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文宝禅师语录
作者:方山文宝方山文宝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安阳集
诗文别集。北宋韩琦(1008—1075)撰。五十卷。琦字稚圭, 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进枢密直学士。曾一次劾罢宰相、参政四人。与范仲淹共事兵戎,名重一时,朝廷倚重,时称“韩范”。嘉祐间为枢密使、宰相,历三朝后,出判相州、大名等地。曾屡次上疏反对王安石变法。封魏国公。是集目次、卷数与《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诸书著录均相符,盖即原本。含诗二十卷,记、序、杂文三卷,表状九卷,奏状四卷,书启、书状三卷、制词、册文二卷,祭文、挽辞、墓志九卷。其诗按体编排,计有诗七百三十余首。其文多关时政,如《论减省冗费》、《论西夏请和》、《论青苗》诸篇,词气典重,有垂绅正笏之风。吕祖谦《宋文编》亦有采录。其诗多不事雕镂,自然高雅,或随时抒兴,寄托遥深,或委婉萧散,自然风雅。如其罢相守北京时所作:“风定晚枝蝴蝶闹,雨匀春圃桔槔闲”,其在相位时所作《喜雨》中“须臾慰满三农望,却敛神功寂似无”等句,为时人称颂。江少虞、司马光、强至、吴师道等亦推重其诗。有明正德、万历刊本,《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竹谱
《竹谱》一卷,旧本题晋戴凯之撰。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云,凯之字庆预,武昌人。又引李淑《邯郸图书志》云,谓不知何代人。案《隋书·经籍志·谱系类》中有《竹谱》一卷,不著名氏。《旧唐书·经籍志》载入农家,始题戴凯之之名,然不著时代。左圭《百川学海》题曰晋人,而其字则曰庆豫。预、豫字近,未详孰是。其曰晋人,亦不知其何所本。然观其以仑韵年船,以邦韵同功,犹存古读,注中音训,皆引三苍。他所援引如虞豫《会稽典录》、常宽《蜀志》、徐广《杂记》、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郭璞《山海经注》、《尔雅注》,亦皆晋人之书,而《尚书》条簜既敷,犹用郑玄筱箭竹簜大竹之注。似在孔传未盛行以前。虽题为晋人别无显证,而李善注马融《长笛赋》已引其笼籦一条,段公路北户录引其{紂}必六十复亦六年一条,足证为唐以前书。惟《酉阳杂俎》称《竹谱》竹类三十九,今本乃七十馀种,稍为不符,疑《酉阳杂俎》传写误也。其书以四言韵语记竹之种类,而自为之注,文皆古雅,所引《黄图》一条,今本无之,与徐广注《史记》所引《黄图》均为今本不载者其事相类,亦足证作是书时黄图旧本犹未改修矣。旧本传刻颇多讹脱,如盖竹所生,大抵江东,上密防露,下疏来风,连亩接町,竦散冈潭六句,潭字於韵不协。虽风字据诗卫风有孚金切一读,於古音可以协潭,而东字则万无协理,似乎潭冈散竦四字误倒其文,以竦韵东风,犹刘琨诗之以叟韵璆,潘岳诗之以荷韵歌也。然诸本并同,难以臆改。凡斯之类,皆姑仍其旧焉。
宦海升沉录
又名《袁世凯》。章回小说。近代黄世仲著。二十二回。小说以袁世凯宦海升沉轨迹为主线,叙述了晚清诸多重大政治事件,揭露了当时官场的腐败。袁世凯出身于中兴功臣世家,承父荫投北洋大臣李鸿章,被荐为驻朝鲜商务委员。中日甲午战争后李鸿章下野,荣禄掌权,袁奉命在天津训练新军。康无谓(指康有为)、梁希誉(指梁启超)说动光绪帝变法,帝召袁令其效忠。袁密告荣禄,西太后发动政变,康梁东渡,六君子殉难。庚子事变起,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两宫西狩,袁以反义和团有功,升任北洋总督。满洲权贵阴嫉之,终使袁兵权旁落。光绪帝、西太后去世后,又被迫辞官回籍。本书侧重于从政治上暴露清政府腐败无能,揭露京师满汉权贵的劣迹及其内部争斗,“在当时的暴露官场小说里,是很优秀的”,“有其独特存在的价值,成为暴露官场小说另一倾向的代表”(阿英《晚清小说史》)。小说塑造袁世凯阴险狡诈、惯耍权术的奸雄形象,比较成功。有宣统元年(1909)香港实报馆排印本、1958年中华书局《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二卷》本、1988年湖南文艺出版社排印本。
