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念三宝经浅说
作者:法尊猜你喜欢的书
四巧说
清代白话短篇人情小说选集。一函四册,每册一卷,每卷为一种短篇,共四篇,题“吴中梅庵道人编辑”,选编者姓名不详。四种小说为: 《补南陔》、《反芦花》、 《赛他山》、 《忠义报》。其中第一、第二种与《八洞天》中所收相同,第四种《忠义报》也即《八洞天》中《劝匪躬》,其第三种《赛他山》实即《照世杯》中第一篇《七松园弄假成真》。此书各篇题目都如《八洞天》、 《五色石》,以三字为名,复缀一联为“总名”,然此书于目录处又在每篇“总名”之后各分六段(正文中未分段),此与《八洞天》《五色石》不同,而与《照世杯》相类。如第一篇《补南陔》“收父骨千里遇生父,裹儿尸七年逢活儿”下分: “闻凶信仰天号哭”, “被妒忌舍身出家”,“严择婿路逢才子”、 “奏军功父子偕荣”, “请修院一家会合”,“认绣裙幼子活来”六段。其第三种《赛他山》只是把《七松园弄假成真》中人名改换,其中将男主人公阮江兰改成高涉川,扬州名妓畹娘改成润容,阮江兰之友张少伯改成何靖调,设骗局的应公子改成彭公子。并于结尾处加一段高涉川的话: “小弟前日若非吾兄激发,安有今日之荣?诗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吾兄之谓也。且吾兄又使小弟夫妇复合,不惟可比他山之石,实可赛他山之石也。”以点篇题。
月洞吟
诗别集。一卷。宋王镃撰。《宋百家诗存》本《月洞吟》前小序云:“《宋艺文志》载镃文集二十三卷。”考《宋史·艺文志》所载“《王镃集》二十三卷”,乃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进士、学者兼诗人王镃所作。《宋史·艺文志》所收录宋人别集止于南宋理宗嘉熙(1237—1240)、淳祐(1241—1252)间,不及南宋末年之人,文天祥、刘辰翁、林景熙、谢翱等人之集皆未著录。且《王镃集》所在之位置,也正是南宋初年人之位置(该志大体按时间顺序排列)。宋末王镃之集,可能最初只以手抄流传。明世宗嘉靖(1522—1566)间,镃族裔孙王端茂始行刊刻,前有端茂之序及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汤显祖所撰之序,录诗七十馀首。《四库全书》所收《月洞吟》一卷即此本。另有明王楠刊本,亦刊于嘉靖。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有1920年李之鼎宜秋馆所刊《宋人集》本,在乙编。近人傅增湘据吴氏也趣轩写本与王楠刊本合校,补诗一百五十馀首。
游美同学录
同学录,周诒春选编,周诒春(1883年-1958年),字寄梅,祖籍安徽休宁,生于湖北汉口,青年时期曾留学美国学习教育学。1913年至1918年,他出任北京清华学校第二任校长,为清华大学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抗战爆发后,周诒春仍心系教育,支持清华学生创办贵阳私立清华中学。从1938年到1948年,他长期担任私立清华中学董事长,为学校创办和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游美同学录》,出版时间为1917年(民国6年),共选编留美回国精英401名。编辑《游美同学录》目的,在《例言》说得非常清楚,是为中国的改革提供人才。“游美回国同学录之刊,其用意有二。一则图游美回国学生间情谊之联络,一则缘国中百度改革,需材孔亟,而患于见闻未周。新学俊彦,无从罗致,至每年回国之游学生,怀才欲试者,又苦于一时无地自见。此册可为互相介识,期于为人择事,为事择人,均能有裨。”
晋纪
(1)西晋陆机撰。四卷。记晋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在曹魏当权时事迹。久佚。今有清汤球辑本,收入《广雅书局丛书》。(2)西晋曹嘉之撰。十卷。久佚。今有清汤球辑本,收入《广雅书局丛书》。(3)东晋干宝撰。二十卷。记述自司马懿在曹魏当权至西晋愍帝共五十三年的历史。编年体。 史称“其书简略,直而能婉”,为当时佳作。久佚。今有清黄奭辑本,收入《汉学堂丛书》;汤球辑本,收入《广雅书局丛书》;近人陶栋辑本,收入《辑佚丛刊》。(4)一称《晋元明纪》。东晋邓粲撰。十一卷。记东晋元帝、明帝时事。久佚。今有清黄奭辑本,收入《汉学堂丛书》;汤球辑本,收入《广雅书局丛书》。(5)东晋徐广撰。四十五卷。记东晋事。已佚。今有清黄奭辑本,收入《汉学堂丛书》。(6)南朝宋王韶之撰有《晋安帝纪》,亦称《晋纪》。(7)南朝宋刘谦之撰。十卷。已佚。今有清黄奭辑本,收入《汉学堂丛书》;汤球辑本,收入《广雅书局丛书》。
江苏省通志稿职官志
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职官志。凡历代置官在今江苏方域者,如州郡或为府路及省司道县,汉至南朝封国则有相或有诸卿,或三卿以下,见正史百官公卿表、百官志、职官志、三通、会典者,皆汇辑为考,重复者删,曰职官表。几自县令以上有年月名氏可纪,见正史、实录及郡县志,省、志若建康实录之类者,皆仿汉书百官公卿表式,分格列表,其武职可表同。宋景定建康志有官表,吴郡志,镇江志纪官员拜免,亦同详于表。
中国的智慧
本书介绍了中国哲学、文学和宗教等方面的代表作,对于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是一本很好的普及读物。书中收录了中国哲学、文学和宗教等方面的代表作,生动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林语堂的文学天分和中英文造诣使本书视角独到、视野宽广,古老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文学述说汇集于此,激荡着读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