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霄琅书琼文帝章诀
作者:佚名猜你喜欢的书
论法的精神
法国孟德斯鸠(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Mon-tesquieu,1689~1755)著。1748年出版于日内瓦。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法学方法论:法的基础是人的理性,法的精神体现在法与地理、地质、人种、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人口、商业等等关系之中。这是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展。本书详细划分并研究共和、君主、专制三种政体形式,分析了它们的不同原则和动力,赞颂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提出国家权力应分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不同机关行使,使之互相制约,以保障公民自由。主张法的宽和与教育性,提出罪刑相应、不刑罚思想、重证据、禁拷打、防止伪证等刑法理论;对于国际法理论,该书也有所建树,它区分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反对侵略战争,希望和平。该书在理论上为新兴资产阶级关于人身、财产的安全和言论出版自由等要求提出法律论据,在实践中对建立资产阶级社会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该书是18世纪上半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主要中译本有严复译《法意》,商务印书馆1913年文言文版;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
经名: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撰人不详,似出於唐代。假托太上老君为海空智藏等圣真说报恩因缘。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太上老君向海空智藏述父母恩。《道藏》中有《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10卷,出自唐代,海空智藏之名源于此经,本经当出自唐。
残碑
沈起予著。长篇小说。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被列为良友文学丛书第21种。作品反映的是青年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前后的沉浮。作品的主人公叫孙丘立,家在四川农村,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供儿子在县城读书。孙丘立在学校受“五四”余波的影响,奔赴大城市,参加学生运动。在南京他接受了新思想,投考黄埔军校,毕业后,担任汉口某保卫队的分队长。奉命带兵镇压纱厂的罢工运动。他与工会负责人以礼相待,和平解决了罢工事件。小说的主人公可算是革命者,但他对革命理解不深,又不够坚定,他不是革命大潮中的弄潮儿,只是其中的一片小浪花,随波逐流,飘摇不定。作者试图从孙丘立身上寻求到当时青年的盲目热情、苦争和沉浮的身影。所以作品有其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现实意义,孙丘立漂泊于南京、上海、广州、汉口追求革命,正是当时许多青年的缩影。作品也表达出先进知识分子走出四川投身更广阔的社会,接受急进时代思潮的愿望。作品还用几分眷恋之情,描述巴山蜀水的乡风民俗。孙丘立最后失望回到了家乡的结局,正是作者思想苦闷的投影。作品取材独特,展示社会生活广阔,博取四方风情,使作品独具一格。
和春深二十首
中唐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组五律组诗,共20首,每首用的都是相同的韵。通过描写二十种不同人家中的春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语言平实易懂,情趣盎然。诗中涉及象棋、投壶、弹棋、围棋等:“何处春深好,春深博弈家。一先争破眼,六聚斗成花。鼓应投壶马,兵冲象戏车。弹棋局上事,最妙是长斜。”
金刚经采微余释
金刚经采微余释,一卷,宋昙应述。
显识论
梵名Vidya^nirdes/a -s/a^stra 。全一卷。陈·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阐明三界唯识之义。初说识有显识、分别识等二种,次举一切三界唯识等论旨。本论论题下有‘从无相论出’之语,而同为真谛所译之‘转识论’论题下亦有此语。又除高丽大藏经外,于宋、元、明三种版本中之本论卷首皆有‘显识品’三字,准此,推测本论系阐释‘无相论’中显识品之作,然因无相论于汉译中并无译本,故亦无法确知作者究系何人。此外,本论之夹注谓(大三一·八八○中):‘义疏九识第三,合简文义有两,一明识体,二明识用;一识体者出唯识论。’上引中‘义疏九识’之语,或指真谛所倡言之九识义,而转识论中亦有(大三一·六二上)‘具如九识义品说’之语,故推知本论与转识论当为姊妹作之关系。又上引中‘出唯识论’之语,似意味本论所说‘一切三界唯有识’等文乃出自唯识论,若然,无相论当系唯识论之异名。又若自本论之译语观之,则与真谛译之摄大乘论释等颇不一致,故推测本论或系由真谛,或真谛之门人所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