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直指万法同归

作者:牧常晁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

元代全真道道士牧常晁撰,黄本仁编集。七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收录牧常晁诗文,大致可分为四类:其一为论说类,包括《无极太极图序》、《三教同源譬说》、《万法归一图说》等,共三十五章。 其二为问答类,包括问金丹性命约八十条,问太极四十余条。 其三为诗偈类,包括金丹诗六十六首,禅宗公案三十条,杂颂诗词约三百余首。 其四为劝戒类,包括劝报父母十恩及人天十替。全书大旨以合三教,齐万法为宗。谓中庸、真常、常住为三教之极,皆指千古不易之至理。儒、释、道三家「同一太极共一性理,鼎立于华夷之间,均以教育为心」。作者主张融会三教性理之说,而归本于性命双修。认为「无极」纯然是理,有是理而后有是炁,理炁混沌,是名「太极」。太极生三才立万物,理炁为性命之本,「与三才万物相为而无终」。又称无极乃「太极之真无」,太极乃「无极之妙有」;真无为性理之始,妙有为炁命之始。大道以无为体,以有为用,体用归一,理炁相依,有无动静而成变化之道。又称修炼分性命二宗。性宗以清虚寂静为本,忘情去欲为宗,以戒、定、慧为第一义;命宗以无为自然为本,专气抱一为宗,以精气神为第一义。然而戒、定、慧与精、气、神相依不离。「戒以养精,定以养气,慧以养神」「戒、定、慧依精、气、神而立,精气神依戒定慧以全」。故修道者

牧常晁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人类与象征

人类与象征

1960年,85岁高龄的荣格受到诸多普通读者的来信鼓舞,同意出版一本写给普通人的书,让非专业人士也可以了解他的思想。荣格主持并参与了本书的策划、撰写、编辑和审阅工作。在完成本书主要工作的十几天之后,荣格便一病不起,后于1961年6月安然辞世,享年86岁。本书在全世界影响深远,已被译为近三十种语言,成为普通读者了解荣格思想的上佳读本。 荣格毕生探索人类心灵,而象征是心灵无意识的表达,广泛体现在梦、神话、文化、艺术等形式当中,能帮助我们理解心灵的奥秘。本书概要介绍了荣格思想体系的精髓,共五章,分别由荣格和他指定的四位学者撰写,他本人写了核心的第一章《探索无意识》。

农民

农民

波兰作家莱蒙特的代表作。为了全面描写农民生活,作者把小说分为《秋》、《冬》、《春》、《夏》四个部分。 故事以富农马捷伊·包雷诺的家庭纠纷为基础,围绕他和儿子安捷克的紧张关系展开。安捷克爱上继母雅古霞——包雷诺的年轻妻子,这使本来就很紧张的父子关系更加复杂化了。 小说的另一条线索是贫农为了森林的产权同地主富农展开的斗争。这条线索发展的高潮是广大农民同地主富农发生的武装冲突。搏斗中安捷克杀死了打伤包雷诺的守林人。这个行动使父子二人言归于好。后来安捷克继承了包雷诺的土地,并且割断了对雅古霞的爱情。这样,安捷克便由一个地主富农阶级的贰臣逆子变成了这个阶级的孝子贤孙,由一个反叛者变成了同他父亲一样的“精明强千的主人”。 小说展现出一幅广阔的农村生活画面,揭示了农村中复杂的阶级关系,作品人物中包括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和乞丐。作者同情贫农对地主富农怀有的刻骨仇恨。 小说富有戏剧性,对话生动活泼,对农村生活和农民风习描写得尤其鲜明而有生气。 这部小说荣获了192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

艺术的起源

艺术的起源

本书是德国艺术史家恩斯特·格罗塞(1862—1927)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894年。作者在书中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做了详尽的考察和论证,提出在社会的经济组织和精神生活之间,尤其在艺术领域存在着一种密切的相互关系,并探讨了原始艺术变迁的心理和经济基础。格罗塞的历史功绩在于,他是第一个从艺术领域收集证据支持上述观念的。格罗塞的研究对后来的艺术起源研究影响甚大,奥地利艺术史家赫尔内斯和德国史学家屈恩等人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他的观点。

落叶

落叶

散文集。徐志摩著。1926年6月北新书局出版。收《落叶》、《青年运动》、《话》、《政治生活与王家三阿嫂》、《海滩上种花》等8篇散文。书前有《序》。书中8篇文章,其中有3篇是讲演稿。作者对于这第一本散文集,自谦地说:“我印这本书,多少不免踌躇。这样几篇杂凑的东西,值得留成书吗?”(《序》)作者认为,只有《落叶》一篇,多少有点分量,或许值得留存,其他几篇,“不是质地太杂,就是笔法太乱或是太松”。《落叶》中的散文,杂谈性的文字较多,充满着理想和激情。这些写于刚回国后的作品,表示了徐志摩的政治理想: 中国建成一个欧美式的社会。在《落叶》这篇讲演中,他说:“我们要盼望一个伟大的事实出现,人们要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这是政治性预言,这婴儿是指一次大的革命,他在盼望着一次法国式的大革命。徐志摩的理想终于幻灭了。《落叶》被称为徐志摩“浪漫期”的作品,在杂谈之中,充满了幻想和激情。同时,也表现了他思想的驳杂和幼稚。他不是思想家,却脱口而出地议论政治和时事; 他不是学者,却常常借题发挥讲艺术,讲外国作家。徐志摩曾引用他的友人的话说:“志摩感情之浮,使他不能为诗人; 思想之杂,使他不能为文人。”徐志摩承认,说这“真的辣入骨髓的看透了我”。但是必须看到,《落叶》真实地反映了20年代初徐志摩的思想,那种杂谈式的散文,虽则驳杂,读来却亲切有味,诗人的激情,流露在字里行间。这时的徐志摩,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还不够理解,他那不能实现的、不切实际的政治理想还没有破灭,一股激情还是相当感人的。《落叶》曾多次再版,后被陆小曼编入《徐志摩全集》,迟至1983年10月才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

金液还丹印证图

金液还丹印证图

金液还丹印证图,南宋道士龙眉子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灵图类。卷首有嘉定戊寅岁(1218)作者自叙,内称:「因叙师旨,绘作图章。著外法象九章,所以尽造丹之微妙,著内法象九章,所以条养丹之详细。……前〈警悟〉及后〈还元〉,共二十章。」据此可知原书为二十章。每章先列一图,图后附七律一首。其图有原本、乾坤、鼎器、药物、抽添、沐浴、抱元、朝元等,皆依内丹修炼步骤排列,意在印证丹道,分别真伪,教人避免误入旁门。卷末附己酉岁(1249)林静后叙,称赞此书曰:「其采炼药物,养蜕胎仙,工夫次第,犹阶而升」。

词论

词论

宋李清照著。她提出的中心问题是诗与词的关系。苏轼主张“词为诗裔”,偏于以文学观点立论。而李清照和他不同,偏于以音乐的观点立论,强调“尊体”,主张词“别是一家”。她要求词要“协律”、“铺叙”、“典重”、“文雅”、“故实”,又要求“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注重词的“可歌”性,音乐美。在诸多要求中,“协律”是《词论》的总纲。她对“不协音律”之词予以批评,对“能协律”者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