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稗海纪游
日记体游记。又名《采硫日记》,删节本名为 《渡海舆记》、《裨海纪游略》,是有关台湾较早和最重要的行役记。作者郁永河,字沧浪,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曾受命赴台采硫磺, 自台南至淡水北投,历时10个月,沿途考察高山族村社。同年十月返闽,撰《稗海纪游》,共3卷,附录《郑氏逸事》、《番境补遗》、《海上纪略》、书成后是否迅速刊刻,不得而知。现知最早的刻本为雍正十年(1732)曾任福建永春和将乐知县的周于仁刻印的删节本《渡海舆记》。现知名为 《采硫日记》 的主要版本有: 道光二十三年(1843) 《舟车所至》本、咸丰三年 (1853) 《粤雅堂丛书》本和 《丛书集成初编》
跌损妙方
伤科著作。明异远真人撰,清孙应科校。一卷。刊于道光十六年 (1836) 。书中记有“治法总论”、“用药歌”、“药中禁忌”,并将身体部位分为全身、头面、身中、脊背、腿足、金创、通用七门,分别论述不同部位损伤治法。此外载跌打损伤方一百一十八首,其中诸如接骨丹、洗药方、七厘散等方疗效甚著,可供骨伤科临床参考。有咸丰二年 (1852)刻本,一九八五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孔氏志怪
志怪小说集,原书4卷,已佚。孔约撰。《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注云孔氏撰。两《唐志》卷帙同, 《旧唐志》不著撰人, 《新唐志》入小说家类,题作《孔氏志怪》。《太平广记》卷二七六《晋明帝》条引作孔约《志怪》,故知孔氏即孔约。该书古无辑本,鲁迅辑其遗文十条,载《古小说钩沉》。
锦云堂暗定连环计
简名《连环计》。杂剧剧本。元无名氏作。四折,末本。本事出《三国志平话》。剧写东汉末董卓专权,司徒王允与太尉杨彪谋锄卓。学士蔡邕向王允献连环计,杀卓。是夜,王在花园闻养女貂蝉烧香祈祷,知其为吕布失散之妻,遂说服貂蝉为国行施连环之计。乃命宴请吕布,出貂蝉相见,许以团圆之约。复请卓赴宴,令貂蝉侑酒,卓好色欲娶为妾,王诺之。次日,王送女至董府后,又密报吕布董卓强娶之讯。布大怒,闯相府击倒卓,逃至王府。李肃奉命捉布,经王允忠言所激,亦愿反戈助布,谋遂定。由蔡邕骗卓至银台门受禅,布、肃预伏,遂诛卓。允、布等俱得封赏。金院本有《刺董卓》;宋元南戏有《貂蝉女》,存残曲二支,见《宋元戏文辑佚》;明王济《连环计》传奇亦本此。有息机子本、《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本。
凝斋笔语
一卷。明王鸿儒撰。王鸿儒字懋学,南阳 (今属河南)人。少工书,家贫,为本府书佐。成化二十三年(1487)第进士,累擢山西副使。武宗时迁南京户部尚书。王鸿儒清正自持,为学务穷理致用,为世人所推。卒谥文庄。著有《凝斋笔语》等。此书共一卷,其中论《易》十三条,论《尚书》者一条,论《左传》者一条,论《周礼》者三条,论《四书》者三条,论史者三条,论子书者三条,论《诗》者三条,引《朱子答王子合书》一条,作者自己立论的只有“男女有别”一条,共计三十二条,近两千字左右,篇幅较短,大都掇拾旧说,无甚新义。其中也有疏误之处,如其论《诗》下武条云“下武,自三后言之也,三后在天,武王在下,故曰下武”,即将“下武”解释为“天在上,而武王在下”。而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原为“皇帝以上圣之资,膺下武之运”,作者未加考证,便断然凭己意为此下注,此其误也。此书版本很多,有《百陵学山》本、《说郛》本、《学海类编》(道光本、影印道光本)本、《影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1959年商务印书馆据《百陵学山》本影印 《丛书集成初编》单行本。
尚书通考
十卷。元黄镇成(1287-1362)撰。镇成字元镇,江浙省邵武(今属福建)人。元代经学家、文学家。屡试不第,历游南北,后归隐故乡着书,以荐授江南儒学提举,未及赴任而卒。着述除《尚书通考》之外,尚有《秋声集》。镇成工诗,其诗多忧时感事之作,而尤以描摹山水者着称,王士祯《居易录》称其诗“具有风调”。镇成说解《尚书》,博引他书以考据虞、夏、商、周之名物典章,间或附以论断,颇为详赡。其说重在考据,不尚空谈。唯其考据过于烦琐泛滥,乃此书之缺憾。该书最早刻本为元天历刻本,张金吾《藏书志》、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均有着录。现存元至正刻本三部,其中两部藏北京图书馆,另一部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此外还有《通志堂经解》本,清抄本等。