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性论

作者:世亲
三自性论

大乘瑜伽行派论书。印度·世亲菩萨造,全论共三十八个颂。民国三十八年,由刘孝兰于重庆依藏文译本译出。现收于《大藏经补编》第九册。 所谓三自性,即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此三自性为无著、世亲学系的总枢纽。本论对三自性的各别性质、相互关系、悟入的次第、方法和利益等问题,均较集中和较具体地作了说明。《三自性论》贯彻了‘唯识’为立场、‘辩证’为方法的特点。 本论另有金克木依梵文原本及二种藏文译本译出的异译。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塔子沟纪略

塔子沟纪略

辽宁地方志。清哈达清格纂。十二卷。作者号素斋,满族镶黄旗人。塔子沟,今约辽宁凌源、建昌、喀喇沁一带。乾隆三年(1738)设直隶厅。三十八年,哈达清格任通判时,就其见闻,参以旧档修成是志。约五万字。冠有一序,舆图一幅。 正文分建置、疆域、市镇、诸山、河道、古迹、寺庙、废城、土产、蚕事、艺文、附余十三门。考证山、水、镇、寺,并将蒙古名译为汉语。古碑字迹不辨者悉缺之,讹错者亦不改正,照录不更,颇具金石家良法。其载记于三座塔之东塔掘得石碑一通,其碑文对考证古柳城、兴中府的建置沿革颇有价值。有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辽海丛书》本。郝瑶甫《东北地方志考略》(1984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可供参考。

谰言长语

谰言长语

明代笔记。1卷。曹安撰。曹安字以宁,号蓼庄,松江(今属上海)人。正统九年(1444)举人,官安丘县教谕。该笔记前有成化二十二年(1486)曹安自序,说明写作缘起及其书内容:“予少游乡塾,见先生长者嘉言善行,即笔于楮,或于载籍中间见异人异事亦录之,长而奔走四方,所见居多,凡三四帙,因去滇南,道远难将,留于松,今不知何在。滇中重录所见闻者,携来武邑,及承乏安丘,老而弥勤。人皆哂之,予独不倦,暇日一一手录以备遗忘,率皆零碎之辞,何益于事,因名曰《谰言长语》。谰言,逸言也,长语,剩语也,何益于事,徒资达人君子一笑云。”书中多据自己的见闻,发明义理,因而议论经史,议论才学,议论诗文。但水平并不太高,恰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其论诗不中肯綮,所录诸诗,亦大抵不工,盖真德秀《文章正宗》、金履祥《濂洛风雅》之派。至于欲取皋陶赓歌、五子之歌、洪范及诗之三言五言七言体刻为一集,使人习之以复古,尤万不能行之事。”该笔记今存有《四库全书》本。

启真集

启真集

启真集,原题金峰山通玄子刘志渊撰,此人乃超然子王吉昌门徒,约为金元时人。原书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此书言内丹道法,上卷为诗,中卷为词,下卷为论文。书中征引张伯端、白玉蟾、马丹阳、丘长春之语,兼融全真道及南宗丹法,而近于全真道马丹阳。其说以识心见性为修炼首务,认为「不识此心,见此性者。是谓盲修瞎炼」。修持之要,唯在于正念实相,对景无心,解缚释累,惩忿窒欲,使心息相依,忘形养气、忘气养神,忘神养虚。「勘破万法皆空,诸相非实,一一妄缘,当体消亡,诸漏自尽。」其说有取于禅宗。

书法约言

书法约言

一卷。书论。清代宋曹撰。明末清初书法家。字彬臣,号射陵,今江苏盐城人。明崇祯时官中书。入清后隐居不仕,自谓遗民。工诗善书。所撰是书,不作浮词。全书有总论、答客问书法、论作字之始、论楷书、论行书、论草书各目。总论以“学书之当”开始,讲用笔时心、腕、手的作用,运笔的起止、缓急、虚实、轻重、映带、回环、转折、偏正、藏露、神形等。指出“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要有“字外之奇”。不作浮泛之词,至为扼要。接下去是“答客问书法”一篇,以答问形式发挥《笔阵图》及孙过庭《书谱》所言书法之意,行文则仿效俗传的《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治谱

治谱

政书。明余自强撰。十卷,续集一卷。自强字腔吾,官副邯御史。余不洋。凡涉及封建社会做官道德、 施政原则,人事交往、社会应酬等,一一论述,借以介绍当时官场状况和为官道理,摘抄现行政策、法令。初入官场者可赖此书了解社会,学会人情世故,免生差误,确保官运亨通。全书共有十门: 初选、到任,堂事、词讼、钱粮、人命,贼盗、狱囚、待人,杂事。 续集收宪约、 慎刑两篇,书名《祥刑要览》。正文卷五所收“一条鞭”是当时税制改革的重要史料。正续两集均不失为研究明末施坎、执法,官场应酬的必备参考书。右崇祯十年(1637)刻本和十二年刻本。

胜军化世百喻伽陀经

胜军化世百喻伽陀经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