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
作者:蔡邕
东汉蔡邕撰。2卷。今天的通行本不分卷。《四库全书》把此书归入子部杂家类。记汉代制度礼文车服及诸帝世次,兼及前代礼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八说,此书是“考证家之渊薮”。书中颇多涉及文体的解说。今摘录如下:“(汉天子)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策书,策者,简也。《礼》曰:‘不满百文,不书于策’。”“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诏三公,赦令赎令之属也。”“诏书者,诏诰也,有三品,其文曰告某官,官如故事,是为诏书。”“戒书,戒敕剌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敕文曰有诏敕某官,是为戒敕也。”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 四曰驳议。章者需头,称稽首上书,谢恩陈事诣阙通者也。奏者亦需头,其京师官但言稽首,下言稽首以闻。……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左方下附曰某官某臣甲上文。……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戆议异。其非驳议,不言议异。其合于上意者,文报曰某官某甲议可。”这里所说,虽指汉制,其实亦是以后各朝遵循的某些文体的写作格式。
猜你喜欢的书
文编
文集。明唐顺之辑。六十四卷。顺之有《荆川先生文集》已著录。是集嘉靖三十五年(1556)成书,收辑由周至宋之文,分体排纂,以论文为主,全集凡八十三万六千余字,卷首有唐顺之原序及目录,正文含制策、对、谏疏、论疏、疏、疏请、疏议、封事、表、奏各一卷,上书三卷,说一卷,剳子三卷,状三卷,论十三卷,年表论断、论断各一卷,议一卷,杂著四卷,策四卷,辞命一卷。书五卷,啓、状一卷,序三卷,记三卷,神道碑、碑铭各一卷,墓志铭三卷,墓表、传一卷,行状、祭文一卷。此本收录汉书之《董仲舒对贤良策》、左传《宫之奇谏假道》、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王安石《论馆职劄子》、苏轼《策略》、韩愈《赠太傅董公行状》等文。顺之为唐宋派代表,主张师法唐宋,且“文从字顺。”既推崇三代、两汉文学传统,也肯定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故在此编中,既选《左传》、《国语》、《史记》等秦汉文,亦选大量唐宋文,特别是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轼等八大家之文,并从此逐步确立了“唐宋八大家”之历史地位。然《四库全书总目》亦指摘其“以庄、韩、孙子诸篇入之论中,为强立名目。又不录《史记》、《汉书》列传而独取《后汉书》黄宪传,冠诸传之上。进退亦多失据。”有《四库全书》本。
谈美书简
当代美学论集。朱光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这是一本关于美学的通俗小册子,收录了作者的10多篇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对怎样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美与美感等问题,作了较为通俗而详细的阐释,提出并论述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对于研究美学极端重要;研究美学,就必须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虽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写过一部美学或文艺理论专著,但马克思主义有完整的美学体系,并且这个体系比起过去任何美学大师所构成的任何体系都更宏大,更完整,而且有更结实的物质基础和历史发展的线索。作者坚持在他的美学理论专著中论述过的观点,即认为美要有一个客观对象,但美是价值,就离不开评价者和欣赏者。离开人这个主体,就谈不上美和美感。作者还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观,分析了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等问题。这本小册子中的文章用的都是书信体,文笔亲切自然,论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学习与研究美学,了解作者美学思想的一本入门读物。
直斋书录解题
目录著作。陈振孙撰。宋、元有刻本和抄本行世,到清初56卷之全本已不可见,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重编为22卷,刻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中。乾隆四十一年(1776)至四十三年(1778),卢文弨据秀水朱氏曝书亭抄本、元抄残本、《文献通考·经籍考》等加以校订,辑成《(新订)直斋书录解题》56卷,现存上海图书馆,缺8—16卷。今人徐小蛮、顾美华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为底本,参考元抄残本、卢校本和《文献通考·经籍考》,校点标注,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陈振孙,字伯玉,号直斋,宋代浙江安吉人,嘉定末年任江西南城县官,理宗宝庆、绍定年间做兴化军通判(在福建莆田)。端平三年(1236)以朝散大夫知台州。嘉熙元年(1237)改知嘉兴府。后任临安国子监司业,历官某部侍郎、宝章阁待制。淳祐九年(1249)致仕,赠光禄大夫。官福建莆田时,曾传抄当地郑樵诸家的藏书,得5万余卷,仿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体例撰成本书。收书共3039种,每书著录其卷数和著者姓名,并写成提要,评论得失。考证较详。分类排列,虽未标出经、史、子、集四部之名,实则按四部序列。前10类属经部,次16类属史部,再次20类属子部,后7类属集部,共53类。本书与晃公武的《郡斋读书志》,被后人誉为宋代私家目录的双璧。由于著录丰富,其中不少书籍早已失传,本书是考查宋以前古籍的依据,所以《四库全书总目》说:“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核其异同,亦考证之所必资,不可废也。”这个评价是极其公允的。
周易图书质疑
清赵继序撰。二十四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说《易》,多取卦变,兼采汉、宋之学;其辨河图、洛书,不主陈抟、邵雍之说。原本不分卷,《四库全书》馆臣为厘定二十四卷。《提要》指出:“其书以象数言《易》,而不主陈、邵河洛之说,谓作图者本于《易》,而反谓作《易》者本于图。盖因钱义方之说而畅之。全书不分卷数。首为古经十二篇。次逐节诠释经义而不载经文,但标卦爻,用汉儒经传别行之例。次为图三十有二,各系以说,而终以《大衍象数考考》、《春秋传论易考》、《易通历数》、《周易考异》、《卦爻类象》。
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
了然法师著,学人游有维编订刊行。启请三宝,先明宗旨,缘起第一,譬喻第二,经证第三,破偏第四,遵佛第五,因心第六,果觉第七,仗佛第八,显真第九,辟伪第十。
菩提道次第广论
又名《菩提道次第论》,藏传佛教论书。中国宗喀巴著。宗喀巴,青海湟中人,16岁时赴西藏学习佛法,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本论完成于明朝建文四年(1402),共24卷,作者以《菩提道灯论》的内容为基础,以下士、中士、上士的“三士道”为修行实践的渐进次第,以出离心、菩提心、中观正见为解脱的要道,详细地论述了解脱及修行次第的问题。作者认为“下士道”是修行佛法的开始,可使人弃恶扬善,修行世间善法,对“下士”说明三界轮回生死之理,可引发其“出离心”,使之入“中士道”。“中士道”太厌离三界生死,追求个人解脱,对“中士”说明救度他人利乐众生之理,可引发“中士”的“菩提心”,使之入“上士道”。“上士”则要不断研习,寻求“中观正见”,由此而斩断烦恼,道济众生,涅槃成佛。此外,作者强调了恪守戒律的重要性。本论标志着宗喀巴佛学思想的成熟,在西藏地区流传极广,先后有多种注本问世,对藏传佛教影响重大。明永乐十三年(1415)宗喀巴曾将此论括其精要,撰成《菩提道次第略论》。汉译本由法曾译,1936年重庆汉藏教理院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