蜩笑偶言
作者:郑瑗
一卷。明郑瑗撰。此书共一卷,二十六条,约二千字,内容多论古之语,间或也有考证。有些内容殊为儗不于伦,如:“盗跖以孔子为伪,苏轼以程颐为奸,李傕以董卓为忠,田承嗣以安史为圣。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古有之矣。跖傕承嗣不足道,而轼亦为之君子之不仁,悲夫。”又如“叔孙通为秦二世博士,以巧言面谀见赏,而卒为汉儒宗;孔颖达为王世充博士,以草仪禅代见亲,而卒为唐儒宗,皆所谓小人儒宗,而世儒也焉。此二代之所以无真儒也。”等等。远不及其所作《井观琐言》。此书版本很多,先后被收入《广百川学海》丙集、《百陵学山》、《宝颜堂秘笈》 (明万历本、民国石印本) 续集、《说郛续卷十七》、《学海类编》 (清道光本、影印道光本)子类、《丛书集成初编·总类》、《影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百陵学山》 之中。
郑瑗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夜航
小说写了某个夜晚,三架邮政飞机分别从巴塔哥尼亚、智利和巴拉圭,一起飞往布宜诺斯艾利斯,其中的一架由于遭遇飓风而坠毁的故事。故事在貌似平行、实则息息相关的两条线上展开,飞行员法比安挣扎在电闪雷鸣的夜空,而航线负责人里维埃忐忑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一动一静,一暗一明,大反差的光与影的画面交替出现,紧凑而又富有节奏感,惊心动魄。高山沙漠,风暴雷雨,这些变幻诡谲的自然现象,在作者笔下立体鲜活;而饱含感情又具象的文字,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无论是内容还是叙述技巧,《夜航》都属中篇中的杰作。
织田信长
《织田信长》是以日本战国时代为背景的时代小说,作者是山冈庄八。本书主要讲述了织田信长从统一尾张到重立将军、控制京畿,最后在事业巅峰遭部将背叛,梦断本能寺的悲壮一生。日本畅销巨著《德川家康》的作者山冈庄八,以文学化的传奇之笔再现了织田信长从统一尾张到重立将军、控制京畿,最后在事业巅峰遭部将背叛,梦断本能寺的悲壮一生和狂傲盖世的独特个性。笔法轻快,情节跌宕起伏,读来让人心潮澎湃。
弹琴杂说
乐学论著。明杨表正撰。杨为明代古琴声乐派——江派中著名的演奏家。美学思想上,认为琴的功能,在于“禁邪归正,以和人心”。以儒家关于“和”的审美标准,要求操琴者,“抑乎淫荡,去乎奢侈,以抱圣人之乐。所以微妙在得夫其人,而乐其趣也。”强调弹琴所发生的陶冶身心,育其情性的效果。注重演奏者操琴的环境和气氛,提出“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又说:“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与神合,灵与道合。”反映其重视审美主体心灵净化与情绪的平静,审美环境的烘托等观点。主张以意趣深入琴曲的底蕴,并以遇知音或自得其乐,作为审美接受的条件。指出“如不遇知音,宁对清风明月、苍松怪石、巅猿老鹤而鼓耳,是为自得其乐也。”又说:“如是鼓琴,须要解意,知其意则知其趣,知其趣则知其乐;不知音趣,乐虽熟何益?”强调弹琴演奏者,“务要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能与道妙会,神与道融。”反对以“手势花巧”和“声音艳丽”而令人感到“好看”和“好听”,要求以高度人生修养和知识结构表达演奏者的审美观:“德不在手而在心,乐不在声而在道,兴不在音,而自然可以感天地之和,可以合神明之德。”又说:“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要读书。”其美学观点,对于明代古琴声乐派有相当的影响。有《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卷一所录明刊本。《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收录。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著作。三卷。简称《金匮心典》,清·尤怡纂注。书成于1729年。尤氏研究仲景学说多年,颇有心得,纂注时力求得《金匮》之妙谛,发仲景之心声,故名“心典”。刊于1732年。本书阐注《金匮要略》,文笔简炼,说理清楚,力求得其典要,抉其精义。对于少数费解的原文,宁缺而不作强解。尤氏校正了一些传写之误,删去《金匮要略》后三篇以及后人增添的一些内容,在注本中有相当影响。
朱砂担滴水浮沤记
元杂剧剧本。简名《朱砂担》或《浮沤记》。无名氏撰。末本。叙河南府王文用到南昌做生意,利增百倍,购得朱砂10数颗,藏之箱笼,挑担回家。路遇贼人白正,强与王文用结拜为兄弟,探知文用家中情况。文用觉此人不良,趁其酒醉逃走。夜宿黑石头店,白正赶来,亦宿此店。文用觉察又逃。路上遇雨,躲入东岳殿前太尉庙,白正亦到,抢其朱砂。欲杀文用。文用愤言,要到阴司告状,并说太尉爷爷可作证见。白正将其拉到房檐下,谓再无证见。文用道,房檐滴水浮沤(水面泡沫)可证。白正认为浮沤不可为证,遂杀文用。白正至王家,自称是文用义弟。骗王父出门打水,推其入井,随后强占王妻。文用阴魂不散,告状到太尉处。再到家中,向白正索命。白正谓无见证,太尉率鬼力上,道昔日滴水浮沤便是证见,将其押入地狱,永为饿鬼,以示天理之不爽。此剧本事出宋人庄季裕《鸡肋编》,亦见《夷坚志·张客浮沤》条。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钞校本、《元曲选》本。
十一面神咒心经义疏
佛典注疏。唐慧沼撰。一卷。是唐玄奘译《十一面神咒心经》(即《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的注释书。疏文先释经题,次以六门释解经文,即:一明大义、二明经宗、三明功能、四明阶位、五明感应、六明释文义。此书不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