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义极略私记

作者:佚名
四分义极略私记

日本学者忠算所撰的一部佛教律学著作,全书共两卷。该书以佛教律宗重要典籍《四分律》为核心研究对象,聚焦于律典中的义理阐释,旨在以简洁明了的方式梳理《四分律》的核心思想与实践要旨。​ 作为一部 “私记” 性质的著作,其内容多体现作者个人对《四分律》的研习心得与独到见解,既包含对律典条文的精准解读,也融入了对律学实践中疑难问题的辨析。书中紧扣 “义理” 展开论述,略去了繁复的考证细节,更注重对律宗核心精神的提炼,为研习者提供了一条理解《四分律》义理体系的便捷路径。

猜你喜欢的书

校雠通义

校雠通义

内篇三卷,外篇一卷。清章学诚撰。章学诚(1738-1801),原名文斅,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此书成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系在其自着《和州志》、《艺文志序例》基础上,仿宋人郑樵(1104-1162)《通志·校雠略》而成。原题《续通志·校雠略》,后手稿被盗,又重定为三卷。卷一含原道、宗刘、互着、别裁、辨嫌名、补郑、校雠修理、着录残逸、藏书等九篇,阐述目录学之宗旨,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指导性原则以及“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的重要方法。卷二为补校《汉书·艺文志》、郑樵误校《汉志》、焦竑误校《汉志》等三篇,主要是训核郑、焦二氏之误谬。卷三为《汉书·艺文志》自六艺至方技六篇,分析《汉志》得失。外篇收序跋及文史杂论二十一篇,在目录编制方面创立“互着”、“别裁”二法,主张图书分类应该与学术发展相互适应,不愧是集我国古代校雠学大成的严谨着述。另外章氏还强调编制专科目录的重要性,要求改革传统目录学体系,树立目录应该以为学术研究提供服务为主的观点。有清光绪三年(1877)章氏贵阳刊本、《章氏遗书》本、《粤雅堂丛书》本、嘉业堂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1956年古籍出版社校点本。

小说论

小说论

文艺理论。郁达夫著。1926年1月上海光华书局出版,后曾多次再版。1925年,郁达夫曾在武汉大学讲授文学课程,《小说论》便是他当时的文艺学讲义之一。全书共有六章:第一章,现代的小说; 第二章,现代的小说渊源;第三章,小说的目的;第四章,小说的结构;第五章,小说的人物; 第六章,小说的背景。郁达夫认为,“小说的生命,是在小说中事实的逼真。”艺术来自生活,但又是生活的升华。他说:“艺术所表现的,不过是把日常的人生,加以蒸馏作用,由作者的灵敏的眼光从芜杂的材料中采出来的一种人生的精彩而已。”“小说在艺术上有价值,可以以真和美的两条件来决定。”郁达夫特别重视感情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小说与科学哲学,在真理的追求这一点是同的,其不同之点,是在表现的方法。哲学科学的表现,重在理智,所用的都是抽象的论证。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所用的都是具体的描写。”郁达夫特别强调要塑造典型人物,他认为人物是“小说中最重要的要素”,而作品中的人物,“大抵是典型的人物,所以较之实际社会的人物更为有趣。这‘典型的’Typi-cal三字,在小说的人物创造上,最要留意”。此外,他还研究了小说的内容与形式,对艺术结构、人物刻画、背景描绘等方面,也都陈述了自己的意见。郁达夫的《小说论》,有许多精辟见解,同时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虽然强调小说的真、善、美三者不可割裂的关系,但同时对“善”的要素又有所忽视。他说:“至于社会的价值,及伦理的价值,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尽可以不管。不过事实上凡真的美的作品,它的社会价值,也一定是高的。”郁达夫受到过多种文艺思潮的影响,其小说理论也相当芜杂。

太清玉碑子

太清玉碑子

《太清玉碑子》,道家丹道典籍。原书不分卷,不著撰人姓氏,亦不著时代,但《宋史·艺文志·神仙》与《通志·艺文略·道家》均已著录,唯《宋史·艺文志》注:“葛洪与郑思远问答。”另外书中尚引用《阴符经》语,如第十页有“黄帝阴符云(并非阴符经原文):同师者受闭在于金口金柜,千金不传,万不失一”云云。是知此书当出于唐宋间。 该书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记葛洪与郑思远关于道术存身与金石炼丹的问答。首论全神延形之道,认为“阳精魂立,阴精魄成,两精相薄,而生神明,神以形用,形以神生”,阐述形神之间关系,并且“神以道全,形以术延”,强调可以通过修道以全神,术数以延形。次论道术之旨,认为“道隐无名,术彰有实”,道成则神全,术行则身存,只要修成道术,就可以全神存身而不老。而术则包括导引胎息,御女还精,饵丹在身。末论存身之法,炼丹之道,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金一石之谓丹”。石“乘阳而热”,金“乘阴而寒”,使金石相合,阴阳得中,则金精石液,合炼成丹,饵之即可强筋坚骨,起厄度世。这仍然指的是金石大丹,与汉晋丹家坚信金石可以不朽的思路是一致的,符合葛洪《抱朴子》之旨。 此书后半部分载炼金精石液,炼铅汞成丹之歌诀。计有《瑶瓶歌》《太上诀傅天师》《太清经口诀》《阴长生歌》《龙虎诀》《五金歌》《大还丹歌》等。或言内丹,或言外丹,其言颇多可采,并可熟知炼师借外丹言内丹之隐诀。不过念念不忘欲求长生,仍需炼得金液大还丹,否则大道难成。 全书于药物、鼎器、一切烧炼之诀要皆详加诠释,确为丹道典籍。读之,不仅可进一步了解汉晋丹家思想,而且对气功养生、道家房中之术,以及炼制外丹所用石药都有较深入的体会。其中有关金液大还丹部分,对古代化学史的研究也有相当价值。

缘情手鉴诗格

缘情手鉴诗格

诗格著作。唐李洪宣撰。李洪宣,晚唐人,生平不详。《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录为“樵人李宏宣撰”,又云:“未详何人,当在五代前。”书中所引诗例为方干、杜牧之作。方干卒于咸通末年,该书当成于此后。书中内容简略,无突出见解。“诗有五不得”言作诗避忌,乃袭自皎然《诗式》中之“诗有六迷”。此外,如所谓“束散法”、“审对法”、“自然对格”者,皆论作诗方法。有《吟窗杂录》、《诗法统宗》及《诗学指南》本,又有《全唐五代诗格校考》整理本。

迦楼罗及诸天密言经

迦楼罗及诸天密言经

迦楼罗及诸天密言经,一卷,唐般若力译,尾题迦楼罗王持念经,日本兴然题记,一二七八。

起信论义疏

起信论义疏

凡二卷。又称起信论义疏。隋代昙延撰。收于卍续藏第七十一册。为大乘起信论之注疏,现今之流传本仅余卷上,其卷下内容与新罗元晓之海东疏相同,故卍续藏仅收录其卷上。内容分为三门:(一)辨大意,(二)解题号,(三)入文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