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圣妙经

作者:佚名
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圣妙经

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圣妙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经文乃元始天尊演说。谓一切众生有种种苦难,皆因争财兢宝,利己损他,口是心非,恣情嫉妒妬,故使妖魔作害,枉遭诸苦。天尊愍念众生,故说「通天祈佑延祥涤厄四圣神咒」及「四都神咒」,又授「四圣真君名号真符」。众生若有急难,可面北焚香,存神静虑,至心礼念,或贴灵符,四圣即统兵前来消灾灭殃。若诵此经万遍,即可「身处仙宫,与道合同」。书中所称「四圣」,是指北极天蓬大元帅、北极天猷大元帅、北极翊圣黑杀大元帅、北极佑圣真武大元帅,皆为宋代道教尊奉之神。

猜你喜欢的书

给青年诗人的信

给青年诗人的信

殿堂级桂冠诗人里尔克写给青年诗人的信,关于诗歌、人生、孤独、自我、职业,诗意对谈;一个对生活、历史和自然始终保持“古老敌意”的诗人,一段诗人与诗人诗心交融的佳话;这已经不是一本新书了,当你拿起它时,它早已被无数诗人或准诗人,总之是热爱诗和美的人们读过、感叹过;沉钟社诗人冯至1931年经典译本,十年再次完整呈现。可能你已经等了太久,现在它来了;全书经译者冯至先生之女冯姚平女士校正,师承自冯至先生的翻译家韩耀成先生提供专业指导;沉静、忍耐、体验、孤寂,比诗更像诗的十封信,你我都是青年诗人。

斯未信斋杂录

斯未信斋杂录

本书不分卷,徐宗干撰。所著「斯未信斋文集」「杂录」之部,凡六卷。卷一:「用静吉轩随笔」,大体为清道光二十一年记官山东时事。卷二:「南台精舍随笔」,大体为二十三年记官四川时事;「小浣霞池馆随笔」,大体为二十四年记官漳州时事。卷三:「垩庐杂记」,为二十六年记丁母忧回里追忆旧事及新见闻事,卷四:「丁戊随笔」,为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记赴台湾道旅途事;「斐亭随笔」、「君子轩偶记」、「退思录」,均记在台湾道时事。卷五:「壬癸后记」、「癸丑日记」,大体亦均记在台湾道时事。卷六:「甲乙日记」,记台湾道卸任内渡前后时事,「丙辰日记」,大体记咸丰六年在豫、皖协剿「捻匪」时事;「归日续记」,为九年浙藩解组以后,同治元年出任闽抚前之记事。各篇中在台湾所记者,内容不尽属台湾事;非在台湾所记者,内容亦有提及台湾事。本书舍其与台湾完全无关之卷一「用静吉轩随笔」与卷二之一「南台精舍随笔」两篇外,余均尽行收录;但因有所割舍,删去卷次,顺序以篇题编目,计十一篇。

脉诀刊误

脉诀刊误

又名 《脉诀刊误集解》。诊法著作。元戴起宗撰。二卷。起宗字同父,金陵(南京) 人。曾任龙兴路(今江西南昌)儒学教授。重视医学,潜心研究《内经》,撰有 《五运六气撰要》。此书上卷论寸关尺、三部九候,“七表八里九道”脉象主病。下卷载内、妇、儿科诸病脉证与治疗。戴氏认为高阳生所撰 《脉诀》 内容虽较通俗,便于记诵,流传甚广,但语意不明,立义偏异,故以 《内经》和《难经》为理论根据,并参照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等历代名医有关论述对《脉诀》 予以考订、辨妄,以正本源。明代医家徐春甫说: 戴氏“刊 《脉诀》 之误,辟邪说,正本源,诚有功于医旨也”。《四库全书总目》 说:“是书乃考证旧文,句句为辨原书伪妄,殆抉摘无遗,于脉学殊为有裨。”明汪机又取诸家脉书补其缺,正其讹,撰 《矫世惑脉论》附录于后。有《汪石山医书八种》本,崇祯六年(1633)刻本,一九五八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观我生赋

观我生赋

辞赋名篇。北朝齐颜之推作。《北齐书》见载。颜之推在“予一生而三化”句下注云:“在扬都,值侯景杀简文而篡位;于江陵,逢孝元覆灭,至此(按指北周灭北齐)而三为亡国之人。”知此赋当作于577年北齐灭亡之时。这是一篇自传性的长篇大赋,历叙自己仕梁、入齐及屈身事周的身世。文章首先揭举“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民族大义,叙述东晋以来中原沦亡,颜氏家族亦随之南渡的过程。并称美祖先“传清白”、“守法度”的节操。次叙身值侯景之乱,建康被攻陷,在萧氏兄弟争权夺利的争斗中,萧绎称帝于江陵,而自己出仕于梁元帝。次叙西魏破江陵,自己亦被俘北去,遂投奔北齐的经过。次叙出仕北齐,又值北齐灭亡的史实。末以悲叹自己一生穷愁作结。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叙述了作者由梁入北齐又入北周的经历,记述了他亲目所见的侯景篡弑、梁元帝与北齐后主覆亡的历史事变,反映了当时政治现实的风云变幻。所记史实虽不及庾信《哀江南赋》之丰富,但同样具有史诗的价值。更为可贵的是,赋作一开始就揭举民族大义,不纯从个人恩怨出发来观察历史事变,立足点也更高。此赋艺术上虽材料组织得不够集中,结构也略嫌平直松散,但疏朗的文辞,遒劲的骨气,亦自成一种风格。《北齐书》本传称其“文致清远”,不为过誉。

思怜诗

思怜诗

《思怜诗》共52首,分成《思美诗》和《怜愚诗》两部分,宋应星取两卷的字“思”和“怜”命名为《思怜诗》。《思美诗》10首,都是七律,《怜愚诗》42首,都是七绝。主要反映了宋应星的人生观,用文学形式表达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等问题的看法。宋应星在诗中塑造了两大类典型人物,分别给以褒美和讥讽。他继承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诗论传统,主张写诗应当揭露时政弊端,反映社会现实,并且给人以启迪和教化。

毛诗注疏

毛诗注疏

亦称《毛诗正义》。经学著作。唐代颁布的官书《五经正义》之一。汉毛亨传、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40卷,每卷末附核勘记。民国25年 (1936)上海中华书局缩印《四部备要》本。此书以 隋刘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融 合魏、晋、南北朝学者有关研究《诗经》的见解,阐 释《毛传》和《郑笺》,对于了解《传》、《笺》的内 容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由于《正义》遵守 “疏不破 注”的原则,因而承袭了《传》、《笺》的某些错误, 对《毛传》的本意也产生了误解。后世流传的注本有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今流传有《十三经注 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