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天启吴兴备志
浙江地方志。明董斯张纂,三十二卷。斯张字遐周,乌程(今浙江湖州)人。监生,著《广博物志》等书。是编天启四年(1624)告成。记事止天启初年,约二十三万字。分帝胄、宫闱、封爵、宦师、人物、建置、岩壑、田赋、水利、选举、战守、赈恤、祥孽、书画、方物等二十六征,采摭极富。载历代书画家三十余人,录历代田赋、兴修水利设施等有很高参考价值。匡籍共订正《南史》、《太平御览》、《浙江通志》、《万姓统谱》等四十五种,明以前著作错误一百四十余则,是珍贵的校勘学资料。每“征”内容皆录自古籍,载其原文,下标出处,足资考据,是一部具有类书特点的地方志,为后世学者推重。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董朝柱抄残本,另有《四库全书》、《吴兴丛书》本。
传信适用方
二卷。宋吴彦夔(生卒年不详)撰。吴彦夔,字拙庵,南宋医家。此书旧本不著撰入姓氏,《宋书·艺文志》载此书亦不言作者,《四库全书》据陈振孙所言断为吴彦夔所撰,成于南宋淳熙庚子(1180)。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载治诸风、治感风中暑、治气疾及心痛、治脾胃、治瘴疟、治痰嗽、治吐逆、治泄泻下痢及补益、治眼目口鼻、治脚气等方药;下卷载治痈疽疮疖,小肠气淋疾,痔漏便血秘涩等疾,治杂病,治妇人众疾,治小儿众疾,治汤火虫蛇所伤、骨鲠竹刺等,解诸毒救危死及诸汤等方药,并附夏子益治奇疾方三十八首。此书所录皆经验之方,信实可用,其中如“八味圆问难”一条,详辨药品产地、制法、用量及品性等,深得制方之旨。此书对后世医家影响颇深,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亦借鉴了此书内容。书中有些方药流行于今,已成为成药。有《四库全书》影抄宋本,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当归草堂本影印。
诗辩坻
诗话著作。清毛先舒撰。毛先舒,一名骙,字稚黄,一字驰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诸生,不求仕进。精音韵,能诗文,与毛奇龄、毛际可并称“浙中三毛”。有《思古堂集》。《诗辩坻》四卷,前三卷为总论和历朝诗评,末卷谈作诗法则、竟陵派得失和词曲等三题。全书标格论法,与“性灵”说针锋相对:“诗须博洽,然必敛才就格,始可言诗。亡论词采,即情与气,亦弗可溢。”他将“法”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置于作家的“才”、“情”之上,一再说:“作者,揽群才,通正变,以才裁物,以气命才,以法驭气”;反之,“法不胜才,才不胜情,注辞而倾,抒愤如盈,务竭而无后虑”者,则是“小人”。他评诗推崇盛唐以前而排斥宋诗,立场大致与严羽及明七子相近,不过态度较为平允,并不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诋“上下千古,所铸金呼佛者,则唯一李攀龙”。他对竟陵诗派的批评,分“立说善者”和“立说谬者”两个方面,也并不一概抹杀。书中的诗评,细处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指,颇有舛误,然而大处却也自有心得,不为无见。如说:“汉诗朴处似钝,其气为之也;魏诗壮处似露,其才为之也;六朝诗典处似方,其学为之也;初盛唐诗赡处似滞,其格律为之也。”又将曹植、陆机、陶潜、谢朓、沈、宋、李憕、李颀、李、杜等人作为开诗风转换声气之先的关键人物,等等,虽有可议之处,然大致恰当,足资启悟。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
佛说阿弥陀经分段正义
同俱者,俱此正修功德也。从来读弥陀经者往往徒慕西方之极乐,而未明极乐之意境,徒知西方有相之庄严,而未达无相之功德庄严,徒发愿往生,而未解如何得往生之义,徒知西方一门之义,而未通西方普门之妙。西方极乐世界者,圆遍十方,一普互摄,至广大精密之佛土也。
大悲忏法
全一卷。宋代天台宗僧四明知礼编集。又作出像大悲忏法、大悲心咒忏法、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乃知礼依据伽梵达磨所译之大悲心陀罗尼经而作,内容叙述千手观音之忏法。系以天台宗教义指导修持之忏仪作法。谓虔信千手观音,不仅可消灾得福,死后且可往生西方净土。
目连所问经
全一卷。北宋法天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内容叙述佛陀于王舍城竹林精舍回答目连所问,关于众生迷醉无惭愧,犯戒律应堕地狱之年数;罪分六项:行非法行、不依说法、行波逸提、犯吐罗钵底、犯僧伽婆尸沙法、犯波罗夷法。本经乃后汉安世高所译之犯罪戒报轻重经之异译本。二者之异,在于犯罪戒报轻重经无偈文,且无六项罪报之问辞。另据出三藏记卷四、法经录卷三等载,本经另有一同本异译本,亦称目连所问经,译者佚名,今已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