林院,首召陶安为学士,并亲制门帖 “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赐之。洪武元年 (1368)命为知制诰,兼修国史,官至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著有《辞达集》、《知新近稿》、《黄岗寓稿》、《鹤沙小记》、《江行杂咏》等。后合为《陶学士集》二十卷。此书分体编次,收所作词、赋共为十卷;其文亦为十卷,而送人之序引居其半。人人以得其赠言为荣,故求之者多,可见其文名之盛;同时安还以儒臣司著作,于郊社、宋朝典礼,皆有奏议。如明初分祭南北郊,及四代各一庙之制,皆定于安,刑律亦安所裁定。然集中均不载此类之文,殆以朝廷公牍,同署者并非一人,故不复列入私集。世人言祝寿之序,自归有光始入集。考此集已有二篇,则此种作法非自归有光始也。陶安声价亚于宋濂,然学术深醇,其词皆平正典实,有先正遗风。一代开国之初,应运而生者,其气象固终不侔。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

我国第一部大型小说总集型的专门类书。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李昉等人奉诏取各种野史、传记、故事、小说编集而成,故名。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下诏开修,因在太平兴国三年成书,故名《太平广记》。古代对“小说”这一概念的理解比现代广泛,凡是神话传说、寓言故事、野史、杂传以及各种纪录异闻都称为“小说”。《太平广记》汇集了从汉代到宋初的各种形式的小说,也包括少量先秦古籍中的传说故事。全书共五百卷,另目录十卷。书编成后不久,即于太平兴国六年 (981) 初雕印,但因有人认为此书并非学者所急需,故其事中辍。北宋时此书流传并不太广。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著录有“京本《太平广记》”。清人曾见有残宋本,今似已不存。明中叶以前,此书主要靠抄本流传。嘉靖四十六年(1566)无锡人谈恺据抄本重刻后,此书流传始渐广。

双砚斋词话

双砚斋词话

清代词话著作。邓廷桢撰。共十五则,收于民国十一年(1921)邓邦述辑刊《双砚斋丛书》之一《双砚斋随笔》中。唐圭璋《词话丛编》即据此收入。邓廷桢论词尊崇南宋姜夔、张炎,说姜词“识趣既高、兴象自别”,能寓家国兴亡之感,有击碎唾壶之意,而且运笔琢句都异常工妙。他比较姜、张词风的不同,说姜“硬语盘空,时露锋芒”,张炎则“返虚入浑,不啻嚼蕊吹香”。这些见解虽然受浙派词人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邓廷桢却竭力避免浙派的偏颇倾向。论姜词如此,论苏轼、辛弃疾的作品也是如此。

天竺别集

天竺别集

天竺别集,三卷,宋遵式述,慧观重编。《解题》卷一二“释氏类”著録《金园》《天竺》二集,各三卷;又卷二〇“诗集类下”著録《天竺灵苑集》三卷、《採遗》一卷。则《曲记》所谓“曰《灵苑集》”,疑“曰”前脱“其诗”之类,以与“其文”对应。《佛祖统纪》卷一〇(《大正藏》第四九册)本传:“幼善词翰,有诗人之风。其诗集曰《採遗》,曰《灵苑》;其杂著曰《金苑》,曰《天竺别集》,皆行于世。”明《文渊阁书目》卷一七著録《金园集》一部一册,又《天竺别集》一部一册,未注版本。两集单行本后皆失传。今存《金园集》上、中、下三卷,《天竺别集》上、中、下三卷,见商务印书馆影印日本《续藏经》第二编第六套第二册,俱署“释慧观重编”。《天竺别集》卷下末题“圣宋绍兴辛酉仲秋圆日刊板”。两集皆无序跋。“绍兴辛酉”爲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台湾新文丰公司影印《卍续藏经》,将二集编入第一〇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