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要决释疑通规
作者:窥基
全一卷。唐代僧窥基撰。略称西方要决。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旨在劝众往生,内容系阐释往生西方之诸疑难。凡十四段:第一无相有相观念、第二心外心内观佛魔眷属、第三净秽修行胜劣、第四断惑未断念佛、第五静无生观修西方胜劣、第六魔障难解、第七弥勒西方难易、第八得生不退可难、第九念佛多善根、第十二乘有无、第十一会释三阶五种小疑、第十二念佛别时意趣、第十三定散念佛、第十四念佛作业次第。前六段通释金刚般若、佛藏、维摩、弥勒问、最胜妙定、涅槃等诸经所说往生净土之旨趣,第七段比较西方与兜率之优劣,举列十种相异处,八、九、十等三段顺次问答不退、少善根、二乘,第十一段会释三阶行者之五种小疑,第十二段依摄大乘论而论释往生西方是否有别时意趣,第十三段阐论散心称名可生净土,第十四段阐明作业之方轨、四修之行法。本书虽于题下署有‘基述’之字样,然却有疑义,故日僧济暹提出五项疑难:总相相违义、始觉本觉相违义、一乘权实相违义、兜率退不退相违义、迎不迎相违义等,断定其非窥基所撰。本书之注疏有日僧圆智之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科注二卷。
猜你喜欢的书
胡仲子集
十卷。明胡翰(1307—1381)撰。胡翰,字仲子,一字仲申,浙江金华人。洪武初,以荐为衢州府(今浙江衢县)教授,后召修《元史》,史成,赐金帛归,其事迹具《明史·文苑传》。是集乃其门人刘刚及浦阳 (今浙江浦江) 王懋温所编。以洪武十四年(1381)刊版。至清印本罕传,惟写本犹存于世。凡十卷。文九卷、诗一卷。史称其文曰《胡仲子集》,诗曰《长山先生集》。今合为一集,乃刘刚等所并。胡翰少从吴师道及吴莱学为古文,复登同邑许谦之门。其文多得二吴遗法,而持论多切世用,与许谦之坐谈诚敬小殊。胡翰尝与修 《元史·五行志》,序论即其所撰,故存之集中。其于天人和同之际,剖析颇微。《牺尊辨》、《宗法论》诸篇,亦湛深经术。则又未尝不精究儒理。其诗不多作,而格意特为高秀,其中五言古诗尤为诗论家所称道,如《吕梁洪》、《夜过梁山泊》、《京口纪行》等诗写得苍浑古朴,有汉魏之风。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评论说:“金华承黄文献溍,柳文肃贯吴贞文莱之后,多以古文词鸣,诗非所好。以诗论,吾必以伸申为巨擘焉。”此书版本较多,还被收入 《四库全书》、《金华丛书》 (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丛书集成初编》。
道德经释辞
王一清,号体物子,明万历间道士。生卒年不详。少习儒学,但科举失败。因素喜读道家书,遂有绝尘之志,乃戴黄冠,游历东南各省,1590年入武当山。他在武当山“阅《道德经》八十余家注释”,认为那些注释“言多乖劣,罔合经旨,互有得失,罔见全书”,于是“折衷诸家之说,参之未发,直而注之,目曰《道德经释辞》”。其注写成之后,久未刊行。1597年春,王一清于京师白云观中遇宦官段某,与之谈道,段某遂拜王一清为师,乃出资刊行其《道德经释辞》一书。该书后被收入《道藏辑要》心集之中。明代许多道士在注解《道德经》时,往往仅以修炼之道进行阐释。王一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他说,“五千文之道,不只专言炼养,盖亦兼言治道。……若概以炼养之意释之,则隘矣,然非老子之旨也”。在他看来,“老子之道,极深研几圣人南面之术也”。因此,他非常注重《道德经》中的治国内容,表现出明显的救世情怀。这使他的《道德经释辞》在道教诸注中颇具特色。
珠花簃词话
此词话前半由浙江图书馆所藏《宋人词话》辑出,後半由南京图书馆所藏《历代词人考略》辑出。
弥勒上生经宗要
佛教著述。唐代新罗僧元晓撰。一卷。是《弥勒上生经》的论释书。分十门:初述大意、二辨宗致、三二藏是非、四三经同异、五生身处所、六出世时节、七三世有无、八三会增减、九发心久近、十证果前后。在“三经同异”中,认为《上生经》是为中品人说,《下生经》和《成佛经》是为下品人说。此书不传于中国。今仅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百论
二卷。提婆菩萨造,天亲菩萨释,鸠摩罗什译,三论之一。依提婆之梵本,原有二十三品,每一品有五偈(三十二字为一偈),合有百偈。故称百论。然译者略后十品,现本只存前十品。且依天亲之注解,罗什之翻译,句数稍为增减。现品之偈数无定矣。百论僧肇序曰:‘论凡二十品,品各五偈。后十品,其人以为无益此土,故阙不传。’百论嘉祥疏一曰:‘依提婆梵本,品皆五偈,无多少也。而有多少者三义:一注人释有广略,二翻论人复重增减,三方言不同。故多少者不定也。’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与《佛说大乘百福相经》同。而字稍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