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

作者:宗喀巴
菩提道次第广论

又名《菩提道次第论》,藏传佛教论书。中国宗喀巴著。宗喀巴,青海湟中人,16岁时赴西藏学习佛法,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本论完成于明朝建文四年(1402),共24卷,作者以《菩提道灯论》的内容为基础,以下士、中士、上士的“三士道”为修行实践的渐进次第,以出离心、菩提心、中观正见为解脱的要道,详细地论述了解脱及修行次第的问题。作者认为“下士道”是修行佛法的开始,可使人弃恶扬善,修行世间善法,对“下士”说明三界轮回生死之理,可引发其“出离心”,使之入“中士道”。“中士道”太厌离三界生死,追求个人解脱,对“中士”说明救度他人利乐众生之理,可引发“中士”的“菩提心”,使之入“上士道”。“上士”则要不断研习,寻求“中观正见”,由此而斩断烦恼,道济众生,涅槃成佛。此外,作者强调了恪守戒律的重要性。本论标志着宗喀巴佛学思想的成熟,在西藏地区流传极广,先后有多种注本问世,对藏传佛教影响重大。明永乐十三年(1415)宗喀巴曾将此论括其精要,撰成《菩提道次第略论》。汉译本由法曾译,1936年重庆汉藏教理院出版。

猜你喜欢的书

昂梯菲尔奇遇记

昂梯菲尔奇遇记

一个好心人救了一个总督。这位总督便把自己收藏着价值一亿法郎珠宝的无名小岛的位置,写在遗嘱中告诉了他。然而,总督只告诉了他小岛的纬度,至于经度,总督要他去找其他的几位遗嘱继承人了解……。就这样,一场寻宝的狂潮开始了,由好心人的儿子昂蒂费尔师傅带头,裹进了公证人、银行家、教士……自然还有航海家。然而他们找到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小岛,以及一次又一次的危险。终于,他们解开了总督遗嘱的最后秘密,眼看这价值上亿法郎的珠宝就要到手了,可是……

道德真经解

道德真经解

无名氏撰。本书鲜见其它传本,盖宋末道士撰。其下卷原阙,后人抽出时雍刊印的《道德真经全解》中的相应部分配补。其解融合三教。

风声鹤唳

风声鹤唳

长篇小说。林语堂著。1941年在美国出版英文本,1947年林氏出版社出版中文译文。该书是《林语堂三部曲》之二,与《京华烟云》有某些承续之处。小说写姚府主人姚伯牙在抗战中的恋爱故事。自北平沦陷后,伯牙的亲戚均去南方,他与富于正义感的老彭成为密友。老彭向伯牙讲述日军在华的暴行。他正准备为游击队筹集经费,购买武器。在老彭的启发下,伯牙觉得自己应参加爱国的行动,打算去南方与人民一起投入战斗,后与游击队员崔玛琳相爱,先后逃离北平去沪。小说通过姚伯牙投身抗战的故事从侧面反映时代的激荡,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情,但作品受当时抗战加恋爱的模式的影响,人物性格不够鲜明,故事亦有随意编造的痕迹。

呵旁观者文

呵旁观者文

呵旁观者文,发表于1900年2月的《清议报》,是梁启超的“新文体”代表作之一。此文从关系“国家之盛衰兴亡”的高度,提出了“国人无一旁观者,国虽小而必兴;国人尽为旁观者,国虽大而必亡”的论点,全文既有形象生动的比喻,又有严肃深刻的议论,条理清晰,笔锋犀利。

平吴录

平吴录

三桂为明季罪人,又为本朝反贼,其生平亦何足道!以道路之口,传闻之笔,事多淆讹,难以传信,故略述其概。惟桂本贯辽东,藩封南,余生长浙东,又何能得其始末耶?缘余甲寅、乙卯间遭大难,丙辰用奇计遁迹江西,至吉安招抚韩大任,任自幼随桂,为余言甲申至丙辰事甚悉。得大任戊午归正之后,余又奉差往汉中,被羁贵州。时桂孙世藩嗣,据伪位,以贵阳为行在,其伪尚书郭昌、来度,与余交最契,每详言桂之末路。今虽不及具载,而源尾亦略可见云。侣云道人转庵孙旭识。

奋迅王问经

奋迅王问经

元魏中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等译,与《自在王菩萨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