新中国未来记
政治小说,五回,未完。梁启超著。初载《新小说》第一、二、三、七号,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十月至二十九年(1903)七月出版。后收入1936年出版的《饮冰室合集》,仅有前四回。虚构1962年举国同庆维新五十年大祝典之际,全国教育会长、文学大博士孔弘道登台演说中国近六十年史,勾勒《新中国未来记》蓝图,将维新事业归功于宪政党创立。由此回溯,叙述光绪壬寅年(1902)宪政党创始人黄克强、李去病赴欧求新学回国后,耳闻目睹外则列强侵凌,内则政治腐败,乃“发表政见,商榷国事”。后黄、李在归家奔丧途中,船阻香港,见外国水兵凌辱华人,便怒冲上去。故事就此中断,作者后终未续。“本书完全是反映当时维新派的政治主张之作”(《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一卷叙例》),艺术表现上“似说部非说部,似稗史非稗史,似论著非论著,不知成何种文体”(《新中国未来记·绪言》),但作为我国第一部政治小说,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关于小说理论的主张。初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连载于《新小说》。另有民国五年(1916)商务印书馆《小说零简》本、民国十四年中华书局《乙丑重编饮冰室文集》本(均四回)。五回通行本有1960年中华书局《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一卷》本、1984年台北广雅出版有限公司《晚清小说大系》本。
归田录
笔记。宋欧阳修(1007—1072)撰。二卷。修有《欧阳文忠公集》已著录。本书成于治平四年(1067),自序称:“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余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跋尾又称以李肇《国史补序》为法,“言报应,叙鬼神,述萝卜,近帷箔,悉去之;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诫,采风俗,助谈笑,则书之”。又以谓职非史官,掩恶扬善,不书人之过恶。共一百十五则,一万五千余字。因身居高位,熟知情况,故所记真宗、仁宗、英宗诸朝宫廷遗事、君臣际遇、朋党纷争以及职官、制度、文物等事,均有所依据,为历代治史者如李焘等著名史学家所征引。有关帝王文人轶事,如真宗好文、重器识,仁宗精飞白、性恭俭,杨亿性格刚劲寡合、与门人语笑喧哗而不妨构思,石曼卿磊落奇才,梅圣俞穷困,名闻宫中等,均可供治文学史参考。有《欧阳文忠公集》本,《稗海》本,《学津讨原》本等。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刊行李伟国点校本,与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合为一书。
孝经问
一卷。清毛奇龄(1623—1716)撰。该书是驳诘朱熹《孝经刊误》与吴澄《孝经定本》二书的。其体设为门人张燧问而奇龄答,共十条,一曰《孝经》非伪书,二曰今文古文无二本,三曰刘炫无伪造 《孝经》事,四曰 《孝经》分章所始,五曰朱氏分合经传无据,六曰经不宜删,七曰《孝经》言孝不是效,八曰朱氏、吴氏删经无优劣,九曰闲居侍坐,十曰朱氏极论改文之弊。第十条是论明人敢诟刘炫,不敢诟朱、吴。附及朱熹之尊二程,过于孔子,与所标之目不相应。概为门人所加,非奇龄自定,或失其本旨。宋儒解经以义理为主,若理有可据,经文亦可改之。此弊甚重。奇龄此书,“负气叫嚣,诚不免失之过当。而意主谨守旧文,不欲启变乱古经之习,其持论则不能谓之不正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该书有康熙中刊毛奇龄撰《西河合集》本,清王德瑛《今古文孝经汇刻》本,南菁书院本 《清经解续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