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

作者:佚名
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

元始天尊述五星、太阳、太阴、罗睺、计都、二十八宿等真君号,劝人供奉诵咒。

猜你喜欢的书

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

德国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著。该书于1872年初版。作者通过分析希腊艺术阐述了自己对悲剧的根本看法。作者认为:早在古希腊,艺术就包括两种精神:一是酒神,即狄奥尼苏斯;二是日神,即阿波罗。在这两者中,酒神精神更为原始,它使人沉酣人生,狂歌醉舞,在酣醉之中感受生命的欢悦,从而忘记人生的悲惨和苦痛。而日神如梦,它让人把人生当成梦境和意象去赏玩。这两种不同的精神作用,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艺术。前者体现在音乐和舞蹈中,后者体现在造型艺术和史诗中。前种艺术为力的艺术,感情常常冲破理性;后种艺术为美的艺术,理性常常控制感情。作者认为,在古希腊悲剧中,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达到了基本的调和,它一方面是动的,像音乐一样,是苦闷从内心中发出的呼号;另一方面又是静的,像雕刻一样,是一种光辉灿烂的形象。在这两种精神中,作者更倾向于酒神的反理性本能冲动精神,主张艺术家极大地扩张自我,表现自我,使之向“潜意识”、“生命的冲动”等方面发展。和叔本华一样,尼采也认为现实是痛苦的。但就悲剧而言,作者认为酒神的苦难被日神的神力点化之后,就摆脱了痛苦,获得了美的外形,变成使人愉快的东西。因而悲剧使人超越了现世的苦痛,用永恒的目光审视人生的价值,产生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情趣人生

情趣人生

本书着重在生活的趣味与情感方面,对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作出系统的梳理。梁启超曾言“因情立趣”,在吸纳西方现代美学情感独立、审美自律等核心理念的同时,又传承了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人生为中心、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体验方法;这样就把梁启超的情感教育、趣味教育、美育思想通过“趣味”统一在了一起。并且,对于趣味与情感在梁启超美学思想体系中的关系与地位这一在学界争论不断的问题,也有了清晰的梳理与回答。正如梁启超所言“情感是趣味的条件”“是趣味的构成”,也是“趣味的实质”。而本书也是秉持梁启超先生的这一理念,结合其论著和生活点滴,引出本书的中心思想,即趣味教育的根本是情感教育,而情感也正是人之趣味得以生成的关键因素。

治河奏绩书

治河奏绩书

清朝靳辅撰。辅有《奏疏》,已著录。是书卷一为《川泽考》、《漕运考》、《河决考》、《河道考》。卷二为《职官考》、《堤河考》及《修防汛地埽规》,河夫额数、闸坝修规、船料工值皆附焉。卷三为辅所上章疏及部议。卷四为各河疏浚事宜及施工缓急先后之处。其《川泽考》所载,於黄河自龙门以下,至淮、徐注海,凡分汇各流,悉考古证今,颇为详尽。

国学概论讲话

国学概论讲话

作者谭正璧,主要讲述了国学的相关知识。本书原版由蔡元培题写书名。这本书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凡国学上之基本知识,均已搜辑无遗。”全书如同一幅工笔画,纤毫毕现,细致入微。作为初窥国学门径的入门书,放置案头,随手翻检,很是轻便可喜。

燕都日记

燕都日记

《燕都日记》系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以后冯梦龙的日记。日记环绕李自成进攻燕都,明王朝灭亡之故实,带及许多方面有关实况,其中若干细节,为一般正史所未详。

禅林僧宝传

禅林僧宝传

简称《僧宝传》。佛教禅宗史书。北宋惠洪著于宣和二年(1120)。30卷。收入《卍续藏》第137册。记事为主,亦收录机缘语句,体裁介乎僧传和灯录之间。此书据昙颖《五家传》增补,复增添嘉祐以后至政和年间云门、临济二宗的杰出禅师计81人。或说此书原名《百禅师传》,大慧宗杲读其初稿,抽去其中19人传记焚之(据《山庵杂录》卷上)。作者融会众说,自成一家之言,常为以后的佛家史书所引用。惠洪自视甚高,谓道宣虽精于律而短于文词,所作《续高僧传》如户婚按检;赞宁虽博于学而暗于见识,聚众碣之文作《宋高僧传》,其书非一体(见《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六)。然时人亦有讥剌其书者,以为“传多浮夸,赞多臆说”(惠彬《丛书公论》)。卷末附录有宋庆老所撰的《补禅林僧宝传》1卷,载法演、悟新、怀志三传。续补本书的还有南宋祖琇《僧宝正续传》7卷,清自融《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1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