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博编

作者:叶权
贤博编

明叶权撰。一卷。书成于万历年间。本书主要记述作者游历吴越、燕赵、福建、广东等地时的所见所闻及师友所胪述。内容广博,举凡民情、官场、风土、外贸等多有涉及。其中亦有科举应试、捐纳监生为官,以及进士、状元入仕之刚正的记载。如富家监生拜县丞,杭州太守娄志德,乡会试考官以题目坐讥讪得罪,上虞进士叶经自称出寿昌等。有万历黄应台刻本。今有中华书局校勘本。

叶权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多收了三五斗

多收了三五斗

短篇小说集。叶圣陶著。红色经典文艺作品,曾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其中蕴涵的主流价值、精神实质,在革命战争年代给人以力量和勇气,在和平建设时期给人以激励和鼓舞。《多收了三五斗》为题,由北京大学教授、叶圣陶研究专家商金林提供篇目建议,共纳入《夜》《赤着的脚》《冥世别》《某城纪事》《某镇纪事》《多收了三五斗》《我们的骄傲》《皮包》《邻舍吴老先生》《辞职》《春联儿》11篇富有时代意义和革命色彩的短篇小说作品,为“红色经典”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秦记

三秦记

区域志。东汉辛氏撰。存一卷。辛氏本汉代陇西大姓。此书记事不及魏晋, 自《三辅黄图》、 《水经注》至《齐民要术》、 《荆楚岁时记》等多引用其书。至隋唐已佚。王谟从上述四书并《后汉书》注、 《史记》正义、 《文选》注、《艺文类聚》、 《初学记》、 《路史》注等十六部古籍中辑为1卷。内容包括秦汉时期关中山川、都邑、宫室故事,不及魏晋,当为汉人所作,多述灵怪之事,是研究汉代长安地理环境、风俗人情、迷信怪异的第一手资料。魏晋六朝的著述多所征引。原书于唐以后佚亡。

二老堂杂志

二老堂杂志

宋代笔记。5卷。周必著 。周必大学问博洽、熟于掌故,著述甚伙。此书前4卷为札记随笔,考证名物故事,典章制度,间及当朝逸事,丛残琐语。以其用力不多,殊乏可采。卷5为周必大所作游记数篇,乃从附载之例。《郑堂读书记》卷五六著录。本书内容较杂,大抵卷一谈经史、卷二卷三记宋代典章制度与君臣言行,卷四为琐谈,辨字、记梦、物候、医方杂见其中,卷五为游记,诸如《记昆山登览》、《记金陵登览》、《记西湖登览》,写景状物记胜抒情

滹南诗话

滹南诗话

诗话。金王若虚撰。三卷。若虚有《滹南遗老集》已著录。此编推崇杜甫、白居易与苏轼,反对黄庭坚与江西诗派。主张诗歌创作当“以意为之主,字句为之役”,即以思想内容为主,语言形式为辅。强调“哀乐之真,发乎性情”,即以真情为重,反对“经营过深,雕琢过甚”推崇杜甫、白居易、苏轼,反对黄庭坚“夺胎换骨”, “点铁成金”之说,认为不过是“剽窃之黠者耳”。这些观点都有可取之处。近人丁福保收入所辑《历代诗话续编》

日讲春秋解义

日讲春秋解义

六十四卷。此书为康熙皇帝经筵旧稿。由着名宋学家,康熙经学老师李光地主持编定,雍正时由大臣张廷玉、方苞修订定稿,乾隆三年(1738)锓版。宋代由于重《春秋》之慎赏罚、当功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之用,特别重视《春秋》一书,治《春秋》者甚众,据《宋史·艺文志》所着录的《春秋》学专着即有二百四十部左右。其中亦有经筵讲义,如王葆《春秋讲义》、张九成《春秋讲义》、戴溪《春秋讲义》。这些讲义,“大抵皆演绎经文,指陈正理,与章句之学迥殊”。(《四库提要》)此书即是采宋人讲义之体裁以阐发《春秋》“微言大义”。每条经文之下先例《左传》记事,次列《公》、《穀》之义例,反复演绎,大旨归于尊王。据康熙《御序》云:“惟宋康侯胡氏,潜心二十年,事本《左氏》,义取《公》、《穀》,萃诸家之长,勒成一家之书,虽持论过激,扶隐太严,未必当日圣心皆然。要其本三纲、奉九法、明王道、正人心,于《春秋》大旨常得六七,较之汉唐以后诸家优矣。”因而此书“大约以胡氏为宗,而去其论之太甚者,无传经文则博采诸儒论注以补之,亦时有所折衷。”是此书初稿尚推崇胡传。但据乾隆二年《御序》,则云雍正时鉴于康熙皇帝己对“胡氏之说多所驳正”,但当时廷臣“所进讲义一遵胡氏之旧者,于圣心自多未洽”,所以久久不予“宣布”。至雍正七年才命张廷玉、方苞详细校订。乾隆御制序文时又“反复循览,于胡氏穿凿之说旷若发蒙,笔削之旨阐明者亦过半焉。”可知此书之攻驳胡传之说当在张、方“校订”之时。而其攻驳之重点,则在于胡传因激于时弊而托《春秋》大义生发的讽时讥世,尊王攘夷之论,代之以尊尊卑卑、君君臣臣之价值体系。其书之体例是,于经下先列《左传》、《公羊》、《穀梁》之文,再附以讲解。卷首为《总说》,有纲领、通论、经传源流、传注得失四篇,皆引诸儒之语要者。现存康熙六十年内府刻本。

楞严解冤释结道场仪

楞严解冤释结道场仪

中国佛教典籍。宋释祖照集。八卷。明清云南阿吒力僧常用科仪。 本科仪主要依据《大佛顶首楞严经》编集而成,必须与经配合才能举行法会。仪文对佛教设立道场的目的、次序、需要的器具、安置的佛像以及设立道场的始末都作了说明,是研究中国佛教科仪的重要资料。仪文所引兴福禅师《楞严疏》,不见历代称引,为研究《楞严经》的新资料。 仪文中有政和年号,则此科仪之编成不早於北宋徽宗时。仪文卷首题「眉阳慧觉寺长讲沙门祖照集」,祖照生平,现无从查考。 本科仪不见中外佛书载录,亦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整理本之底本为云南省图书馆藏清乾隆五十一年丽江大研里大西门信士杨顺据明版印本,甲本为赵文焕藏清光绪十一年段寿荣抄本。甲本缺密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