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文化要义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著作。梁漱溟著。写于1941年至1949年,1949年路明书店出版。本书共13章,即“绪论”、“从中国人的家说起”、“集团生活的西方人”、“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以道德代宗教”、“理性——人类的特征”、“阶级的对立与职业分途”、“中国是否一国家”、“治道与治世”、“循环于一治一乱而无革命”、“人类文化之早熟”、“文化早熟后之中国”、“结论”。本书认定“孔子精神”、“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支柱。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有“向上之心”。人与人之间应发扬孔子的“互让”精神。西方奉行“个人本位主义”,中国则奉行“伦理本位主义”。这是由于孔子独具慧眼,最早“看出人类真切美善底感情,发端在家庭,培养在家庭”。认为在这个基础上培养起来的伦理关系要求互以对方为重,讲情谊,讲义务,讲调和折衷。认为人的心思作用有两面,“知的一面曰理智;情的一面曰理性”,理性高于理智,“只有理性是主人”,理性就是父慈子孝的伦理情谊和好善改过的向上之心。还提出不是经济决定文化,而是文化推动了经济,决定了经济。而道德就是文化的核心。社会的治理不在武力而在教化,不在法律而在社会礼俗。“以道德代宗教,以礼俗代法律”是“中国文明一大异彩”。本书对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但推崇封建道德,反对革新,是消极的。
南华真经新传
二十卷。宋王雱(1044—1076)撰。王雱字元泽,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人,王安石之子。王雱博学多识,不到二十岁就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四年(1067)举进士,熙宁四年(1071)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参加撰修《三经义》,升天章阁待制。熙宁九年,迁为学土,后以病辞官,未几卒,年仅三十三岁。撰有《老子训传》、《佛书义解》、《南华真经新传》等。唐天宝元年(742)诏号庄周为南华子,《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王雱此书,是为解《庄子》。前人注《庄子》者,有晋代向秀、郭象等。王雱撰此书的体例,略仿郭象注本,而更加简约其词,标示大意,不琐屑诠释文句。内七篇注之较详,外十五篇、杂十一篇注之较简。除《逍遥游》外,以下诸篇都有题解,概括通篇大意。其诠解《庄子》,大体以庄释庄。但也偶有会通儒佛之言。例如,以“逍遥”况佛家之“身通法界”,以“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比孟子的“不加不损”、佛家的“不增不减”,称“缘督以为经”,是儒家的中庸之道等。全书不言神仙丹道炉火之事,大略叙述庄子以道为宗为本。认为道是无方无物,寂然冥运,而万物没有不由之的。至于人体道,其要在于无我。又以体用讲道,认为道体无形无名,无内无外,因为道体无所用,所以为众用之祖;圣人穷理尽性,是保全性命的根本;体道是为了用,尽道之所无,入神之所妙,与物不迕,随变而迁,能内圣而外王,逍遥而应世。认为道遍布一切领域,物与我同根,都是以道为体,禀受阴阳而生。王雱对于个别词句的诠释,常常别出心裁。例如,其解《逍遥游》中“齐谐”说:“齐者齐其所不齐,谐者谐其所不谐”所以称齐谐。其释《齐物论》的“成心”一词说:“心者人之真君也,人不能丧其真君,所以谓之成心也。”王雱所释虽与别家有异,但又颇能阐述经旨。后世研究《庄子》者,虽然对王雱其人褒贬不一,但对其才学则一致称赞。认为王雱之作,破规矩而任自然,与庄周的滉漾肆论极为相近,颇得庄周之微旨,是研究《庄子》的重要典籍之一。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全书》本,民国年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本影印《道藏举要》本。
