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愿念佛百问

作者:印光
信愿念佛百问

印光大师是近代佛教净土宗的重要高僧,其著作以平实恳切、导人信愿念佛著称。大师相关开示中 “信愿念佛” 问答内容的汇集。印光大师关于 “信愿念佛” 的核心思想,集中体现在《印光法师文钞》中,其中反复强调 “信、愿、行” 是净土宗的核心,信:信自(自己本具佛性,能往生)、信他(信阿弥陀佛愿力、《阿弥陀经》等经典真实不虚)。 愿: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脱离轮回,广度众生。 行:以念佛为正行,一心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辅以行善积德等助行。

猜你喜欢的书

颐庵文选

颐庵文选

二卷。明胡俨撰。胡俨,字若思,江西南昌人。洪武二十年 (1387)以举人授华亭 (今上海松江)教谕。建文初,迁桐城知县。永乐初,擢翰林院检讨,与解缙等同直内阁,迁国子祭酒。兼翰林侍讲掌院事。洪熙元年(1425)加太子宾客,致仕。家居20年而卒。著有 《颐庵集》。事迹具《明史》本传。史称胡俨少嗜学,于象纬、占候、律算、医卜之术无不通晓。又称其时海内混一垂五十年,公卿大夫多为文学之士。胡俨乃馆阁宿儒,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纂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皆为总裁官。而以议论憨直,为同僚所不容。故久于国学,未能大用。其诗颇近江西一派,词旨高迈,寄托深远。与“三杨”之和平安雅者气象不同。文章则得法于熊钊,钊学于虞集。故授受渊源,自有相承。其气格高老,律度谨严,卓然为明初之一家。《明史艺文志》载《颐庵集》本三十卷。此集仅诗文各一卷,乃后人选本,非其全帙。然尝鼎一脔,亦足以知其概。他才思较为雄健,因而其诗多跌宕、豪放之辞。是集收入《四库全书》。

剑侠传

剑侠传

文言短篇小说集。明王世贞编。二卷。此书明吴琯《古今逸史》本题为唐人撰,不著名氏,二卷。《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小说家类存目著录即据此本,谓为“皆记唐代剑侠之事,与《太平广记》一百九十三卷至一百九十六卷所载豪侠四卷文尽相同”,断为“明人剿袭《广记》之文”。按,见于《太平广记》之《卢生》、《红线》、《聂隐娘》等唐人传奇,实仅十九篇,其中《扶余国主》叙隋事,还有多篇五代作品。《广记》未收之作尚有《老人化猿》,采自《吴越春秋》;《虬髯叟》、《韦洵美》二篇采自《灯下闲谈》。余外另有如采自《青琐高议》之《任愿》等书的十一篇五代两宋作品,共计三十三篇。明隆庆三年(1569)履谦子翻刻时又增附四篇,其中已有明人《剪灯余话》之《青城剑术》一篇。今人余嘉锡据《弇州山人四部稿》中《剑侠传小序》一文,以为此书当为王世贞所辑(《四库提要辨证》)。是书今传除履谦子翻刻本外,还有清汪士汉《秘书廿一种》本,四卷。《郑堂读书记》认为当系汪士汉所分。咸丰七年(1857)王996 明代文学龄刊本从之。《说郛》(重编本)、《唐人说荟》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均删存一卷。

道德玄经原旨

道德玄经原旨

道德玄经原旨。亦称道德经原旨、老子原旨、玄经原旨。元杜道坚撰。四卷。前有黎立武、账与材、牟巘、徐天佑等人序官。底本出处:《正统道藏》 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玄经原旨序元杜道坚注。本书鲜见其它传本。其注折衷儒老,杂以道教。

易用

易用

五卷,明陈祖念著。书前序称:“义理无穷,非言之能尽。故传注于汉,疏义于唐,议论于宋,日起而日变,而《易》之用则随时随事可以自察。是以君子居则观象玩辞, 动则观变玩占, 圣人所以言《易》者,如是而已。《传》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四库全书》本。此书不载六十四卦经文,但于每卦阐说其义;《系辞》以下诸传亦不录原文,唯各标明章目而诠释之。其说详论义理,间涉互体之说,务以切于人事为主,故名《易用》。《四库全书提要》指出:陈祖念之父陈第“于韵学为大有功,而所作《伏羲图赞》则支离穿凿,一无可取。祖念学不及其父,而说《易》乃胜其父。”

新儿女英雄传

新儿女英雄传

现代长篇小说。孔厥、袁静合著。1948年出版。在冀中平原白洋淀农村的背景上,描写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寇、汉奸进行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的故事。作品以牛大水和杨小妹两个青年农民在抗日的熔炉里锻炼成长为主线,交织着牛大水、杨小妹和张金龙三人之间的婚姻关系的曲折矛盾,生动地反映了抗日战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揭示了人民武装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壮大过程以及敌伪力量的削弱与衰亡。全书共二十回,是一部农民抗日游击战士的群英谱;每回又有相对独立的小故事联贯成篇。作品把主人公牛大水、杨小妹安置于各种生死险夷的困境中构成曲折的故事,刻画人物的性格。除了牛,杨两个主人公外,其他人物如汉奸张金龙、党的干部黑老蔡等都写得个性鲜明。语言通俗简洁,情节生动,富有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小说以富于革命战争的传奇性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是解放区新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

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

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

本书不分卷,罗大春撰。大春字景山,贵州施秉人。清咸、同间,由行伍历福宁镇总兵,升授福建陆路提督。同治十三年日兵侵台,以巡视台湾大臣沈葆桢奏调,移驻台湾北路,从事后山「开山抚番」工作。所撰日记,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有刊本,题为「罗景山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未着其他。今既著作者之名,乃略「罗景山」三字。记事始于当年三月,以讫次年八月。初以练兵募勇,延未赴调;直至六月二十日始由泉州东渡,七月十三日自府城抵达苏澳。在后山北路一年零数日,从苏港开路至花莲港,备历艰辛。终以因病开缺,回籍调理。所记以北路「开抚」为经,并纬以对日交涉、筹防以及南路、中路「开抚」之进展;盖尝据沈葆桢抄发疏草及与闽、台其他官员通讯所得,详志其见闻。尤以其中载有沈葆桢「通筹全台大局」一疏为前刊第二九种「福建台湾奏折」(据「沈文肃公致书」所辑)所未见,最为难得之史料。以是评估本书之史料价值,固不限于台湾北路一隅「开山抚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