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

作者:法藏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

简称《法界无差别论疏》。佛典注疏。唐法藏撰。一卷。是古印度坚慧造、唐提云般若等译《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的注释书。设十门:教起所因、明藏所摄、显教分齐、教所被机、能诠教体、所诠宗趣、释论题目、造论缘起、传译由致、随文解释。在“显教分齐门”中,法藏认为:现今之圣教“通大小乘及诸权实,总有四宗”,此论与《起信论》、《宝性论》等同属第四宗,即“如来藏缘起宗”。在造论缘起门中,法藏认为:坚慧菩萨“造究竟一乘《宝性论》及《法界无差别论》等,皆于大乘捨权归实,显实究竟之说矣”。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猜你喜欢的书

闲人遐想录

闲人遐想录

作者是杰罗姆.克.杰罗姆,主要讲述了作者将日常生活中普遍、平常的话题,如吃喝、天气、服装、虚荣、恋爱等等做成文章,读来颇耐人寻味。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幽默文集。作者将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最平常的话题,如吃喝、天气、服装、虚荣、恋爱等等做成文章,读来颇耐人寻味。我国三十年代著名散文作家梁遇春曾这样评价此书:集里所说的都是拉闲扯散、瞎三道四的废话,可是自带有幽默的深味,好似对于人生有比一般人更微妙的认识同玩味。

唐会要

唐会要

宋王溥撰。100卷。原本残缺,佚失第7—10卷,清别本有补亡4卷,作者不详,《四库全书》据以录补,仍加注明,以示区别,通行刊本以武英殿聚珍本为佳,后来的刻本皆以此为底本。记述唐代各项制度的沿革变迁。会要为史书体裁之一,属典志体断代史范畴。唐苏冕始创,撰会要40卷,记述唐高祖至德宗9朝事。 唐大中时,崔铉等奉诏续修40 卷。宋初王溥重加整理,并补收唐末史事,编纂成《新编唐会要》,后合称为《唐会要》。内容体例与《通典》相近,其中有新旧《唐书》所不载的史实。全书分为帝系、礼、乐、学校、宗教、选举、职官、民政、封建、历数、灾异、刑法、食货、舆服、外国等15类。王溥以后,以会要体撰史者渐多,至清代,各代会要均有编撰。此书,清代以前无刻本,传钞本脱误甚多。清开四库馆,经整理补充。通行以清武英本为最佳。有商务印书馆《国学丛书》本。1955年中华书局重印。

日讲易经解义 [四库本]

日讲易经解义 [四库本]

清牛钮等撰。十八卷。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内府刊本。此书系牛钮等奉敕而撰,为御前侍讲所用之本。书前有康熙所制《序》一篇,谓“以经学为治法”,已括此书宗旨。是书采宋以来奏进讲义体例。其书反对拘泥章句,株守一偶,“推奇偶者言天而不言人,阐义理者言心不言事”,提出“以经学为治法”之说(康熙)。康熙于《易》喜朱熹之学,于是以朱熹《周易本义》为主体,参择诸家之说足以阐发《本义》者撰为此书,以为经筵讲读之用。

天然居士怀净土诗

天然居士怀净土诗

前有叙文五篇;诗文首以警策四众为冠,终则劝以禅净兼修。分怀净土诗、十六观门、九品往生、儒释一贯、禅净兼修五部分,共一四九首。超机在跋文中评此诗‘句句浊世之津梁,行行迷途之宝筏,片言只字皆从本性中流出,吐尽诸佛肝肠,竭尽历祖心髓,实为儒门之道眼、释氏之法幢。’书后另附有跋文三篇、净土题词、天然小传。

菩萨修行四法经

菩萨修行四法经

一卷,唐地婆诃罗译。与佛说大乘四法经义同而文稍异。

德光太子经

德光太子经

亦称《赖吒和罗所问德光太子经》、《赖吒和罗所问光德太子经》、《光德太子经》、《赖吒和罗经》等。佛教经典。西晋竺法护译。一卷。经中叙述赖吒和罗向佛叩问菩萨行法,佛从正反两个方面宣说诸种四事法,并宣说德光太子本生故事。说菩萨七种四法,五种四非法,次说往古吉义佛时,德光太子远离放逸,见佛供养,护佛法藏事。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