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修行经诀

作者:佚名
上清修行经诀

述拘魂魄、辟梦、制鬼魅等符咒法及存思、禁忌、叩齿、按摩等养生法。

猜你喜欢的书

删补颐生微论

删补颐生微论

综合类著作。明李中梓撰、沈朗仲校订。四卷。中梓有《内经知要》已著录。李氏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撰成 《颐生微论》。后又经反复删补,并由其门人沈朗仲校订,而更今名。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全书分述三奇(精、气、神)、医宗、先天、后天、辨妄、审象、宣药、运气、脏腑、别证、四要、化源、知机、明治、风土、虚劳、邪祟、伤寒、广嗣、妇科、药性、医方、医案、感应二十四篇。涉及养生、医学源流、脏腑、诊法、治则、方药、病证、医案、五运六气诸多内容。突出预防为主思想,故首列养生、气功、按摩等调摄之法。先天论、后天论两篇反映了注重脾肾的学术思想。强调探求病因,治病必求其本,选常用方剂约百首,录常用药物百二十种。后录证情复杂之医案三十例,示人以规矩准绳。全书持论精辟,宗诸家之长,上自《内经》、《难经》之论,下及诸名医之言,有理论,有实践,可供临证学习、研究、运用之参考。但分类较杂,且杂有道家修炼及佛家因果报应内容,是为不足。有崇祯十五年金阊付万堂刻本。

庄子通

庄子通

哲学著作。明清之际王夫之撰。运用《庄子》的思想资料发挥自己的哲学观点。书中肯定了庄子“大小无定量”、大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但又强调,大小并非没有界限,大小的区别和转化依赖于一定的“情”或“势”,从而与《庄子》中的相对主义、怀疑论和诡辩论划清了界限。针对《庄子》抹煞客观物质存在,师法自己的主观臆想(即“师心”)的唯心主义认识论,王氏主张从客观事物出发,研究客观事物,“以物为师”,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针对《庄子》中的不可知论,王氏指出,个人的认识能力虽然是有限的,但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却是无限的:“天下之心知无涯”,充分肯定人类的认识和实践的能力。强调只要经过实际的“陶铸”功夫,就能认识和改造世界。书中对《庄子》“不谴是非”、“逃之空虚”等主张也进行了批判。收入《船山遗书》,1962年中华书局整理点校后,与《老子衍》合编刊行。岳麓书社新版《船山全书》编入第13册。

春秋无例详考

春秋无例详考

一卷。清姚际恒撰。该书不见于《清史稿·艺文志》及诸家书目,与《春秋通论》俱为传抄本。该书附在《春秋通论》之后,共一卷,三十九条,各条之下,间或别分子目,大旨在于辨正 《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胡安国《春秋传》中以例说经的疏陋。作者对各书中所说的 《春秋》之例,分条进行辨正。所论大体比较精审,对先儒以例说经之弊进行了驳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佛法金汤录

佛法金汤录

凡三卷。明代鸿苞居士屠隆着。成书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卷上,引宋代儒者排佛论语句,而予以驳斥。中、下两卷,以平易之言词解说难解之禅、净、律、天台等佛教用语,欲令佛教之流传通俗化。

无准师范禅师语录

无准师范禅师语录

凡六卷。又作佛鉴禅师语录、佛鉴录、无准和尚语录、无准禅师语录。宋代僧无准师范撰,宗会、智折等编,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一册。卷一至卷二辑录清凉寺、普济寺、资圣寺等五会之语录;卷三至卷六辑录小参、法语、普说、拈古、偈颂、自赞、小佛事、祭佛鉴禅师文、入内引对升座语录(奏对录)、行状等、其门人中之兀庵普宁、无学祖元、日僧东福圆尔等,对日本之禅宗有极大之影响。

楞严经玄义

楞严经玄义

亦称《大佛顶经玄义》、《首楞严经玄义》。佛典注疏。明崇祯十二年(1639)智旭撰述、道昉参订。二卷。是唐般刺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含五重玄义:释名、显体、明宗、辨用、教相。重刻于崇祯十七年(1644)。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