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壬一字诀玉连环

作者:佚名
六壬一字诀玉连环

大六壬之学,由来久矣,历代名家辈出。清代六壬名家程树勋云:“宋仁宗最嗜六壬,故其时习此学者甚多,而以元轸、苗公达为最。至徽宗、高宗时,邵彦和一出,又驾诸人之上。理宗时,有凌福之者,本邵公之法,作《毕法赋》,于是诸法咸备,至平至当,一扫疑神疑鬼之习气。至今朝,则以六壬、三命诸术,考试司三台之学生。时有徐次宾者,精于其学,著《一字诀玉连环》,皆六壬家一脉相传也。”简而言之,清之前壬学巨擘,一为邵彦和,一为徐次宾。《一字诀玉连环》,题“庐溪徐次宾述。徐次宾,精于壬学者也,其生活年代当在宋金时期。

猜你喜欢的书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南宋蒋叔舆编撰。据编末蒋叔舆之子蒋冲素等人所撰〈修书本末〉称本书原名《灵宝玉检》,系蒋叔舆根据其师留用光所传灵宝斋法仪轨,考证诠次而成。该书已佚,仅残存其中《黄箓斋仪》三十六卷。今《正统道藏》本五十七卷,又经后人增修而成,最后成书已晚至明代,收入洞玄部威仪类。本书集黄箓斋法之大成,不仅分门别类,详列各种黄箓斋醮仪轨,包括设坛法式、法具、法服、行斋节次、启文奏疏、咒语符图、偈颂赞引等等,并且酌情采集前辈陆修静、张万福、杜光庭、李景祈等人修订之斋醮仪范,保存不少有关古代斋仪已佚之资料。全书分二十四门,内容宏富,考辨精详,门类部帙井然有序,实为现存道教斋仪书中所罕见者。其卷一所载〈斋坛安镇经目〉,对考证六朝隋唐灵宝派经典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乐志歌

乐志歌

世人各有志,唯我听自然。

我一不思量为王为霸,二不思量成佛成仙,

桐江诗话

桐江诗话

宋代诗论著作。卷数及著者均不详。唯书中有“程进道绍兴初帅闽中”之语,知其人已入南宋。成书当在绍兴十八年(1148)之前,而书中引《西清诗话》。此书约成于南宋初,后亡佚,陶宗仪《说郛》仅存5则,今人郭绍虞搜求于《苕溪渔隐丛话》等书,辑得佚文23则,编入《宋诗话辑佚》。其内容主于记事,多录唐宋诗人佳句,而品藻则较简略。

白话明史

白话明史

《明史》,记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清朝顺治二年(1645)曾敕修《明史》,未成而罢。康熙十八年(1679)再开史馆,徐元文、徐乾学、王鸿绪先后任总纂,聘万斯同审定。成书三百十卷,即今署名王鸿绪之《明史稿》。此书为《明史》白话文。

孝经集传

孝经集传

四卷。明黄道周(1585—1646)撰。该书作于道周受廷杖下狱之时,盖起草于崇祯十一年(1638),完成于十六年(1643)。该书宗旨在于阐明《孝经》五大义:“本性立教,因心为治,令人知非孝无教,非性无道,为圣贤学问根本,一也。约教于礼,约礼于敬,敬以致中,孝以导和,为帝王致治渊源,二也。则天因地,常以地道自处,履顺行让,使天下销其戾心,觉五刑五兵无得力处,为古今治乱渊源,三也。反文尚质,以夏商之道救周,四也。辟杨诛墨,使佛老之道不得乱常,五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按照这个宗旨,别其章分,以《礼记》诸篇条贯附丽。该书推阐颇为详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书有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刊《石斋先生经传九种》本,清王德瑛《今古文孝经汇刻》本。

胜鬘经疏

胜鬘经疏

佛典注疏。S.524。照法师撰。原著约一卷。首残尾存。原无题,据内容及卷末题记拟题。此疏自《胜鬘经》首“胜鬘夫人是我之女”起,至末尾之结劝流通分止,将《胜鬘经》分作十五章,逐章分科疏释。体例与敦煌出土的佚名《胜鬘义记》、隋慧远的《义记》及吉藏的《宝窟》属同一流派。在疏释文句时,着意于主要宗义的诠释疏通,而无后代疏释常见之旁征博引、卖弄训诂之风。历代大藏经均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卷末题记云:“一校竟。皝有。照法师疏。延昌四年五月二十三日於京承明寺写《胜鬘疏》一部,高昌客道人得受所供养许。”据此,此疏抄于高昌麴氏延昌四年(515),或系由高昌人自京师携至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