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
作者:佐伯旭雅章节列表
升序↑- 正四位山冈铁太郎书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序
- 刻冠导俱舍论序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一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三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四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五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六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七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八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九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十
- 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十一
- 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十二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十三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十四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十五
- 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十六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十七
- 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十八
- 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十九
- 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
- 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一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二
- 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三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四
- 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五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六
- 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七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八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九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三十
佐伯旭雅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疑点
一个雨夜,一对新婚夫妇驾驶着失控的轿车冲进了大海,丈夫溺亡,妻子球磨子死里逃生。此事迅速被媒体引爆,人们怀疑球磨子为了获取高额的人身保险而谋杀丈夫。据悉这个女人十分貌美,性情凶恶,曾涉嫌欺诈、恐吓、故意伤害,前科累累。真相似乎确凿无疑,球磨子却坚称自己无罪。于是,舆论与司法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湛然居士文集
亦称《湛然居士集》。诗文别集。元耶律楚材撰。楚材号湛然居士,故以名集。十四卷。以诗为主,仅第八、十三、十四卷收有书序碑记。书中有关西域诗六十余首,为扈从元太祖西征时所作。有《四部丛刊》影元抄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编次殊无体例,疑传写者乱之”。书中有扈从成吉思汗西征时所作诗60余首,对研究其时西域情况和成吉思汗西征之事,具有参考价值。有《四部丛刊》影元钞本、《渐西村舍》本、中华书局版谢方点校本等。
文子
先秦道家著作。曾被疑为伪书,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村西汉墓中发现有竹书《文子》,部分内容与今本相同,从而证明它确为先秦古籍。其作者旧题周辛计然,一说是老子弟子,字文子;一说为越国范蠡师。从今本内容看,当是战国末年道家门徒为阐扬老子而作。书中提到的孔子、平王、文子问老子等,当系作者虚拟。今本12篇,皆有标题,每篇由若干段组成。每段先举“老子曰”,然后是作者的发挥,体例与《韩非子·解老》相近。所引老子言,有的见于今本《老子》,多数不知出处,未必皆属老子。全书思想以道家为主,而又杂取儒墨名法,故被称为“驳书”。汉初《淮南子》曾大量引用,唐代与《老子》并重,改名为《通玄真经》。其文章结构完整,语言流畅,洋洋洒洒,间或有韵。其中《上德》篇是格言谚语专辑。今传片本有唐人徐灵府(默希子)《通玄真经注》12卷,元人杜道坚《文子缵义》12卷。
残冬
茅盾著。《农村三部曲》之三。发表于1933年《文学》1卷1号。写农民在秋收以后又遭到地主官僚的压迫,生活濒于绝境,终于要求改革社会,纷纷起来抗争的故事。黄道士胡诌“真命天子”出世,他在屋里供着三个“草人儿”,又弄出十一岁的孩子,充当“真命天子”。由于农民迫切要求改革现实,不少人信以为真,幻想“真命天子”能够解除他们的苦难生活。地主武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把那个“真命天子”抓走,引起了一部分农民的忧乱。这时以多多头和陆福庆为首的贫苦农民,早已组织起来,他们从地主武装手中夺得武器,并向群众揭穿了所谓“真命天子”的迷信把戏,教育农民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这时,起初不理解孙子的老通宝,在临终前承认多多头所走的道路是“对的”。小说从多多头等人的抗争经历,揭示了过去贫苦农民展开吃大户的经济斗争,并不能解除困境,只有组织起来开展农村武装斗争,才是真正的出路。但作品所揭示的农民武装斗争还处于自发的阶段。
东坡生活
胡怀琛著。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11月版。《生活丛书》之一。此书共11章,描写东坡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家庭生活、政治生活、贬谪生活、文艺生活、闲适生活、豪放生活、恋爱生活、慈爱生活、诙谐生活,书后附东坡别号表、东坡著述表和苏门弟子表。在《东坡的文艺生活》、《东坡的闲适生活》、《东坡的豪放生活》及《东坡的恋爱生活》里,曾分别叙及他的豪放词、婉约词和闲适词,并联系其人品来论其词品,文笔生动、别具风致。
小腆纪年附考
编年纪事体的南明史。清人徐鼒撰。本书初刻于咸丰十一年 (1861),光绪四年(1878)北京龙威阁再刊,光绪十一年 (1886)又有日本中国使馆的铅印本行世。1957年,中华书局以咸丰初刻本为底本,参校光绪年间的两次刻本,作了一些技术方面的处理,改正了原书避清帝名讳以及满族的字。在原书以干支纪日之下,注以阴历日期,附以公元。书前有校点凡例,次为作者自叙,卷终附录参校者林鹗、谢宗善、宋光伯、汪达利的跋语。起崇祯十七年(1644),迄永历三十七年(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咸丰十一年(1861)成书。徐氏参考南明史书六十二种,并搜集各省府县志及各家诗文集中有关资料,不局限于一时一地,凡传闻互异者,皆作附考,记于正文之下。有须发明者,则系以论断。对李自成攻克北京事记载颇详,约占全书五分之一,对永历及台湾郑氏事记载较少,仅占全书二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