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歌浅释
作者:元音老人
元音老人对大愚法师《解脱歌》的浅释,是一部助力修行者领悟佛法要旨与证道境界的经典解读。《解脱歌》由大愚法师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创作,因原典文意含蓄,法师将永嘉禅师的核心思想、宏德上人的注解与自身见解相融,以更明晰的表述阐释修法用功之法与证道程序,为修行者铺路。 浅释核心围绕佛法根本义理展开:佛性本是不真不假、不来不去、无任何相状的清净本体,真妄、罪福等相对二法皆空无性,皆由妄心造作而成,不应执着。烦恼的本质源于正觉本性,如波浪不离水体,息下烦恼便能恢复菩提本性,无需刻意寻求罪福之相。 修行方法上,浅释强调 “心无所住” 的真谛 —— 空并非虚无,而是在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中保持内心空明,不被外境与念头牵引。修行者需以般若智慧斩断执念,不执着于名誉富贵、妻财子禄等虚幻之物,不偏空、不偏有,对赞誉诽谤皆平等视之。 而觉悟后的境界,是悟透 “性空缘起” 的真理,明白万物由因缘而生、无固定自性,从而挣脱 “无绳自缚” 的执念,获得难以言表的自在快乐,达到潇洒豁达、“大摇大摆大休息” 的证道状态。整部浅释以通俗阐释深妙佛理,为修行者指明了 “识本性、除执着、勤观照” 的修行路径。
猜你喜欢的书
龟巢稿
元代诗文别集。谢应芳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龟巢稿》版本较多,而且卷数也不一致,有17卷、15卷、20卷、10卷等版本,另有选本《龟巢摘稿》3卷。以17卷本较常见,《四库全书》底本也是17卷本。17卷本卷首有张绅序。卷1为赋,卷2—5为诗(未类编),卷6为记,卷7为启,卷8为启、札、状、笺、表,卷9为序,卷10为疏,卷11为书,卷12为词,卷13为行状、志、铭、赞、箴,卷14为题跋、传、说、论、辨、文、杂著,卷15为祭文、哀辞,卷16—17又为诗。《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本集“编次颇为无绪,疑后人传写乱其旧第。抑或本为前集十二卷,后集五卷,一则先诗而后文,一则先文而后诗,传写误并为一集,故参错如是也。”但20卷本编次则较为合理。20卷本卷首为明洪武十二年(1379)余诠序,卢熊序。卷1为赋,卷2—10为诗,卷11为词,卷12为书,卷13为疏,卷14为序,卷15为记,卷16—17为启,卷18为题跋、说、杂著,卷19为行状、铭、赞、箴,卷20为祭文。近人傅增湘认为,20卷本可能是清初人重编之本。谢应芳的诗洁雅可诵,他的文章则多为应酬之作,缺乏特色。
羯鼓录
唐南卓撰。一卷。卓字昭嗣。进士出身。初授拾遗,大中时任黔南经略使。是编分前后二条,前录叙述羯鼓源流、形状,开元天宝时羯鼓五事, 广德时一事。成书于大中二年(848)。后录载崔铉说宋璟知音事,并载诸宫曲名、佛曲、食曲等调名,共一百二十八曲名。全篇约三千字。成书于大中四年。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版本较多,主要有《续百川学海》、《宝颜堂秘笈》、《说郛》 (宛委山堂本)、《五朝小说》、《四库全书》、《唐人说荟》、《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还冤志
原称《冤魂志》,亦名《还冤记》、《还魂记》,别称《冤报记》、《北齐还冤志》等。隋颜之推撰。原三卷。今本一卷,三十六条。取材于经史纪事,兼及当代事件传闻,历叙西周至隋人物与世事片断,皆以冤屈鬼魂复仇或为恶者受惩为结局。旨在扬善抑恶,阐扬戒杀好生,因果报应之说。历代史志均有著录。《崇文总目》小说家作 《还冤志》三卷,《文献通考》、《直斋书录解题》作 《北齐还冤志》,殆因旧本之首题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遂误以冠于书名之上。《太平广记》引作 《还冤记》。《还冤记》、《冤魂志》、《还冤志》实即一书,今本均为一卷。
白话明史
《明史》,记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清朝顺治二年(1645)曾敕修《明史》,未成而罢。康熙十八年(1679)再开史馆,徐元文、徐乾学、王鸿绪先后任总纂,聘万斯同审定。成书三百十卷,即今署名王鸿绪之《明史稿》。此书为《明史》白话文。
景川和尚语录
凡二卷。全称本如实性禅师景川和尚语录。又作景川录、大龟录。日本临济宗僧景川宗隆(1425~1500)撰,古文校正,日本宝历八年(1758)刊行。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册。辑录景川宗隆于兴云寺、大德寺、妙心寺、瑞泉寺、龙安寺等十三会之开堂、上堂、小参、示众、拈香法语,以及偈颂、道号、真赞、佛事、送亡、行状、附录等。
人本欲生经
亦称《佛说人本欲生经》。佛教经典。东汉安世高译(或作“似安世高译”)。一卷。内杂有晋道安释。其内容与《中阿含》卷二四《大因经》相同。谓“本者,痴也;欲者,爱也;生者,生死也”。中心内容是论说人的本原,为中国佛教“原人论”说最早的经典依据。其中以“十二因缘”中的“无明”、“爱”与“生”概括生死轮回的基础教理。异译本有宋咸平四年(1001)施护译《大生义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