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长生宝鉴图

作者:佚名
上清长生宝鉴图

《上清长生宝鉴图》,撰人不详。从内容看应为六朝或隋唐上清派图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灵图类。内载「长生宝鉴图」三幅、「明镜图符」四幅。各图分别饰以镜铭、八卦、干支、生肖、星曜、符文。图前录铭文一首,略言神镜能伏魔通灵之意。

猜你喜欢的书

奇妙的航程

奇妙的航程

作者是(美)阿西莫夫。讲述科学家在人体内的探险故事。四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被缩小到原来的一小部分,用一个微型原子潜艇穿过一个垂死的男人的颈动脉,清除他大脑中的血块。如果他们任务失败,整个世界都将灭亡。

乔氏易俟

乔氏易俟

清乔莱撰。十八卷。《四库全书》本。清乔莱(1642—1694)撰。乔莱字石林,江苏宝应人。康熙六年(1667)进士,授内阁中书。十八年召试博学鸿词,授编修,曾典广西乡试,参与《明史》纂修。康熙二十年(1687)罢官归里,后召还,卒于京师。此书杂采宋、元以来各家易说,参以己意,以证古今治乱得失。前列诸图,不主陈抟、邵雍河图、洛书、先天、后天、方、圆、横、直之说。对卦变也未取虞翻以下各家,而取来知德反对之义。他解经多推求人事,并参以古今的治乱得失。此书卷首为《易》图,书中杂采宋、元以后诸家《易》说,参以己意,训解六十四卦经义,而不及《系辞》以下诸传。《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前列诸图,不主陈抟河图、洛书、先天、后天、方圆横直之说;于卦变亦不取虞翻以下诸家,而取来知德之反对。

回忆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撰。载1939年10月14日、16日至20日新加坡《星洲日报·晨星副刊》,原名《鲁迅先生生活散记》,后增补充实为《回忆鲁迅先生》,于1940年7月由生活书店出版。作者从自己的亲身接触中,通过点点滴滴的琐事,忆述了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及其个性、为人,为读者刻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形象。作为由鲁迅亲自培育成名的青年女作家,对于父亲般的导师是充满崇敬与热爱感情的,但作者在回忆鲁迅先生时,没有写一句刻意赞扬的话,没有任何激动的抒情,而是通篇以极其自然、真率的口吻,描写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轻捷的脚步,风趣而充满睿智的谈吐,以及有关先生衣食住行、招待客人、个性爱好、工作习惯等方方面面的生动细节,对先生的人格精神,仅于不经意间偶加点染。如借许广平的口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那怕一点点小事。”又如写“鲁迅先生感到自己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直至写先生的去世:“十九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象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以平静的语调,道出了鲁迅竭尽全部心力奋斗的毕生,也写出了在人们的心目中他的永生。叙述愈是朴素平易,描写愈是不加修饰,给人的感觉则愈是写出了真实、可亲、可敬的伟大的鲁迅。

说诗晬语

说诗晬语

诗论。清沈德潜撰。二卷。德潜有《沈归愚全集》已著录。此编成书于雍正九年(1731),上卷百二十七条,下卷九十九条,总二百二十六条。沈氏“有触即书”,“遇物杂陈,略无诠次”,故所论无系统,条名无题。大体上自先秦、下迄明代,对诗歌之源流、功能、作用、内容与形式、创作技法及历代名人佳制、风格,均有概括论述。作者论诗力主“格调说”,即视诗歌之形式音律为创作关键。“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柱石,此处不牢,倾析立见。”又主张诗歌要反映真实情感,不拘泥于古法。评论历代诗人诗作,最见功力,所下断语,几成定论,极受后人尊崇。此编虽不脱“温柔敦厚”之极则,亦难免形式主义倾向,而沈氏为诗坛鉴赏名家,诗论流传颇广,故此论远较叶燮《原诗》更有影响。有《沈归愚诗文全集》本,《诗触丛书》本,《玉鸡苗馆丛书》本,《啸园丛书》本,《谈艺珠丛》本及《国朝名人著述丛编》本,皆作二卷。《青照堂丛书》本及《三家诗话选》本,作一卷。有的版本附有他人评语。近人丁福保辑入《清诗话》,有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铅印本。

成唯识论略疏

成唯识论略疏

成唯识论略疏,6卷,日本 普寂撰,《大正藏》第68卷。

净土证心集

净土证心集

净土证心集,三卷,清卍莲述并序,吴郑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