大乘妙林经
简称《妙林经》, 亦名《习胜经》。道教书名。三卷。此经依托元始天尊与诸真人论道,记其言论,分为十品,每品前为论说,末为偈文(第七《众真说法品》无偈文),偈文概述论说要旨。全经主旨在阐述大乘妙义,认为一切众生,心性本清净空寂,由于迷惑,乃生烦恼。道教借来指超度众生之义。《无上大乘要诀妙经》:“惟愍众生,无所哀求,静定存思而自娱乐,便得安稳,无为快乐。若有众生,闻法信受,勤修炼时,求一切智,愍伤众生,度脱一切,是名大乘。”
虫蚀
短篇小说集。靳以著。列为赵家璧主编的“良友文学丛书”第十五种。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12月初版。除《序》外,收短篇小说9篇。其中《没有用的人》描写一个在北伐战争中身任要职的人遭国民党政府通缉,躲在家中又被人轻蔑的经历;《老人》描写一个年老的白俄在孙儿出走后孤身一人,靠卖破烂杂物为生的境遇;《虫蚀》描写一个初到机关工作的女大学生对男子的纠缠和无聊应酬的厌恶;《离群者》描写一个中国人当了特务后处处模仿日本人,与一切亲友断绝来往的故事。另外5篇是《游絮》、《陨落》、《天堂里》、《烬》和《下场》。
唐书直笔
史评著作。四卷。北宋吕夏卿撰。嘉祐五年(1060年)成书。吕夏卿,字缙叔。约生于天禧二年(1018年),卒于熙宁三年(1070年)。北宋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庆历进士,为江宁尉。仁宗时,参与修《新唐书》,充任编修官。学长于史,在史局十余年,博采有唐一代传记杂说数百家,编撰成书。又通谱学,创为世系诸表,于《新唐书》成,出力甚多。嘉祐五年书成,进直秘阁、同知礼院。英宗时,历史馆检讨、同修起居注、知制诰。熙宁初,参与修《仁宗实录》。夏卿于仁宗朝预修《新唐书》,此乃其在书局时所作。前三卷论纪、传、志及旧史繁文缺误,第四卷为新例须知,发挥体例,颇为精核。但考之新书,有合有不合。可见欧阳修、宋祁当时自有取舍,不尽如夏卿建议。
喫茶养生记
日本禅师荣西写成的。荣西生于公元1141年,荣西年少时学于睿山,通晓天台密教,自创叶上流密教,世人称之为叶上僧正。1168年荣西27岁人宋,学于四明、丹丘,朝拜了天台山,不久回国。1187年,他46岁时再次人宋,在宋四年多时间,登天台山拜虚庵怀敞为师,得临济宗传心引,回国后在九州的圣福寺种了茶,回京都后,他将茶籽送给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明惠将茶籽种在寺内,所产茶叶纯正,人们将拇尾产的茶叶称为本茶,之外所产的茶称为非茶。荣西回国第二年,日本镰仓幕府成立,第三代将军实朝拜荣西为导师。有一次,实朝在宴会上喝醉了,感身体不适,荣西亲自进茶一盏,并赠送自己所写的《吃茶养生记》一书,实朝喝完茶后,身体顿感轻松,并对《吃茶养生记》大加赞扬。《吃茶养生记》分上、下两卷,用汉字写成。上卷记载了有关茶的事项,下卷记载是桑的事项,将桑叶粉碎煎吃,也可治病。荣西主要叙述了茶的医药作用,他力图用茶治疗日本人的肉体和精神。还记载茶的名字、形状、功能和采摘、调茶。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记载了当时的末茶饮法,也就是现在日本茶道所继承的饮茶法—将茶叶采摘后,立即蒸,蒸后焙干,焙架上铺上纸,火候不急不缓,直到焙干,之后盛瓶,以竹叶压紧封口。饮用时取出一文钱大的勺子,把碾成粉末的茶放人茶碗中,一茶碗一般放两三勺,然后冲入开水,开水量不宜多,再用茶筅快速搅拌,点好的茶苦中带香,上浮一层绿厚沫。荣西的《吃茶养生记》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一道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