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概论
作者:熊十力猜你喜欢的书
拿破仑文选
记述拿破仑执政前军事活动和对若干军事著作评论观点的文集。主要内容是拿破仑在晚年被囚禁时口述的笔录。由后人收集、编辑成书。中译本据苏联国防部军事出版社1956年俄文版翻译,俄文本译自法文原版。原书为1卷本。中译本分上下两卷,共60万字,由商务印书馆于1982年作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出版。译者陈太先,校者胡平。拿破仑一世(Napoleon Ⅰ1769—1821),即拿破仑·波拿巴,法国统帅,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法国皇帝。出身于破落贵族家庭,少年时即入军事学校。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成为参加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极少数军官之一。在镇压王党叛乱时表现果敢,取得重要兵权。后统兵作战,指挥了一系列战争,功绩卓著,威望日隆,成为法国的执政和皇帝。1814年兵败退位,被放逐于厄尔巴岛。1815年恢复短期统治,又失败,再次退位。1821年死于流放地圣赫勒拿岛。本书详细记述了拿破仑所参加和指挥的1793年围攻土伦的战斗、1796—1797年对意大利的战争、1798—1799年远征埃及和叙利亚的战争,以及他在这些战争中向士兵发表的讲话、命令,他对交战国开展的错综复杂的外交斗争等等;收录了他对若米尼等人军事专著所作的几十条评论和批语。这些回忆录和评论、批语,体现了拿破仑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军事指挥艺术,反映了他的建军思想和作战原则,对于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是研究拿破仑军事思想的重要资料。
曲江集
二十卷。唐张九龄撰。张九龄名又作张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人,景龙进士,诗人,政治家,官至唐大臣。为官廉洁,且风度潇洒,对事敏感,他不避权要,直言上书,劝姚崇应该用人唯贤而不以私情。其诗除少量应制之作外,尽为五言。其五古多兴寄之作,诗风朴质遒劲,善于抒情,情意深长,韵味隽永。在开元诗坛影响很大。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一)中评张九龄的诗云:“唐初五言古诗渐趋于律,风格未进,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诗品乃醇。”王维把他看作哲人典范。僧皎然评其诗曰:“诗歌据上游”(《唐诗纪事》卷一五)。明人胡震亨明确提出:“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曲江集》全称《曲江张先生文集》,是一部相当丰富、完整的诗文集。其中诗、赋共五卷,敕、书十一卷,碑、铭四卷,诗二百一十三首,赋六篇。张九龄的诗多发自胸臆,情意真切,没有雕饰,这与唐代早期李峤、沈、宋的诗风大不相同,可是他的清新的诗风,最初未被人所赏识,如张说虽着重文才,却指责张九龄文章缺少富艳的藻饰。这正是张九龄高出诸人之处。“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唐音癸签》卷九)明人胡震亨对张九龄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影响给予了确切的评价。有明万历十二年 (1584)《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十二卷本,附录一卷,清雍正十年(1732)张世纲校刊十二卷本,附伪托张九龄著 《千秋金鉴录》五卷和附录一卷。
书指
二卷。书论。明代汤临初撰。临初生平事迹未详。此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分十二则,下卷分十一则。其内容大体是尊崇晋、唐书法,元代推崇赵孟頫一家,认为宋人评书多不可据,对苏东坡、黄山谷,米芾的评书多有指谪。崇尚书法古朴自然: “书贵质不贵工,贵淡不贵艳,贵自然不贵作意。质非鄙拙之谓也。”“字有自然之形,笔有自然之势,顺笔之势则字形成,尽笔之势则字法妙,不假安排,目前皆具。钟、张以来惟右军以超悟得之,故行草楷则种种入神。”“学书而不穷篆隶,则必不知用笔之方;用笔而不师古人,则必不臻神理之致。”对执笔、运笔、笔意、王右军笔势特点,对骨法、肉法、大小字法等都有深刻论述,如论骨法、肉法云: “字本无分骨肉,自《笔阵图》传,后世乃屑屑为言。不知骨生于笔,肉成于墨,笔墨不可相离。骨肉何所分别?人多不悟作书之法,乃留意于枯槁生硬以示骨,效丑于浓重臃肿以见肉,二者不可得兼并其一体而失之。不知古人之书轻重得宜,肥瘦合度,则意态流畅,精神飞动,众妙具焉。何骨何肉之分也?”对赵孟頫、怀素、程邈之书也有精确评论。有明刊本、《六艺之一录》本。
太上感应篇译注
宋代李昌龄撰。一卷。全文1200字,以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极,如影随形”十六字为纲, 叙述行善积德与长生多福的关系。列举20多条善行和 100多条恶行作为趋善避恶的准绳。并说人体中有“三尸” 神专司人过,随时记录人的恶行,于每月庚申日上白天曹、 下讼地府,由此定夺人的寿夭祸福。它将道教的方术和戒 律贯穿于道德修养之中,由神来对人作道德上的善恶评 判,要求人从一念处下工夫。全篇主要宣扬天人感应,因 果报应思想,熔儒、释、道三教思想于一炉。此书问世以 后,受到历代统治者欢迎,在社会上广泛流布。
居士分灯录
凡二卷。明代朱时恩辑。书成于崇祯五年(1632)。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七册。此书仿效缁门之传灯录,辑录在家信众参禅办道之事缘。包括西土之维摩居士,唐代之傅大士、庞居士、韩愈、吕岩真人,宋代之苏东坡、朱熹,及明代之宋濂等,计有一一○人。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梵名Mukhadas/aikavidya^ -mantra-hr!daya 。全一卷。北周耶舍崛多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略称十一面神咒经、十一面经。与玄奘所译十一面神咒心经为同本异译。乃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及其咒法。佛一时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时,观世音菩萨在会中,为除灭一切众生之忧恼、病苦、障难、灾怪、恶梦等,而说十一面观世音之心咒。次载持诵此咒之功德,复说七种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