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正一法文经
作者:佚名猜你喜欢的书
永嘉八面锋
十三卷。不著撰人名氏。卷末有明宏治癸亥都穆跋,谓宋时常有刻刊,永嘉先生所作。又考当时陈傅良、叶适都称作永嘉先生。相传此书为陈傅良所撰,观书中的语言,很多亦为陈傅良平日之语。但《宋史·陈傅良本传》所载,其撰有《诗解诂》、《周礼说》等,而未载此书。所以是否为陈傅良所撰,难以确证。观其第二卷中称:今之劝农,不必责于江浙,而当责于两淮,大江以北,黄茅白苇,荟蔚盈目。又称:太上皇朝隅官为民害,太上皇毅然罢之。第三卷称:国朝熙宁中。则书确为南宋作品。其书凡提纲八十八,每纲又各有子目。皆予拟程试答策之用,科举之书,非欲著书,故不署名。有《湖海楼丛书》本、明都穆刊本。《四库全书》本。
玉壶野史
宋代笔记。10卷。释文莹编著。文莹熙宁中曾作《湘山野录》,此书则继其后成于元丰元年(1078)。自序称其收集宋初至熙宁间文集200余家,近数千卷、因取其中神道碑、墓志、行状、实录及奏议、碑表、野编小说之类,“聚为一家之书”。其中多记朝廷掌故,士大夫轶事,亦多诗话和佚文,可资考证和研究。据自序,前8卷多为选录他人著述,卷9仅《李先主传》1篇,记南唐先主李昪事迹,则为文莹所撰。卷10为“江南遗事”,记述南唐故事。此书之名,《文献通考》著录及他书所引多作《玉壶清话》,然元人《南溪诗话》已引为《玉壶野史》,知一书2名,由来已久。曹溶《学海类编》摘其中说诗之语,别名《玉壶清话》,则是本书的节录本。有《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
牛车上
短篇小说。萧红著。发表于1936年10月《文季月刊》1卷5期。写一个女仆五云嫂的悲惨故事。五云嫂为了寻找当兵的丈夫,便背着孩子进城探询丈夫的下落,一路上饱尝艰辛,以至想跳河自杀。几个月后,轮船将一批逃兵送到城里来枪毙,但这批逃兵中却没有她的丈夫,因她的丈夫是逃兵的三个为首者之一,已被就地“正法”了。她孩子八岁后即被送进豆腐坊,她自己成了女佣。作品通过五云嫂的悲剧,深刻揭露了军阀统治下的兵役给劳动人民特别是妇女带来的深重苦难。小说采用主人公的回忆和讲述以及牛车上听故事人的反应,并运用悬念、倒叙等手法,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构思新颖独特,技巧较为圆熟。
张司业集
八卷。唐张籍撰。张籍字文昌,世称张司业,祖籍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和州乌江县 (今安徽和县)人。贞元进士,诗人,官至水部郎中、国子司业。博学有识,善于文,晚年与韩愈齐名,世称“韩张”。著有《张司业集》。张籍继承了 《诗经》、汉乐府以至盛唐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在文艺观点和文学主张上和白居易志同道合。其诗深衷浅貌,语短情长,耐人咀嚼,形成一种精悍警策、简朴清淳的独特风格,卓然于韩白之外自成大家,开晚唐之一派。关于张籍作品,生前未编刊成集,后经唐季五代战乱,大部分已散失。张洎花费二十多年时间,辑得张籍诗歌四百余首,编为十二卷,名曰《木铎集》。张洎《张司业集序》称:“自皇朝多故,荐经离乱,公之遗作,十不存一。予自丙午岁迨乙丑岁,相次缉缀,仅得四百余篇,藏之箧笥。余则更俟博访,以广其遗阙云尔。”南宋末,汤中就家藏元丰八年(1085)写本,参考他本,校定为 《张司业集》,共八卷,附录一卷,由魏峻于平江刻版印行。此本为明万历中和州张尚儒与张孝祥于湖集合刻而成。尚儒称购得河中刘侍御本,又参以朱兰嵎太史金陵刊本,得诗四百四十九首,并录与韩昌黎书二首,订为八卷。可知并非张洎、汤中之旧。但其数不甚相远,似乎无所散佚。明正德十年(1515),刘成德得常明伦录本,复为编次,共三百九十三首。今传明嘉靖间刻本《唐张司业集》八卷,收录诗歌四百五十余首,附张洎、刘成德序。刘成德《唐司业张籍诗集序》云:“按,《唐史》云有集七卷。不传。”后《四部丛刊》曾据此影印。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又以此为底本,参照现存各本,细加校点删补,编成《张籍诗集》,共八卷,诗四百七十八首,逸句一条,联句六首,附录二项 (张籍书二首,他人序跋三则),为目前最完善的张籍作品集。北京图书馆还藏有宋刻《张文昌文集》一一四卷残本,陆贻典跋影抄本,黄丕烈跋旧折八卷本。
风筝误
传奇。清李渔撰。二卷,三十出。渔有《笠翁传奇十种》已著录。此乃十种之一。约清初成书。为李渔之代表作,名噪一时。剧演书生韩世勋,父母早亡,依父友戚补臣,与其子友先同窗。戚生请韩生画风筝,韩画毕题诗于筝,戚生筝线断;落于詹宅,为貌美多才的淑娟拾得。淑娟和诗于上,韩见而欣喜,与之约会,貌丑的爱娟赴会,韩惊走。后韩中状元。爱娟以韩为戚,欲嫁之,竟与丑貌陋才之戚生成对;韩以爱娟为淑娟,不欲娶,反与倾城才女淑娟成双。此剧以关目奇巧,情节细密著称,曾译成日、拉丁等文字,至今尚演不衰。但情趣过于巧合,追求低级趣味,受明代阮大钺一派影响甚深。有清初《笠翁十种曲》刊本,康熙中世德堂刊刻《笠翁传奇十种》本。
兜调经
一卷,失译。与鹦鹉经及分别善恶报应经皆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兜调者,婆罗门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