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三十六部尊经

作者:佚名
太上三十六部尊经

作者不详。唐初此经可能已问世。全书所载三十六种经,分为《玉清境经》十二部,即《上清经》、《妙真经》、《太一经》、《妙林经》、《开化经》、《仙人经》、《黄林经》、《上真经》、《道教经》、《上炼经》、《上妙功德经》、《道德经》;《上清境经》十二部,即《洞玄经》、《元阳经》、《元辰经》、《大劫经》、《上开经》、《内音经》、《炼生经》、《灵秘经》、《消魔经》、《无量经》、《按魔经》、《上通经》;《太清境经》十二部,即《太清经》、《彻视经》、《集仙经》、《洞渊经》、《内秘经》、《真一经》、《集灵经》、《中精经》、《无量意经》、《集宫经》、《黄庭经》、《小劫经》。《无上内秘真藏经》卷四录此三十六部经名,并称玉清境十二部无毁无坏,无生无灭,湛然常住,遍众妙门;上清境十二部微妙清净,为诸天根本,万有之基;太清境十二部济生度死,为万法舟航。又称一切诸仙圣道都由此三十六部经而成道。此三十六部经每部不长,主旨在于宣讲正道正教,说明诸法本性皆空,法相无分别,既无自性,也无他性,修道当明正性,但施一心平等,虚心无心,定心正心,清心净心,通过修心自可见闻道。经中强调一切众生悉有道性,但为诸烦恼所蔽,不能显现,修道就在于使众生皆明真实道性,性命

猜你喜欢的书

拙轩集

拙轩集

诗文别集。金王寂著。“拙轩”乃作者斋名,因以名集。元好问《中州集》卷二《王都运寂小传》称寂“著有《拙轩集》传于世”。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予以著录。原本久佚,今本乃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四库全书总目·拙轩集》提要云:“好问所选寂诗仅七首及附见《姚孝锡传》后一首,其他亦失佚不见。惟《永乐大典》所载寂诗文尚多,虽如好问所摘《留别郭熙民》诗诸联及蒋一葵《长安客话》所纪《卢植墓》诗逸句,皆未见全篇,亦不能尽免于脱缺,而各体具存,可以得其什七矣。”馆臣因厘此书为六卷,分体编排,卷一为赋及五、七言古诗,卷二为五、六、七言律诗,卷三为五、六、七言绝句,卷四为词,卷五、六为表、牒、记、序、帖、启、书后、行状、墓志、哀词等各体文章。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自《永乐大典》残卷中补辑得《咏西湖》等三诗,但栾氏所撰《王寂小传》,误以寂为“元大德二年进士”,当据《中州集》订正为“金天德三年”。除《四库全书》本外,尚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清芬堂丛书》、《励志斋丛书》、《丛书集成初编》诸本及《石莲庵汇刻九金人集》本(附《补遗》一卷)。

后村集

后村集

50卷,宋刘克庄(号后村居士)撰。克庄为宋江湖派重要作家。其诗初受“永嘉四灵”之影响,也学晚唐姚合、贾岛、李商隐等,后主要学陆游,律诗好用典故。文章雅洁,较诗为胜。题跋诸作,乃独擅胜场,有《四部 丛刊》本。上海古籍版《后村诗笺注》4卷,综合各传本之长,重新加以编排注释,可供研究参考。

枕藏外科

枕藏外科

《枕藏外科》作者佚名,成书时间约为明末清初。书分“诸症”和“必用诸方”。“诸症”绘八十形图,每图一至多症不等,标示病症名称、部位,偶及性状,图后附文论其病因、病机、传变、治法、禁忌、方药、预后。图直观,文精审,相得益彰。“必用诸方”录九十余方,多汤剂,其次为散、膏、丸、饼、药酒方,方水煎,或酒、姜汤送服,外用方以敷、洗浴为主。本次整理以乾隆三十二年(1767)胡瑔刻本为底本。【图片见PDF版】

素问灵枢心得

素问灵枢心得

医经类著作,四卷,明·胡文焕(字德甫,号全庵,别号抱琴居士)撰。约成书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对素问灵枢进行分别论述,简明扼要,直中其要义。对于后世研究《素问灵枢》的医家有参考价值。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真诰》卷五称:「仙道有素奏丹符以召六甲」;《上清大洞真经目》着录「上清素奏丹符灵飞六甲一卷」,皆指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神符类。《无上秘要》亦多引此经。经文言存思六甲之神,吞服六甲神符之道。六甲即六十甲子,道教奉之为神。本书宣称六十甲子神为「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玉女」,共六十位,分作左右六部,即甲子太玄宫左灵飞玉女部、甲戌黄素宫左灵飞玉女部、甲申太素宫左灵飞玉女部、甲午绛宫右灵飞玉女部、甲辰拜精宫右灵飞玉女部、甲寅青要宫右灵飞玉女部,每部十位玉女,各有名号、神像及神符一枚。此外又有「太极玉精真诀上符」二枚,是左右六甲玉女神符之「符宗」。经文宣称:依法闭目存思六甲玉女,吞服「太极玉精真诀上符」和六甲玉女神符,可召灵役神,消灾解厄,以致玉女执巾相迎,飞升成仙。

天台四教仪

天台四教仪

全一卷。又作四教仪、谛观录。高丽僧谛观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宋初,谛观应吴越王之请,携带天台三大部至我国,投于螺溪义寂门下,深研天台之学,十年后示寂,同门于其故箧中,发现本书,为研究天台教义大纲与观心(实践修行)要略之入门书。内容系删补灌顶之‘天台八教大意’而成,以法华经信解品之譬喻与涅槃经之五味、华严经之三照等譬喻为中心,判别天台五时,及顿、渐、秘密、不定等化仪四教,并略述藏、通、别、圆等化法四教之名义、教说、行人、行位、证果等,复以摩诃止观之二十五方便略述圆教之十乘观法。其后智旭以本书观点过于简略,乃萌发述作‘教观纲宗’之动机。本书之注释书极多,历来以宋朝从义之四教仪集解三卷、南宋元粹之四教仪备释二卷与元朝蒙润之四教仪集注三卷为本书三大注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