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海集
作者:王逵王逵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金石例
元代文章理论著作。10卷。潘昂霄著。《四库全书》曾据山东巡抚采进本,将其编入诗文评类。本书卷1—5记述志铭的源流,对于品级、茔墓、德政、神道、家庙、赐碑等有关制度,一一详考。卷6—8以唐代散文家韩愈所撰碑志为例,对于家世、宗族、职名、妻子、死葬日月等内容,都条列其文,标为程式。卷9专门评述金石文体。卷10为史院凡例。在本书中,潘昂霄强调文章“各有其体,不知其体,则喻人无容仪,虽有实行,识者几人哉”。对于具体写作技巧,他是十分重视的,起头、结尾、层次、波折都给予足够的关切,认为这些地方“要须自得于古人”。《四库全书总目》指出:“昂霄是书,以《金石例》为名,所述宜止于碑志,而泛及杂文之格与起居注之式,似乎不伦。”“其书叙述古制颇为典核,虽所载‘括例’但举韩愈之文,未免举一而废百,然明以来,金石之文往往不考古法,漫无矩度,得是书以为依据,亦可谓尚有典型。”本书是由潘昂霄之子潘诩刊刻于元至正五年(1345),元代曾刻过3版。本书自问世以来影响较大,曾编入《式训堂丛书》等多种丛书,并与明人王行的《墓铭举例》4卷、明末清初人黄宗羲的《金石要例》1卷,合刊为《金石三例》。近人缪荃孙还专为本书撰有札记1卷,与本书合刊于《随庵徐氏丛书》之中。
捕蝗考
捕蝗专书。一卷。清陈芳生撰。成书于清顺治四年(1648年)或稍前。陈芳生,字漱六。生卒不详。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本书分“备蝗事宜”和“前代捕蝗法”两部分。“备蝗事宜”共十条。其中,前三条抄录徐光启于明崇祯元年著《屯盐疏》“除蝗”部分的第九条中前三项,后七条全部抄录董煟《救荒活民书》卷三。“前代捕蝗法”在形式上以宋元明三代史实置于所抄录徐光启《屯盐疏》之前,事实上,宋代的《宋熙宁诏书》抄自《救荒活民书》。
洞玄灵宝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文
洞玄灵宝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文,原题「张万福编录」,张万福即唐玄宗时长安太清观道士。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谱录类。篇首有张氏小序,谓道士读经讲诵,行道烧香,入室登坛,皆须先礼师存念,然后行道,否则真灵靡降,礼师则须知其方所,存念则须审识形容。故张万福将道士参受三师名讳形状及住观方所之科仪辑录成编,以便查考。全篇分七节,〈正一师讳〉、〈五千文师讳〉、〈神咒师讳〉、〈洞神师讳〉、〈升玄师讳〉、〈洞玄师讳〉、〈上清师讳〉。每节略记道士受某经时礼拜存念三师名讳形状、住观方所之仪轨。
青乌经
《青乌经》 风水奇书,主要讲风水堪舆寻龙之术,历史上影响巨大,以致“青乌术”也成了风水学的另一名称。 传说“青乌”原本是中古代堪舆家的名字,叫“青乌子”,商周时期人。《列仙全传》载:“有青乌公者,彭祖之弟子也。身受明师之教,精审仙妙之理,乃入华阴山中学道,积四百七十一岁,十二试之,有三不过。后服金液而升天。”青乌子后来创立了风水之术,认为祖先坟墓位置的选择会影响子孙后代的命运。因此,青乌子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风水先生,风水堪舆行中的人也把青乌公奉为祖师,而堪舆术也由此称作“青乌之术”。 有说青乌子是秦国的樗里子,据【史记·索隐】甘茂居渭南阴乡之樗里,号樗里子。但又说甘茂是战国中期秦国名将,下蔡(今安徽凤台)人。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仅一字之差,其中“樗里疾”是否就是“樗里子”之误呢?此说存疑。 也有说青乌子或为汉时人的。在《青乌序》中,就认为青乌子是汉时人。 反正古代风水史话很多,很难考证哪个说法更准确。考究无结果,最后只能说是史失其名了。 今传《青乌经》是以四言歌诀的形式写作,很可能就是《宋史·艺文志》著录的《青乌子歌诀》。它是古人对环境认识的经验总结,反映了古人对宇宙自然规律的一种认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云笈七签
道教类书。北宋张君房编集。道教称书箱为“云笈”,分道书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等七部,故名。喻取七部精英之意。本书包括三洞经教,日月星辰,洞天府地,杂修斋戒,秘要诀法,存思魂神,诸家气法,金丹内丹,神仙符图,庚申尸解,道教灵验,颂赞歌赋等,皆分门别类汇集,不仅集北宋以前《道藏》主要内容的大成,而且还保存了不少已失传的道教经籍的篇章,是研究道教方术的重要资料。《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类例既明,指归略毕,纲条科格,无不兼赅,《道藏》菁华,亦大略具于是矣”。全书共一百二十卷。收入《道藏》第六七七至七○二册。并见于《道藏辑要》参集、井集。编入《道藏要籍选刊》第一册。
问辨录
十卷,明高拱著。批评程朱理学思想的专著。此书取《四书章句集注》疑义,逐条辨驳。其说不免有有意推求之处,但又确有所见,足以备参考而广见闻的地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郑汝谐《论语原意》,颇与朱子异同,而朱子于汝谐之说反有所取。朱子作《周易本义》,与《程传》亦有异同。世未尝以是病朱子。卷一关于《大学》,卷二关于《中庸》,卷三至卷八关于《论语》,卷九至卷十关于《孟子》。书中多方面批评朱熹。反对朱熹“理属精纯,气或偏驳”的理气为二论,指出“气具夫理,气即是理;理具于气,理即是气,原非二物,不可以分也”(卷八)。对朱熹的“性即理”说,“未敢以为然也”。在他看来,“理者,脉络微密、条派分明之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