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要义浅释

作者:于凌波
佛法要义浅释

《佛法要义浅释》由资深佛教学者于凌波所著,专为现代读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佛教。 书中从释迦牟尼佛悟道讲起,详细阐述四谛、十二因缘、因果业报等基本教义,梳理佛教历史发展脉络,剖析禅宗、净土宗等宗派特点,还介绍修行方法,搭建起完整的佛教思想架构。写作时,作者摒弃晦涩术语,以通俗语言结合生动案例,让复杂佛理变得易懂,新手与爱好者都能轻松阅读。 阅读本书,读者能汲取慈悲、平等、觉悟等佛教智慧,缓解生活压力、提升精神境界,也有助于认识文化多元性。它是一本难得的佛教文化普及佳作,值得对佛教感兴趣的人研读。

猜你喜欢的书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

一辆凯迪拉克截在路中间,一个蒙面人从车上跳下,手里拿着一支枪。佩辛斯尖叫出声,但枪狠狠地打在她的手上。“把信交出来。”蒙面人要挟道……当萨姆巡官收到一张一千元的钞票,被委托保管一封信时,他认为这是别人跟他开的一个玩笑。但是,但蒙面人劫持了他女儿,他知道自己碰上了一起诡秘、透着死亡气息的案件。在这次的谋杀案调查中,伟大而杰出的雷恩演绎了最精彩的一幕。

缘缘堂随笔

缘缘堂随笔

中国现代散文家丰子恺的散文集。1931年出版,内收散文20篇。在集中,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小事的观察和描写,抨击了世俗中人性的自私与虚伪,表达了对淳朴人性的向往以及企图超越现实人生的思想。作品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对于社会生活的庸俗与腐朽进行抨击的作品,像《剪网》、《楼板》、《姓》等篇。作者在这里深刻地描写出了物质利益对人的心灵的束缚,表达了摆脱这束缚的愿望。第二通过描写儿童世界歌颂优美纯朴人性的作品,如《儿女》、《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等篇。第三表达人生短暂试图以艺术超越现实获得永恒的作品,像《自然》、《天的文学》、《晨梦》、《艺术三味》等等。散文集在艺术上代表了丰子恺早期的风格特色,它往往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事,以朴素洒脱的语言,灵活多样的形式,表达了真挚自然的感情,有一种淡泊飘逸的风格。

禽海石

禽海石

《禽海石》十回,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群学社刊行。作者符霖,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出版时标“哀情小说”。作者主旨言情,批评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给青年男女造成爱情悲剧的罪过。小说作者把悲剧的原因归结到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以切肤之痛控诉其罪恶。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对义和团运动,由于作者不理解,难免有诋毁之词,这也是当时普通文人常有的局限。小说基本故事情节未超出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悲欢离合模式,其新因素在于它的悲剧性和批判性,还有对当时混乱社会给普通人带来的沉痛灾难有深刻动人的揭示。在表现手法上,全书用第一人称叙事,令人觉得作者就是在写自己的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经历,口气哀怨凄婉,造成了笼罩全书的悲剧气氛,比较感人。虽书中明确说《禽海石》小说是秦如华据自身经历写成的,但此亦小说家言,未可尽信,不能把小说人物秦如华和本书作者符霖之间画上等号。

秦妇吟

秦妇吟

唐诗。七古。韦庄作。见《全唐诗外编》第一编。中和三年(883)三月在洛阳时作。全诗共238句,为唐代最长的叙事诗。僖宗广明元年(880)冬至中和三年春,黄巢农民起义军占领长安时期,作者羁留城中,亲眼目睹这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巨变。此诗即借一“秦妇”之口,叙写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称帝建国及其与唐军攻守厮杀情景,展现出当时大动乱的时代画卷。对农民起义军采取敌视态度,同时又对唐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官军的残民暴行进行鞭挞。该诗选择典型的细节和生动的情节,采取层层铺叙的手法,着重刻画场面和渲染气氛,以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写得结构宏伟,布局严谨,语言精丽,气势流畅,体现出我国长篇叙事诗的重大发展。此作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诗人因此而被称为“秦妇吟秀才”。后韦庄讳之,未收入其集子《浣花集》,致使长期失传。其讳因,五代孙光宪曰:“《秦妇吟》一篇,内一联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尔后公卿亦多垂讶,庄乃讳之。……他日撰家戒,内不许垂《秦妇吟》幛子。以此止谤,亦无及也。”(《北梦琐言》卷六)近人陈寅恪则认为此说不确,指出庄所惮者,并非当时唐朝公卿,而是后来蜀中新贵:“怕触新朝宫闱之隐情。”(《读〈秦妇吟〉》)直至本世纪初,才在敦煌石窟中发现此诗的九个手抄本,后经许多学者的研究、校勘,写定后收入中华书局《全唐诗外编》。

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

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

十六卷。清舒赫德等奉敕撰。舒赫德(1710—1777),字伯容,别字明亭,舒穆鲁氏,满洲正白旗人,初为笔帖式,后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修。该书记载了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镇压兖州王伦领导的反清起义于临清州(今临清县)的过程。

高僧摘要

高僧摘要

佛教史书。清徐昌治编辑。四卷。成书于顺治十一年(1654)。是摘要记述历代僧人的传记著作。分为四科:(1)道高僧摘要,收四十二人;(2)法高僧摘要,收四十三人;(3)品高僧摘要,收四十七人;(4)化高僧摘要,收四十一人。每科一卷,总计摘选东汉至清初的僧人一百七十三人,全为正传,以禅宗僧人最多。资料主要采自《梁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补续高僧传》以及《禅林僧宝传》、《五灯会元》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