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丰臣秀吉
最知名、最优秀、最真实、最动人的丰臣秀吉传记,日本人读丰臣秀吉,首选吉川英治的《丰臣秀吉》。吉川英治以温婉知性的传奇之笔,再现了丰臣秀吉谋略超群、胆识过人、狂妄不羁、豁达真挚、善揽人心的个性;记叙了他从无名小卒到终结乱世成为天下霸主的奋斗过程;鲜活再现了在乱世中崛起,历经坎坷迈向权力巅峰的至情至性的丰臣秀吉。读日本历史,不可错过战国时代;读战国时代,不可错过吉川英治笔下的这套书。
大象的证词
大象的证词 【Elephants Can Remember】又译作:旧罪的阴影、悬崖迷案,波洛健康时期的最后一案,携手奥利弗夫人。这又是一件对过去的旧案的调查,与《啤酒谋杀案》很有些类似,但结局仍然会给你一个恍然大悟的感觉。英国有句老话:大象从不忘事儿。奥利弗夫人应邀去参加一次盛大的文学午餐会。席间,她遇到一位让她讨厌的夫人,此人向她提出了一个让她难以置信的问题。原来奥利弗夫人有一位教女叫西莉亚,而这位夫人则是她的男友的母亲,她向作家提出的问题是:“是西莉亚的母亲杀了她父亲,还是她父亲杀了她母亲?” 这个问题让奥利弗夫人感到有些不快,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她的好奇心,她想知道事实的真相。原来十几年前,西莉亚的双亲——一对非常幸福的夫妇,他们外出散步时,随身带了一支左轮手枪。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是两人都死了,警察认为是自杀,但无法确认究竟是谁开的枪。但是让人不解的是,他们关系很融洽、健康状况良好,没有人知道他们为什么自杀?
亳州牡丹史
四卷。明薛凤翔撰。薛凤翔,字公仪,毫州 (今安徽亳县)人,生卒年不详。薛氏本为例贡出身,后官至鸿胪寺少卿。当时毫州牡丹最盛,薛氏家园中种植最多。薛氏就撰写了《牡丹史》这本书。是书在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一书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内容。其体例效仿史书,分为纪、表、书、传、外传、别传、花考、神异、方术、艺文等目。记载花木,采用史书体例,是明代人喜欢粉饰的一种习气,不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简明、质朴而有体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内府藏本列为存目。1983年12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冬生点注的 《牡丹史》。
李有才板话
中篇小说。赵树理著。初载于1943年7月25日至8月13日《晋绥日报》副刊。同年底由新华书店初版。它是作者的代表作。小说“尽量用普通的平常的话语,但求每句话都能适合每个人物的特殊身份、状态和心理”(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的描写手法,围绕着阎家山民主政权的归属和减租减息的开展,广阔而又深刻地展示了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生活。阎家山抗战后虽成了根据地,但历来只手遮天的恶霸地主阎恒元,仍依仗权势和奸滑,伪装退居二线,实际上继续操纵政权,破坏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他还利用上级派来的章工作员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骗得了“模范村”称号。因此,尽管杰出的民间歌手、“板人”李有才不断地以快板为武器,揭露抨击阎恒元势力,团结“小”字辈展开斗争,仍不能挣脱压迫。直到县农会主席老杨深入下来,才发现了问题,并发动和组织农民斗倒了阎恒元,取得了“翻天地”的“大胜利”。作品成功地运用了活在群众口头上的质朴明快的语言,在色彩诙谐的喜剧氛围中,深刻地揭示了根据地农村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它“让我们看见了解放区的农民生活改善斗争过程和真相”(茅盾《关于〈李有才板话〉》)。周杨在《论赵树理的创作》中认为,“作者在这里正确的处理了农民斗争的主题,写出了斗争的曲折与复杂性,写出了农村中的各种人物:地主,农民;包括积极的,中间的,与落后的;两种类型的工作干部。他没有把人物与行动简单化,……他的笔是那样轻松,那样充满幽默,同时又是那样的严肃,那样热情。”郭沫若也认为:“我是完全被陶醉了,被那新颖、健康、朴素的内容与手法。这儿有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感情、新的作风、新的文化”(《〈板话〉及其它》)。
诗补传
三十卷。范处义撰。范处义号逸斋,金华(今属浙江)人。南宋经学家。曾任殿中侍御史,除《诗补传》外,着有《解颐新语》等。范氏认为《诗序》是国史及作诗者之本意,有圣人之言,然而“其不通者辄欲废序,以就已说”(《自序》),于是写了《诗补传》这部南宋尊序的代表作。《诗补传》,原称《逸斋诗补传》,全书共分三部分,正文之前有《序》、《诗补传篇目》、《明序篇》三篇,提出尊序的理由及《诗经》篇目的写作年代。说诗部分一诗一题,先释《诗序》,再释正文,注音夹于句中。《附说》部分对风、雅、颂的含义及《诗经》中的有关音义问题进行综合性的训释。如果说,南宋初期,郑樵是疑序的代表人物的话,那么范氏则是尊序的代表,他认为“学诗而不求序,犹欲入室而不由户也”(《明序篇》)。书中对《诗序》和《毛传》进行再解释,对我们理解传统的《诗经》学有重要参考价值。全书结构完整,脉络清楚,词气畅达,有许多地方已突破《毛传》的局限。对诗义的体会方面也有许多精微独到之处。为了维护《诗序》的权威,范氏引用了许多三家诗的资料加以对照,在客观上开了整理、研究三家诗的先声,宋末王应麟作《诗考》,清人范家相作《三家诗拾遗》,均受其影响。该书的局限也很明显,过分拘守《诗序》,没能作更多的开拓与探索,脱离文学说诗,强作解人,亦有不少错解文义的地方。此外在资料运用上也有失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他:“引据《孔丛子》,既属伪书,牵合《春秋》,尤为旁义。矫枉过直,是也一瑕。”现存版本有《通志堂经解》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力庄严三昧经
三卷,隋那连提耶舍译。佛由力庄严三昧出,说佛之十智。佛在祇园。于后夜入力庄严三昧,文殊师利等二十童子,各礼佛足。分往十方佛土,各同十方菩萨来集。佛从定起,坐师子座。文殊先问佛十种智难信?佛以六喻明之。智轮菩萨问十智义?佛为释十智因缘,得成十力。次明三世诸佛,皆观菩提树七日七夜,如此方便,即是不可思议诸佛如来甚深境界。次种种问答,明诸佛不思议境界,即一切众生境界。是一境界,无二无别。依六根六尘,而示平等无差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