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妙法本相经
作者:佚名
太上妙法本相经,简称《本相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际。原书至少有二十多卷。现《正统道藏》本仅残存三卷,收入太平部。另据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编》着录,敦煌遗书中有唐代《本相经》抄本残卷十二件。其中P2429、S2122、P2389、P2476、P3091及贞松堂藏本等八件抄本内容均不见于《正统道藏》本。P2357、S3173、P2396、P2755等抄本与《正统道藏》本有颇多异文。此外《上清道类事相》、《要修科仪戒律抄》等唐宋佛道典籍亦保留不少《本相经》佚文。此经乃元始天尊与「辨夫」及外道之人相互问难,解说道教义理及斋戒法术要旨。其内容颇杂乱,涉及宇宙生成、众生业报因缘、治国修身及修道求仙等等。大旨以《道德经》为立论之本,又受《灵宝经》影响。谓「道者万物之父,空者万物之母」。学道之人应抱道执德,为于无为之为,居于无想之想,处于无著之著。又驳斥外道,论证宿业因缘。谓「一切众生各有缘品,前世积业今生所受,今身所造后世所受」。又强调学道尊师,持斋守戒之重要,论述治身治国皆应以无为无欲为本。敦煌抄本中提及「咐嘱卯金,木子弓口乃兴焉」,可见此经受《洞渊神咒经》影响。
猜你喜欢的书
太平经圣君秘旨
太平经圣君秘旨,原题「传上相青童君」,青童君乃神仙之名。据近人王明考证,此书当系唐末闾丘方远从《太平经》中辑出。北宋贾善翔《犹龙传》卷四称:「《太平秘旨》一卷,上相青童君受,言守一之法」,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此书专言守一思神之法,奉之为太平圣君所传「秘旨」。其文字分别抄自《太平经钞》癸部《令人寿治平法》、乙部《守一明法》,又抄《太平经》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卷七一《真道九首得失文诀》。此外亦有《太平经》佚文。
周易经传集解
南宋林栗撰。三十六卷。《四库全书》本。此书前三十二卷为六十四卦经传,三十三至三十四卷为《系辞上传》、《系辞下传》,三十五卷为《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三十六卷则附河图洛书八卦九畴大衍总会图、六十四卦立成图、大衍揲蓍解等。《宋史》本传载林氏与朱熹论《易》及《西铭》不合,遂相讦奏。此书淳熙十二年(1185)四月曾进于朝,本名《周易爻象序杂指解》,后以未能赅举彖、象、系辞、文言、说卦,乃改今名。
象言破疑
二卷。清刘一明撰。刘一明自号栖云山素朴老叟悟元子。史传不载栖云山座落何省,亦不记刘一明及其号,故不详其爵里平生。《丹经》万卷,堪称巨帙,然皆象言。象言者,以图象示人,不明言、不直言,取象演示。其图象或伤于特简、或虽略繁而指意难明,后人难以索解。刘一明取象若干,阐释健身冶性之学,使惝恍离迷之图象,顿成养身健体之门径。书中有七言绝句五十首说明离世、炼睡、功行、金丹、元类、识神、阳精、先天气、后天气、首经、三药、性命、天地心、道心、人心、未生时、招摄等概念及具体行功方法及注意事项。这是一部道家经典的疏解,有健身价值。有光绪六年 (1880) 刻本。
煮泉小品
明代关于泉品之茶书,1卷,田艺蘅撰。汇集历代论茶与水的诗文,并分类归纳为九种水性,于1554年写成。全书一卷,是书主要记载煮茶的各种水品。书中将水品分为十类:一源泉、二石流、三清寒、四甘香、五宜茶、六灵水、七异泉、八江水、九井水、十绪谈。书中内容多半前人已经谈及,不出《水品》、《茶经》之外,文字也多旧文,没有什么标新立异的看法。其中重点论述严格择水与烹茶的关系。
东山词
一名《贺方回词》、《东山寓声乐府》。词别集。北宋贺铸(1052—1125)撰。二卷。铸字方回,原籍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长卫州(今河南汲县)。为人豪侠尚气。早岁曾任武职,后转文官。哲宗时曾官泗州(今安徽泗县)等处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自号庆湖遗老。诗文词俱出色,受李商隐、温庭筠影响较深。著有《庆湖遗老集》。贺铸原有词五百首,称《东山词》,叶梦得《贺铸传》称《东山乐府》。今存残宋本仅上卷,收词一百又八首。清人诸版本均据此本。《彊村丛书》复收鲍廷博钞本《贺方回词》二卷,收词一百四十三首。与残宋本合计共二百余首 得贺词之半数。残宋本阙字甚多,无从校补。其词深受苏(轼)门文人张耒称赞,耒《东山词序》云:“方回乐府妙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索如屈、宋,悲壮如苏、李。”贺词颇受人推重,部分作品写春花秋月之类闲愁。部分思妇词、弃妇词有一定社会意义。怀古、言志之作,豪放之气,逼近苏轼;写景、咏物多有独到之处。其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人皆服其工,士大夫因之呼曰“贺梅子”。有《景刊宋金元明本词四十种》本,残一卷;《彊村丛书》本《四印斋所刻词》收“《东山寓声乐府》一卷”,系从毛晋钞本录出,补《小梅花》一调,收词一百六十九首。
十一经问对
五卷。元何异孙撰。异孙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其书在体例上依照朱子 “或问”之体,以问答的方式解释经义,故名曰“问对”。《论语》、《孝经》、《孟子》、《大学》、《中庸》、《尚书》、《毛诗》、《周礼》、《仪礼》、《春秋三传》、《礼记》,总称十一经。其说 《诗》多据郑玄,说 《书》多据蔡沈传,说 《三礼》、《三传》多撮举注疏。又随文生义,触类旁通,提出许多新的看法,有些颇有见地,有些则是毫无依据、毫无道理的推测,故不断遭到后学攻击,然其书颇便于蒙童幼学记诵,亦有其存在的价值。今存有元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